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法兰西战役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作战时间:1940年5月~6月

作战地点:法国

作战国家:德国法国

作战将领

哈尔德:生于1884年6月30日,卒于1972年4月2日,德国陆军上将。1902年开始服兵役。1914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德军总参谋部参谋。1935年任德军步兵师师长。1936年~193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长。1938年9月起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甘末林:生于1872年9月20日,卒于1958年4月18日,法国陆军上将,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参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法国总参谋部任职,参与制定马恩河战役作战计划,后任师长。1919年任驻巴西军事代表团团长。1925年~1928年,任驻叙利亚法军总司令。1931年任陆军总参谋长。1935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陆军总监。1938年任国防总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法国陆军总司令兼西线盟军总司令。

魏刚:生于1867年1月21日,卒于1965年1月28日,法国陆军上将。1887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最高军事委员,法军最高统帅福煦的参谋长。1920年任驻波兰军事代表团团长,帮助波兰政府进行俄波战争。1930年起先后任法国陆军总参谋长、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陆军总监。1931年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35年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任近东战区法军总司令。1940年5月19日,在法、英、比联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甘末林被解职,由魏刚接替甘末林的指挥职务。魏刚接过指挥权后,沿索姆河、埃纳河一线构筑“魏刚防线”,企图阻止德军进军巴黎。

作战兵力:

英、德双方空军的全部兵力。

“卢瑟福事件”

德国空降部队的莱茵巴格少校根据卡特将军的指示,研究和制定了对比利时和荷兰进行空降作战的计划。1940年1月9日,他接到命令乘火车前往科隆参加会议。由于火车云集,铁路交通阻塞,不得不在中途停了下来。这天夜里,他在当地的军官俱乐部里住下,喝酒时遇见了一位飞行员朋友。于是,两人便开始攀谈起来。在交谈中,莱茵巴格少校透露了自己准备去科隆的事情。这时,这位飞行员朋友也说有什么预定的飞行任务,商定要以飞机送他去科隆。但莱茵巴格少校只顾想着要参加会议的事情,便答应了。当时,他忽视了不能乘飞机送秘密文件的规定。

第二天早上他便乘坐飞行员朋友驾驶的飞机飞往科隆。但因天气不好,飞机迷失方向,再加上硬行操纵,发动机发生故障,不得不迫降在默兹河畔。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很快被比利时军队逮捕了。这下便糟了,因为莱茵巴格少校携带了秘密文件。他想找个机会烧毁这个秘密文件,但一直没找到。最终落入了比利时警察的手里。警察详细地查看了这份文件后,就大吃一惊。这是一份德国的入侵攻击计划及为此而进行空降作战的重要文件。不用说,比利时情报部将这一情报告诉给英国和法国,并且发出了警报。为了保守秘密,该事件用隐语取名为“卢瑟福事件”。

希特勒得知这一件事后立即给莱茵巴格的上级负责人(司令官和参谋长)以禁闭12天的处分。驻比利时的德国武官接到命令要进行调查,其结果报告说“该文件已被烧掉”(得到的是比利时方面的假情报)。但希特勒没有相信这一报告,并且将原定1月17日为“开战日”,最初推迟到1月20日,接着又推迟到“春天”,最后将预定的3月下旬改为5月10日。这一天,希特勒闪电式地同时侵入了荷兰和比利时。并且,在强大的航空部队的支援下,以坦克集群突破了“马其诺防线唯一致命的弱点”即北方的低洼地带。另一方面,于5月15日出人意料地穿过阿登地区的森林进入法国腹地。不宣而战的德国军队迅速席卷荷兰和比利时。荷兰女王和政府于开战后的第3天流亡到伦敦,开战后的第4天下午荷兰军队总司令官宣布投降。比利时国王及其军队的投降是在开战后的第18天。在5月26日到6月4日期间,包括11万法国军人在内的约40万人的大军被从敦刻尔克赶下海去。6月22日,法国军队正式向德军投降。

