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旧城与沉船
本书标签: 短篇  叛逆成长  青春校园     

打碎那面镜子

旧城与沉船

打碎那面镜子

【1】半年前我写了一篇名叫《臻镜》的小东西。当时写它就是冲着新概念去的,写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动笔前我在想,我得搞出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能让评委眼前一亮的那种。但非常幸运的是,那两个月里我处于完全的枯竭期。但凡写过小说的人都会明白那种明明知道自己便秘却还是一直坐在马桶上不想下来的感觉是多么痛苦。

最初的一个月我逼自己每天一定要憋1000字出来(除了憋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写完后发现前六节烂到自己都不想看,就推翻重写这一部分。然后又花一个月和一位好基友一起码成电子稿(高三的俩苦逼,挤时间轮流打字,所以不要再和我说你没时间写东西了,我是不会信的),码字码成二稿打印出来给许多熟人看,自己也看了三次,吸收各方意见然后回去在电脑上继续改,几乎每一个段落都进行过修改,最终稿26380字,只能用又臭又长来形容。

结果你们也都知道了,比赛没结果,写出来的成品连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了。

之前在手稿的后记中提到过,我希望它的每一句描写每一个比喻都要完美,都能让人又“还有这种操作?”的感觉,但结果就是我写的累读者看的也累。我敢保证以后不会再写这么反人类的东西了,它的所谓创新连作者本人都难以接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情节,铺陈大量细致到近乎病态的描写(花三千多字写一个人从栏杆走到教学楼走廊里……我自己看着都觉得有病);主角及其神经质且毫无逻辑的举动,两条平行前进的线索中安插大量看起来像是废话但是反复出现的细节;最重要的是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你镜子里的那个女人到底是谁…

大部分人看完之后都给我一个这样的表情:o_o ....也有几位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见解。虽然和我原本的想法不同,但你肯去思考,那就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当作答案吧,毕竟这才是胃疼作者的本意。我再次对那些把它从头到尾看完甚至看了不止一次的勇士们表达敬意。

而对于看完之后一脸懵的同志们,我在此郑重地告诉你们,《臻镜》里有一半的内容是瞎写的。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当然我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回答你们

【2】[《臻镜》这篇意识流小说探讨的是“自我”存在于世上的位置和人类与无尽的时间空间的关系。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角“林”是一类极端孤僻的人的代表,他竭力避免与任何人的接触,原因我们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曾经的阴影导致。对他来说,他人即地狱,人的眼睛是刺穿血肉的探针。林所有的希望就是逃到一个永恒,安宁且必须是空寂的场所。

在进入镜子之前,有大量的篇幅描绘林如何从栏杆的缺口走到教学楼。当中有几句其实很明显。

树林间的阳光逐渐变得轮廓分明且锋利起来。林在两棵枫杨间的一大束阳光下站立住,但没有感觉到预料中的温暖。他抬起头,看到了一张缀满了露珠的金色蛛网,上面的每一颗露珠里都有一个林头朝下站在站在一片喷吐出万千道利刃般的阳光的落叶地上。林闭上眼睛,对着阳光伸出双手。他想象着露珠里的自己也这么闭上眼,双手举向天空。他知道露珠正在太阳下不断缩小,露珠中纯清透明的自己也正在阳光中不断消散。他看着视野中央一团红绿色的跳动的光,希望自己也在这秋天的阳光下逐渐变得透明,并缓慢消散在空气中。而在他战立过的地方将会只剩下两条不断在落叶中扭动身躯的粘乎乎的黑色潮虫

他站在那里等了很久,脖子上渗出一点纯清透明的汗珠,被太阳逐渐晒干,消散在空气里,林睁开眼睛,蛛网上所有的露珠都不见了。

树林中的晨

雾已逐渐散去,树叶间的阳光此时除了阳光外什么也不是。

这里还有大段炫技式的描写,略去不提。全段其实就是在阐述上面这两句话,林希望自己变成某种阳光般纯清透明的事物,但他同时又明白自己身体里有潮虫一样黝黑粘腻的污秽。这种矛盾在他身体里持续酝酿着。

