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我和爱豆的前世故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45章

我和爱豆的前世故事

因为有了“东南互保,所以我们在上海才能平安。”

我经常打电话问徐远书,母亲有没有被找到,他都说没有,他还亲自去过了林府,府内也没有一个人。

我写了封信,致电了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李鸿章便派人寻找,不过也还是找不到。

自从董浩哥哥死后,阿赞的性格变了不少,他变得非常痛恨外国人,看到外国军队都想狠狠上前揍一把,完全没有了往日天真烂漫的性子。

十岁的阿赞,已经可以自己干很多事情了,我对阿赞说:“如果你想报仇,那就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好好吃饭,把坏人赶出中国,好不好?”

这次阿赞回答的异常坚定,他斩钉截铁的说了一个字:“好!”便扒了一口饭。

我对阿赞说:“以后可以自己的问题争取自己解决吗?”

阿赞说:“可以。”

为了培养阿赞,我每天都会给他看最新的报纸,给他看很多军事策略的书籍,还给他买了最先进的弹弓玩具。

1901年7月25日(农历),李鸿章签订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七月十三日(8月7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二十一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

侵华列强对此反应不一。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

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832―1904)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军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军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

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辛丑条约签约现场

他先是去了天津,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李鸿章徘徊良久,触景伤情之际,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了起来,当时的李鸿章已经77岁了,一位暮年老者,他不是哭给别人看的。随后他又去了北京,开始正式谈判,当时的北京是“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的惨状。

这是一次长达9个月的艰苦谈判,当时中国人有4.5亿。西方列强就提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于是,大清帝国要向八国联军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这是要加上利息的,连本带息的金额是9.8亿两白银。此时的慈禧已是病急乱投医,连说:“好,好,好,可以,就这么办”。

签完字之后,李鸿章就晕倒在了谈判现场,回去的当天晚上,大口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判断是胃血管破裂。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两行清泪流到嘴边,片刻功夫,李鸿章就气绝而亡,享年79岁。当他逝世后,慈禧太后当场落泪,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是啊,李中堂走了之后,还有谁能帮慈禧太后背锅?

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

听到了李鸿章卧病不起的消息后,我从上海坐车到了天津,看望了这个一生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别人口里的“卖国贼”。

李鸿章面见了我,对我说道:“我已然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我对不起新平和你,希望你不要怪我。”

说完,他又吐了一口血,这个白发苍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临死之时还不忘内心的愧疚。

“我对他说,您有恩于我,我岂会怪你,这也是局势所迫。”

我在天津照顾了李鸿章一段时间,便又回到了上海。

后来听人说,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

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这般的捉襟见肘,窘迫难堪。然而,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她还试图挣扎。但这挣扎愈是激烈,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人只是沧海之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李鸿章也是无力的,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上一章 第44章 我和爱豆的前世故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4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