由于“卢瑟福事件”而推迟开战日期,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反而帮助了希特勒。希特勒将开战之日一推再推,变动四次,致使德军于5月10日真正要发起进攻时,比利时军方仍有不少人觉得又是希特勒在撒谎骗人而自得其安,不以为虑。这样使得“黄色方案”带有突然袭击的性质。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改变了作战时间,而且在作战地点上也作了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呢?莱茵巴格少校携带的秘密作战计划,正好证实了法军最高司令部估计的德军进攻路线。但希特勒在推迟开战日期期间突然改为从法军认为不可能的方向进入。法军最高司令部估计,德军不会首先从马其诺防线的正面突破,很可能会迂回到马其诺防线北部防御力量比较弱的比利时的低洼地带突破进来。所以,如果法国因德军对该方向的进攻而感到吃惊,就可能是由于这种进攻是以其适时的陆空协同强行袭击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德军以大规模坦克部队穿过法军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阿登地区的森林进行的突破作战,这让法国军队大吃一惊,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名副其实的突然袭击的效果。阿登地区的森林很不适于德军大规模坦克部队作战。法军认为,这里最多只限于普通的12个师在95英里的正面展开,以没有纵深的攻击能力实施进攻。但是,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森林里配置了44个师,其中有10个王牌装甲师中的9个师。在这一大胆的作战行动中,突破了马奇诺防线的坦克部队没有等后续部队到达,一举插入了法国腹地,“捻钻式”地突进,切断了英法联军的后方,从后方包围了马奇诺防线。

斯徒登特最后确定,突击队共700人,编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400人,分为4个突击分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第一突击队代号“花岗岩”,85人,队长威其格中尉,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任务是夺取和破坏要塞表面阵地;第二突击队代号“水泥”,96人,队长萨赫特少尉,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弗罗恩哈芬桥;第三分队代号“钢”,92人,队长阿尔特曼少尉,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费尔德韦自尔特桥;第四分队代号“铁”,90人,队长施勒西特少尉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坎尼桥。各个突击分队夺取目标后坚守阵地等待正面部队达到。第2梯队约300余人,乘容克-52飞机伞降,支援“花岗岩”分队。

此时,整个进攻方案最后敲定。第一梯队的滑翔机从荷兰进入比利时,并在进入荷兰前脱离容克-52飞机,越过荷兰领空进入比利时。除了突击队外,“斯图卡”式轰炸机同时出击,配合空降兵的地面作战。

绕道马奇诺

马奇诺防线由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提出,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长达700多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四到十四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六到八公里——组成。

马奇诺防线工程非常浩大,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则有1533个之多。工程总土方量为1200万立方米。总工程耗时六年才完成,工程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马奇诺防线技术非常先进,工事内部,指挥部、宿舍、食堂、炮塔、弹药房、修理厂、医院甚至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最能体现马奇诺防线技术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挥系统了。伸出地面重达好几吨的活动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进行360度旋转。而这些,在一架庞大的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完成。

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一套机械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3个月而无需出洞一步。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孰料1940年5月,德军不按法国人的规矩出牌,经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没有防住亡国之灾,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1940年5月10日凌晨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由于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当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此刻,当希特勒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他兴奋地对周围人说道:“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在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龙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给龙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为此三个装甲师全部投进去了。

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安属下的第一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二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第15装甲军属下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64公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德军成功强渡马斯河防线,等于敞开了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这样一来,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于是,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

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双方各投入的飞机有500架。英军“布雷汉姆”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无法抵挡,一闯进来便被吞噬。很显然,德军在此次战斗中占据了上风。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

在这次空战中,德军大获全胜,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为此,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从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刻尔克地区。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

这一切简直太顺利了,就连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为此,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贝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5月21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腊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还有16公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大为疑惑,但最后还是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由此英法比联军才得以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