此后是非常磨人而且无聊地描写林在科学楼三间教室里漫步所见,这里属于迷惑类的信息,不予解读,除了一句就在他的后脚跟刚跨出教室门时,支在墙角的半根扫帚棍像中弹的人一样笔直地倒向地面,发出梆子敲击般的脆响。墙上它倚靠过的地方露出小半截看上去有些突兀的白痕。 这里照应后文他在寻找镜中女孩时倒在操场上的场景。这里还描写了林在第三间教室看到的每一张课桌,只是为了表明这个场所曾经也有过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在课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用土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有故事”。关于这点只是笔者无聊的癖好,喜欢去很旧的地方走动然后根据灰尘下的一些痕迹来YY故事……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前文同样出现过对于桌子的描绘。

第一组第一桌上整整齐齐地摞满了书,桌子左侧还有一个书袋。抽屉里则空荡荡的一片。

第二张桌子上除了一摞书外还有许多小物件,粉红色的迷你保温杯,盒装纸巾,圆形小镜子,熊本熊状的卷笔刀,垃圾筒状的笔筒,还有个长着猫耳的小风扇。林稍微量了一下,可供写字的桌面面积也就A4纸那么大。

第三张桌子上散乱着放着一些课本和考卷,桌面正中央的科作业纸上画了一棵树,是窗外的香樟。抽屉里有一本摊开的线装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圆珠笔字。

在林的梦中又出现了一次。

把白衣女人从杂乱的意识中驱走后,林转头看了看教室中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却再也没有想靠近的欲望。抽屉中的一片漆黑估计也不过只有书,没丢掉的垃圾,文具,无聊地小饰物之类的东西。这些长得千篇一律的黄色课桌每天都要被人压在手臂下将近九个小时……一想到这点林的胃里就传来一股恶寒,他即刻转身背对教室的课桌们走出了教学楼。

这里的桌子则是林身边的“同学”们,他曾经对自己身边的人保有类似于窥探欲的好奇,但在梦中他明白了这些人没有任何值得他关注或窥探的地方,甚至变成了纯粹的噪音与痛苦的来源。

班上一大半的人都转过头来用好奇和幸灾乐祸的眼神刺向林。林低着头注视着桌上雪白一片的练习册,尽力不去看那些人的眼睛。但他仍旧感觉到有十几支细长的探针刺穿了他的皮肤并逐渐向骨头探去。

……

等到这些琐碎的声音的来源陆陆续续走远后,林缓缓地抬起头,审视着空荡的教室。现在这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第七节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什么都没有,他们的身子里除了器官外什么都没有……

因此当他来到无人的镜中世界时,他兴奋到了近乎癫狂的状态。

“那里除了你什么也没有…”林在心里默念一遍待到终于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之后,他猛地一跺脚,在天台粗糙的地板上毫无章法地狂乱地舞起来。

但他并不明白自己的梦将在这个地方以另一种形式上演:一场献祭。

林在镜子仅仅快活了不到一天,就发现这里其实还有一个“人”,一个永远在镜子里跟随着林的白衣女人。面对这个不论自己跑到哪里都能见到的如影随形的“人”,林只得不停疯狂地逃避,后来甚至还用捡到的羊角锤敲碎了楼道里几乎每一块玻璃。但白衣女人仅仅是林的一个映像而已,不论如何都不可能真正消失。

当林在科学楼的桌子上筋疲力尽地睡着时,这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才真正苏醒。这里我们可以用所谓的“里世界”来称呼,全文最让人迷惑的地方就是“里世界”的事物。首先是从课桌抽屉里冒出来的绿色的精灵一般的光影,天台地板下漆黑如夜的红眼刺猬,天空之上翻涌的海浪,丘陵尽头悠远的鼓声……夜晚的里世界其实是林内心的投影,绿色的“精灵”则是他投影的投影,之前已经说道镜中女人是林的投影,而观察绿色“精灵”的行为可以发现它是与镜子女人相对应的,镜中女人在舞蹈时它也在舞蹈。除此之外,“精灵”也代表着内心中美而脆弱的部分。

红眼刺猬则来自于“豪猪两难说”(反正都是身上长刺的)。

豪猪两难说(hedgehog's dilemma):豪猪的身上有刺,当豪猪想要互相靠近互相取暖的时候身上的刺却又会不情愿的刺到对方。 套用在人身上,似乎也是如此。

——摘自百度

这样的一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德国作家叔本华的《副业与补遗》里。我写《臻镜》时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说法,看了EVA之后才知道的,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doge)。

