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那些事(事件汇编)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第九章 让满清输掉一切的战争——甲午战争

历史那些事(事件汇编)

  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入资本主义时代。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中国方面,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jun shi 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清朝上下呈现出一幅中兴景象。

  起因——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到,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6月25日,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方面设日军大本营,并于9日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

  朝鲜方面在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开始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但日军以"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由,不断往朝鲜增兵。6月28日时,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已经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

  相比日本积极备战的心态,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战争爆发——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

  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战争过程——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北洋舰队的"定远"、"来远"、"经远"三舰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的扬威、超勇二舰也受重创。

  致远舰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致远舰沉没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与此同时,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军舰船不断增援,逐渐获得黄海制海权。

  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在辽东半岛进行,重大的战役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爆发,为清军对日军的首次保卫战。此战中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

  当夜,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并未发觉。25日凌晨,日军越过浮桥向清军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

  与此更气人的是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

  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连顺、徐邦道等部,进占金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顽强抗击 ,次日,龚照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

  终于在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据统计,屠杀死伤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旅顺口失陷后,日军取得了渤海地区的战略据点,****门户大开,威海卫岌岌可危。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11月26日,日军从荣成出发,各由南北两路,分头向百尺崖所方向前进,在战斗中,清军赵埠嘴炮台击沉日舰1艘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军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不仅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更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失败原因——

  战略上,清廷的不作为和清军将领的投降溃逃导致了战争逐步陷于被动;

  武备上,清廷在取得了一点近代化的成果就骄傲自满,舰船,炮弹等已多年未更新。

  日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大力支持近代化,与清廷态度完全不同;

  清廷内部,慈禧为首的主和派极力打压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导致很多战略延误,更甚者慈禧为其六十大寿克扣****军费,对黄海海战不闻不问,实为失败之大因也。

  1894年开始到1895年结束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惨烈的黑暗历史。

  而在当今强国盛世,切要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上一章 第八章 明朝的一位皇帝,能玩能打,却成帝王中的反面典型 历史那些事(事件汇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 魏蜀吴,为什么要争自己的天下,不去向外扩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