敦刻尔克大撤退

面对德军的长驱直入,30万英法联军被挤入了敦刻尔克周围的三角地带,形势万分紧急。因此,英国内阁权衡再三,断然决定实施大撤退。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

5月26日晚18时57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三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布伦和加莱分别于23日和27日被德军占领。3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线。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三条航线,Z航线航程最短,仅40海里,但处在德军炮火封锁下,无法使用;X航线距离稍长,55海里,但英军已在航线上布设了多个水雷区,短时期里难以清除,也无法使用;唯一能够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全程近90海里,驶完全程几乎要六小时,虽然没有德军炮火威胁,但德军飞机空中威胁的危险却大大增加了。

57岁的拉姆齐来组织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当时负责撤退的指挥班子共有16人,拉姆齐负责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其中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烟盒中的锡纸剪了SNO三个字母贴在钢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负责指挥撤退的海军最高军官,他率领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领导组织30万人的海上撤退。

当天晚上10时30分,第一艘救援船载走1310名基地部队士兵,从而拉开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帷幕。

由于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他们主要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这六个港口是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敦刻尔克接上英法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

5月27日,德军鹰鹫般的“施图卡”机群几乎整天都在港区和海滩的上空盘旋俯冲,空中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天动地,火苗直窜云天。德机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从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尽管英机没有能阻止德机对敦刻尔克的空袭,但却给德机以沉重打击。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用军舰来运输人员,尽管如此,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晚,德国****、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但英法联军最担心装甲师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国陆军步兵正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扑敦刻尔克。眼看敦刻尔克就危在旦夕!这时,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巧妙突出德军包围。

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严令下,不顾恶劣天气的影响,出动2个轰炸机大队,到达敦刻尔克之后,终因能见度太差,被迫带弹返航。而英军则利用这一时机,赶紧撤退。由于港口损毁严重,海滩的作用越来越大,官兵们每50人一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1名水手带领,以组为单位从海滩下海,涉过逐渐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撤回英国。下午,德军不断对敦刻尔克实施扰乱性空袭,企图干扰英军的撤退。但对英法撤退没有造成什么影响。这一天有17804人撤离。

由于有了前三天的经验,5月29日,英军采取很多措施来加快登船速度。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以大型船只为目标进行集中攻击,击沉了3艘驱逐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了7艘驱逐舰。陆地上,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英法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创下了几天来的最高纪录。

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不时还有小雨,德国空军无法攻击。这更加有利于撤退。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上午仍旧是大雾弥漫,德国空军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较大,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而有序地继续。下午,天气转好,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发起了强烈的攻击。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双方交战激烈。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有效掩护轰炸机的攻击,使得英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为了保存实力,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当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9时40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14时23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这就是被称为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的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撤退自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9天,一共从敦刻尔克地域撤退了34万多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8万多人,还有少数比利时军队。联军撤退时,武器装备丢弃殆尽,英军共损失2400门火炮、700辆坦克,各型舰船226艘,各型飞机302架。“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为联军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后来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骨干。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攻占巴黎

正当德军席卷法国北部时,法国雷诺内阁进行了部分改组,贝当任副总理,魏刚接替甘末林任总司令。魏刚上台后,即在法国北部松姆河和埃纳河一带仓促构筑一条“魏刚防线”,由第10、第7和第6集团军防守,企图阻止德军南下。这时,法军统帅部仍未将马奇诺防线上毫无作为的兵力调来增强防御部署。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于1940年5月31日给部队下达了一个代号为“红色”的作战计划。“红色”作战计划预定分三个阶段实施进攻。第一阶段,由德军集团的右翼从海岸到瓦兹河一线发动进攻;第二阶段,由基本兵力在巴黎和阿尔贡山之间向东南实施主要突击,击溃在巴黎、梅斯、贝尔福三角地带的法军,继而推进至马奇诺防线的后方;第三阶段,实施辅助突击,在圣阿沃耳德和萨尔布吕肯之间突破马奇诺防线。