独角鲸与机器人稍后再做分析。

经过了一日的昏睡后,失去了钢针的林每一次苏醒都会丢失大量的记忆,到最后一日时只剩下人类的本能和一个在固定在脑海中礁石一般的念头:这里不应该有别人,只有我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无比空寂的地方,所有可以映出自己身影的玻璃都被打碎了,他拒绝面对自己的投影,最终连自己是谁都不得而知。第三次苏醒之后的林几乎已经是“净身出户”,此时他忘却了曾经镜中女人带给他的恐惧,转而开始追寻她的身影。在失去了几乎所有之后,他才学会接纳自己的影子。

在最后一个夜晚,此前不断靠近的鼓声和黑影终于露出了本相,巨大的机器人和独角鲸骷髅,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双眼,都是“骨架”。

一个头部几乎能触到海面的金属身躯揭开夜幕走到它们面前。它的躯干、四肢都是由棱角分明的粗大钢条拼接而成,上面布满了条状的棕色锈斑,像是工厂里只制作了骨架后便给废弃了的机器人。手指和脚趾以及各个关节上都有细长的黄铜牵动杆,连向头部下方一个勉强可以称之为胸腔的椭球形金属腔。

独角鲸感应到机器人的存在之后用自己的长角刺穿了它的头部,而机器人身体里炸出的灼热铁水则将夜晚里世界的所有生命都焚烧殆尽。此处在第五节林的梦境中即有伏笔。

穿白裙的女人把祭台上的长枪取下,递给一旁的林,随后自己躺到了布满条状血污的祭台上,双目紧闭,两手叠放在胸口上。

祭品…她是祭品?

林感到无比困惑,但却本能地举起手中沉重的长枪,瞄准心脏后跳起来往下猛扎进去,鲜血喷溅入林的双眼,让他的视野被一片滞重的黑暗吞没。

机器人和独角鲸就是两个林这般孤独者的象征,两个不愿靠近任何人的人,在某些地方会互相吸引对方,但孤独者是永远孤独的,靠近之后带来的却是焚烧一切的火焰,把一切都烧的不留痕迹。

阳光降临在这个世界之后,林再次在科学楼中苏醒,懵懂如初生婴孩的他来到了这个世界的入口,也就是那面镜子前。他此时凝视着镜中的白衣女人,没有尖叫嘶喊也没有漫无目的地奔逃,只是问出一句“你眼睛里的人是我吗?那我是谁呢?”而当他把手伸向镜子时,镜子碎了,他与外界唯一的联系,也是仅有的直视自身的机会消失了,他把自己献祭给了自己永恒的孤独。

这里还涉及了一个理论,即拉康的“镜像理论”。

我们是通过镜像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总是有一面无形的镜子,而且意识不到。

笼统的说,镜像可以理解为在他人的形象,或者自己对他人的想象或者幻想,这种形象经过转化,比如,一次认同,二次认同,会转化为我们的心像,进一步“反转”,变成我们的主体。

更通俗一点的说,我们看他人不仅是在看他人,在会在看他人的过程当中建构自己。

1、他者是建立主体的第一步

2、主体:(从拉康思想来看)

主体是建构的,被培养的,被环境培养的,因为被培养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人趣味冲突,代沟也就出现了。

主体, 镜像,心像,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婴儿看镜子行为当中:”观察者,被观察者,观察结果,”三者的关系。

3、异化

镜子中的反像构成自我的主体

社会有时要强制形成自我的主体,这样人的自我冲突越来越多。

比如说,现在没兴趣听课的装作感兴趣听课,

于是,异化成为人必然的命运。

于是,各种自我互相冲突,人心挣扎或多重人格出现

如果不能控制挣扎,就变成精神分裂

4、镜像是可见世界入口,

镜像是反像,

镜像会内化为主体,成为我们的心像,

5、人类知识结构具有一种妄想症的特症,

我们内心的冲突从出生开始了。

内心如同成堡垒和体育场,这是关于“我”的主体构成的两个重要象征

每一个我, 对外和别人竞赛赛,对内则向自己攻击,

6、强迫症,是人在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呈现方式,

强迫思维,强迫自己,倒错,隔离,重复

一个人的性格,外部世界的协调发展出来的。

社会自我是公开的自我,

7、嫉妒和自恋

所有人都有嫉妒性的同时又自恋,

嫉妒,是成长的动力,

8、拉康理论的出路

想象恰好是一种奴役

拉康说人几乎都处在疯狂状态中,狂暴和噪音为形式的疯狂。

他人是地狱,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我们被社会秩序和原生妒忌等所囚禁

——摘自知乎

其实吧…我在写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理论撞衫了,也是在看EVA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又一波英雄所见略同(doge)。

【3】看明白了吗?

