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杨贵妃民事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小故事  爱情   

杨贵妃去日本

杨贵妃民事

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在给人以美好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令很多人想入非非,所以有人就此诗断言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有些媒体还用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调,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杨贵妃在马嵬坡之变后死里逃生到日本的故事,并说杨贵妃到了日本,繁衍生息,以至于有山口百惠这样的“传人”。

那问题来了,这个说法可信吗?告诉你,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历史上的《新唐书》、《旧唐书》均有杨贵妃传可以说明事情的真相。

《旧唐书·后妃传》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新唐书·后妃传》中也有同样记载杨贵妃被缢死的经过。

而这一经过在《资治通鉴》中则记载得更为详细明白,清楚明白地说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而且在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唐玄宗还命陈玄礼等人验尸。按理说,杨贵妃之死到此就该画上个句号了,可有些人偏不想让这位绝世美女就这样死去,所以就根据白居易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以至于有逃往日本一说,还列举出了所谓的“人证”和“物证”。

乍一看挺像那么回事儿的,可细想之后你就会觉得根本就是扯淡。

首先,他们所提出的人证和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跟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两国早期的史料中均没有任何记载。其次,几部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早已死于马嵬坡,且一致认定卒年为三十八岁,其中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旧唐书·后妃传》中的一段记载: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记载中透露出如下几点信息:一来,杨贵妃 确实死于马嵬坡,不然唐玄宗也不会令“中使”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二来,改葬一事因“将士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三来,“中使”掘开了杨贵妃的坟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等物件,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四来,“中使”掘墓后,发现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也就是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

既然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又怎么会逃往日本呢?再退一万步说,杨贵妃就算能在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了日本,但她也决不可能繁衍生息,有后代的。

在杨贵妃的一生中,先后嫁过两个男人,但却都没能为他们生下过一男半女。如果说她嫁给唐玄宗时没能生育儿女,是因为唐玄宗年纪过大,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话,那她在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时,李瑁仅比她大一岁,而且两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是没有一男半女,可李瑁后来再婚却生了不少子女。

所以这样来看的话,应该是杨贵妃没有生育能力,既然如此,她又怎可能在日本有后代呢?

上一章 安禄山 杨贵妃民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杨贵妃之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