当时,德军一边向敦刻尔克进攻,一边按照“红色”作战计划的要求调整部署。首先以“A”和“B”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实施强大突击,突破“魏刚防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潜伏到马奇诺防线的后方,然后再配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的“C”集团军群攻占马奇诺防线,围歼该处法军,迅速结束战争。

下面就简单介绍下德军的“A”、“B”、“C”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包括第2、第12和第16集团军,其任务是占据沿安纳河东卢森堡边界的正面,准备在兰斯两侧向巴勒杜克——圣迪济埃总方向实施突击。为了加强龙德施泰特的部队,组建了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集群,该坦克集群准备在朗格勒高原的方向上作战,向马奇诺防线的后方迂回。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包括第4、第6和第9集团军,占据从海岸沿索姆河、瓦兹——安纳河一线的阵地,准备从索姆河地区向南进攻,占领勒阿弗尔和塞纳河边的鲁昂。其左翼占领瓦兹——安纳河的南岸再进到苏瓦松、贡比涅以南一线,目的是为了保障主要突击。博克将军指挥的还有霍特的坦克第15军,该军准备由阿布维尔附近的据点向塞纳河河口进攻。此外,博克将军还指挥克莱斯特的坦克集群,该坦克集群的任务是在巴黎以东进攻并占据马恩河的渡口。

C集团军群由勒布上将指挥,占据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一带的阵地,准备突破马奇诺防线。空军的任务是确保制空权,直接友援陆军,粉碎敌建立有抗击能力的集团的企图。

为实施“红色”战役,希特勒一共展开了140个师(旅),其中有11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旅。

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煽动部属加紧侵占巴黎。当天,希特勒命令德军转锋南下,沿阿布维尔到莱茵河上游一线,在整个600多公里宽的横贯法国北部的战线上,发起强大攻势。德军先以大量航空兵袭击法国各机场和重要目标,摧毁法军飞机达900架,夺取了制空权。随后,德军分兵两路:一路在阿布维尔到亚眠一线,一路在瓦兹河与埃纳河一线,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向摇摇欲坠的法军防线展开猛攻。在沿瓦兹河两岸通向巴黎的这条战线上,德军实行诱攻,火力特别猛烈,企图吸引法军主力,以便在巴黎附近将其合围。

6月5日这一天,德军出动了上千架轰炸机在空中盘旋俯冲,2000多辆德国坦克横冲直撞。开始法国士兵努力坚守阵地。在法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有4个装甲师没能楔入法军阵地。然而,霍特装甲军的2个装甲师却在阿布维尔取得重大进展,不仅突破了法军的防御,而且还向前推进了10公里。法军第10师被迫撤至博韦西南地区。

6月6日,战况空前激烈。在索姆河中部,法军英勇抗战使得德军进攻受阻。在西部,霍特装甲军继续向前推进,第4集团军利用所属装甲军的战果,迅速扩大突破口,并击退了英国远征军第1装甲师的阻击,把法军第10集团军分割成两半,将其左翼紧逼到海边,迫使其右翼向塞纳河一带撤退。

6月7日,德军再次发起更猛烈的攻势,突破了右翼法军防守的埃纳河苏瓦松一线,左翼索姆河以南激战不已。“魏刚防线”开始全线崩溃。

6月8日,德军找到法军防御的破绽,在海峡至鲁昂之间开始发动主力进攻,并投入后备生力军20多个师。这支装甲部队沿海岸直下,越过勃雷尔河抵达塞纳河鲁昂的西北方约30多公里处。同时,德军在香槟境内,降落大批伞兵,骚扰法军后方。左翼德军也强渡埃纳河,向巴黎进逼。双方力量更加悬殊,法军继续后撤。

6月9日,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又在战线东端的苏瓦松至阿登山脉之间150公里的正面发起主攻不仅突破隆居永地域的法军防线,从西南方向包抄马奇诺防线,而且向南进攻,瓦解了法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从东面逼近巴黎。