其实上面这些无聊的解析是我在写完臻镜一个月后才想出来的。之前已经说过了,这故事一半都是瞎写的,而上面这一串废话是我去解读这个本身并没有什么性质的故事的结果,我在这时并不是作者,而是和你们一样的读者。这类小说就如同一夜情一样不负责,丢下一个迷雾重重的故事让人揣摩,设置大量无意义的暗示。其实《臻镜》就和它的题目一样,是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方式去思考,它就是什么。我写下的这些并非所谓的“官方解读”,纯粹是个人见解。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黑暗森林法则的另一种诠释,还可以理解成人心之间的壁垒,甚至可以理解成一个爱情故事(值得尝试)。看着读者去自行YY就是这种文本小说的意图。总之,用你自己的方式打碎这面镜子。

【4】其实最早我对怎么瞎编故事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头绪的,直到看了EVA(《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作品的手法与表达方式是我一直想达到的目标,而且我对它的理解和之前写作《臻镜》时的一点潜意识有不少相似之处。上文已经提及了,“豪猪两难说”和镜像理论。所以之前有人问我《臻镜》是什么意思时我都让他们去看EVA,而你如果现在看完这篇解读之后我仍旧推荐你去看EVA。没有别的意思,单纯安利一下。

然后……

祝庵野秀明监督早日原地爆炸。

【5】《臻镜》最早的构思产生于2018年7月,题目时一位旧友想的。如果我按当时的构想去写,那现在也不必浪费时间写什么解读了。

在原始版《臻镜》中,林还是那个跌入镜子里的孤僻的人,但他所在的世界的镜子或任何可以反光的物体都能映出另一边世界的影像。林作为一个观察者窥视着学校里发生的种种丑恶行径。在镜子的另一端却没有人可以看见林,除了一个奇怪的白衣女人,林作为观察者的同时却没发现自己也在被人观察。在小说结尾,林发现自己可以被看见时,白衣女人在他面前的镜子里被人杀死了。

这个版本要讲的东西就简单明了很多。而最后被我放弃是因为

1.没意思

2. 我不是偷窥狂,很难完美还原小说的情节

3.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尽管最终的成品也是这样)

【6】一定要给臻镜贴个什么标签的话,我估计只能有两个: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我个人平时看小说或电影,见到这两标签就立马退出。因为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你再怎么说它高级,作者在写的时候肯定都是一大半在乱搞,把自己的意图藏在一小半里任人揣测,然后自己看评论看的不亦乐乎(我猜某庵野秀明就是这么想的)。乱搞,想到啥就写啥,加上大量伏笔暗示,看起来就很装逼。

如果臻镜不是我写的,那么我在看的时候就只会骂作者是个装逼怪,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自命不凡令人生厌……但很遗憾的是我就是作者,尽管我并不想对这篇失败的作品负责。

在可读性上它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人物塑造情节衔接等基本要素则以意识流的理由被甩到一边,没有情节,细节铺陈太多,线索混乱,跳跃性过强,思维跟不上……不过写完后我至少明白了一点东西,就是相比于用什么高级的写作手法或者去讲什么世界真理讽刺黑暗的现实(即所谓文以载道),把一个故事给讲清楚要重要的多。当你的文章连基本的让人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你用再多手法讲再多道理有屁用。所以现在我非常讨厌那些把文章写的极度晦涩难懂还说我的文章写给自己看的那些文艺青年,你们活该没读者。当代无人赏识你,难道未来就有了?这中间的先后关系就好比作曲之前必须要学乐理和乐器,不然就是纯粹瞎哼哼。一个连和弦构成都不懂的人说自己写的是实验性非调性古典乐,除了不自量力和装逼是还能是什么?

上一章 旧城·沉船 终 旧城与沉船最新章节 下一章 深巷里的少年与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