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慈音收藏录
本书标签: 短篇 

十八学成法师讲佛法

慈音收藏录

一切法都是无我的,百法也是无我的。它用一百个方法,用许许多多的方法来说明无我,来理解无我,让我们觉悟无我。我们内心中的信仰与自己内心活动的状态、活动的过程紧密相关,就是心所跟我们的信仰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么来认识佛法,如果不是这么来学佛法的话,就学偏了,学出问题了。

  注重外在形式的人,就非常容易拿一本经,拿一本论,或者说拿一本经里边的某几句、某一段,拿一本论里面的某一段、某几句、某一个法类作为作为我们自己的智慧。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们内心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力量,就感受不到佛法传递的力量,加持的力量,内心充满活动的力量——善法活动的力量,就感受不到慈悲柔和的力量,而是我们非要把这两句话硬让人家去接受。

  那么这个时候,这两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稀释它,让对方,让现实时空因缘下的人能够接受、能够领会、能够相应,就非常关键。我们跟人家说法,不是说引用原经原论就没有错,那个“没有错”只能说明你的话完全跟经论是符合的,但是能不能管用?这只是我们自己在说,不是说给对方听。我们要说给对方听,要度人,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以对方对佛法理解的程度,这种结果来判断的。如果我们讲了半天,最后他理解不进去,或者说学一学反而不愿学了,或者说他学得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误,产生了执著,那么跟我们的引导、带动、讲说都是有很大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不知不觉就会把自我的意志转嫁到别人身上去,别人接受了我们的这种观点、这种做法之后,我们在内心当中就树立了一个更加坚固的自我意识,这个“我”就会越来越坚定。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也很自我的人就麻烦了,就过不去了,问题就很大了。

  我们到庙里边来,首先要搞清楚:你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干嘛?第二个问题呢,我们要研究说,你是不是真正坐在这里?第三个问题,我们要问:究竟你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回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是谁?”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我问“你是谁”,你肯定回答说,我是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哪里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文化程度怎么样……就是简历说一通,最多只能这么回答。那真正说“我们是谁”,这个是很难回答的。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身高、我们的体重、我们的身份,这只是说明这些信息和我们有关而已,并不代表我们本身的意义。你叫张三,另外一个人叫李四;你体重70公斤,他体重80公斤;你身高1.7米,他1.8米,你很难说到底1.7米好还是1.8米好,70公斤好还是80公斤好,这个名字好还是那个名字好,分不清楚,从这些不能看出这个人跟那个人到底有什么差别,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跟你的本身相去甚远。现在我们都是要看简历,简历当然跟一个人的阅历是有关系的,阅历就是说你在人世间经过了什么事;学历,你受过哪些教育。学历、阅历,只能说明你受过哪些教育,经过了一些什么事情,它不能说明你是什么东西。学历不高,只是说明你没有接受过那么多世俗社会的正规教育;阅历不多,只能说明你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它只能说明这些问题,同“你是谁,我是谁,人是谁”这样一个生命的本意是不同的。

  那么佛教徒也是如此了。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假设:佛教徒是谁?佛教徒是什么?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你是一个佛教徒,为什么会在这里?就是可以从“人”,从“我”到“佛教徒”。这样我们就知道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应该要做什么事情,就非常清楚。就犹如说我是谁,我在这里,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学什么,我要说什么,我要做什么;那么佛教徒在这要学什么,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这样,慢慢慢慢从世俗的名言到佛法的名言安立,然后来清楚这些名言里的内涵和所指,一步一步去追究、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心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份。

  如果我们模模糊糊,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模糊糊,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模模糊糊,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态,不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不了解自己内心的活动过程。都不知道,怎么来发现它的规律呢?怎么来把握它的规律呢?怎么来改变它的规律呢?

  所有这些我们都要非常细心去学习,《百法明门论》一步一步都会对我们有非常深细的分析。

上一章 十七答疑解惑 迷茫来源于怀疑 慈音收藏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十九答疑解惑 好人与坏人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