6月10日,德军装甲师在塞纳河下游两次强渡成功,驻守巴黎以西和以北的法军全面后撤,整个防线面临崩溃。

同日,就在法国濒临灭亡之际,意大利又火上浇油,乘机对法宣战,意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法境。对于这次行动,墨索里尼厚颜无耻地说:“我只要付出几千条生命作代价,即可成为战争参加者坐到和会的桌旁。”

次日,意大利王储乌姆贝托亲王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对法作战,该集团军群共有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余门迫击炮。而此时的法国只有6个师,总共17.5万人。意大利的介入,给法国增添了新的压力。

6月11日上午,雷诺发给丘吉尔一封电报,希望丘吉尔前来商讨战争局势。丘吉尔主张法国政府保卫巴黎,强调在大城市内逐房抵抗对入侵的军队有巨大的消蚀力量。但法国元帅贝当则认为已没有抵抗的必要了。在丘吉尔离开没多久,贝当和魏刚就匆匆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法国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后,德军并没有放慢向巴黎推进的速度。6月12日,在西南,德军在巴黎近郊防御阵地的西段强渡塞纳河,从韦尔农附近直扑埃夫勒,然后又进逼德勒。在东面,德军在马恩河地区以南进抵蒙米赖。这样,巴黎处在德军东西两面的夹击之中。当日晚,法军未经战斗就放弃了巴黎以北的防御。

6月13日,丘吉尔又飞到了法国,希望雷诺应允由英国看管400多名囚禁在法国的飞行员。同日,法军护城部队撤至巴黎以南的朗布依埃——儒维西一线,将巴黎城拱手交给德军。当天下午5时10分,德军先头部队抵达巴黎北郊。随后,德军B集团群军所属部队包围巴黎。

6月14日,当南下的德军已前出到马奇诺防线侧背时,德军“C”集团军群在50公里宽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主要突击选在马奇诺防线的最薄弱处——洛林和阿尔萨斯筑垒地域的接合部。法军腹背受敌,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6月17日,德军进至德法边境莱因河畔,攻占了斯特拉斯堡,近50万法军,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歼。6月16日,雷诺辞职,投降派贝当接任总理,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

6月22日,贝当政府被迫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德国政府在停战协定上签字。6月24日,贝当政府又和意大利签订了停战协定,向意大利投降。6月25日1时35分,法国全境停战。至此,法国战局以法国惨败、屈辱投降而告结束。

从5月10日至6月17日,号称欧洲军事强国的法国,就这样在5周时间内被打败了。至此,希特勒灭亡法国的“挥镰行动”胜利结束了。曼施坦因的构想经过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行动后,最终变成了一个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杰作。这次战争,据德军宣布,法军亡6万余人,伤30余万人,被俘150至200万人;德军共伤亡14.6万多人。

法国当时被称为“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为何竟在短短的6个星期内就灭亡了呢?主要原因是:第一,法国统治集团战前执行“绥靖政策”,因而没有作好抗击希特勒侵略的准备。

第二,法国人自恃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有一种盲目的安全感,对战争准备采取慢慢来的态度。

第三,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闪击战”的新特点。法军最高统帅部对集中使用坦克的意义认识不足,仍以为坦克只是一种支援步兵战斗的武器,没有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总之,法军的战争指导,远远落后于战争的实际,这是法国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错误,作战指挥严重失误。德军的声东击西战略使得法军判断失误。正当法军忙于北调,集中精力攻打比利时中部时,德军主力“A”集团军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地区实施主要突击,突破防御后迅速向加来海峡挺进,使盟军处于被割裂的状态,从而铸成了法国难以挽救的败局。

法国的坦克并不比德国少,但它们被分散在各个地段上投入战斗,也分散地、一个个地被消灭。

——戴高乐

上一章 德军突袭苏联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