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哈尔科夫反击战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作战时间:1943年2月19日~3月14日作战地点:哈尔科夫

作战国家:德国苏联

作战将领

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1973年6月11日,卒于西德巴伐利亚州,德国陆军元帅。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入侵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的战斗。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38年因上层人事变动被贬为18师师长。次年参加动员,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翌年参加对波兰的入侵。1941年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1942年8月任列宁格勒地区德军总指挥,奉命攻占列宁格勒未果。歼灭苏一集团军。1942年11月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试图解救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未能得逞。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除职务。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作战兵力

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军。

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

曼施坦因献计

1942年11月,在苏德战场的南翼,苏军向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及其侧翼掩护部队发动了钳形攻势,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这时,苏德战场的战略转折开始了。

显然,德军的处境非常不利,德军上下都在为此担忧。但只有一个人是清醒、冷静的,他就是曼施坦因。他认为苏军在抓住此次机会的同时也缺乏更加深远的考虑,那就是以一个攻击德军整个南翼的补给线为目的的作战,如果他们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紧紧地围住第6集团军,而是以机械化部队为攻击矛头,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因为所有上述部队的补给线,都必须通过唯一的一个渡口,就是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如果苏联红军以坎纳似的攻击从德国人的左翼前进直到占领这座桥梁及其周围地区,将德军压迫到黑海岸边,那么整个德军的南翼就会被完全毁灭。那么德军是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既然曼施坦因能考虑到这一点,他就是想到力挽狂澜的办法了。那就是如果德军不是死守斯大林格勒,而是采取另一个大规模的机动,其结果也可以完全歼灭整个南线的苏军,曼施坦因认为:“对于德军最高统帅部来说,还有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只要肯放弃在夏季攻势中占领的地区(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那么一个严重的危机就可以演变成一次伟大的胜利。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兵力,在一定时间内,从东部正面的突出部撤出来,首先后撤至顿河下游或顿涅茨河西岸,然后再转用在第聂伯河下游地区。”

“同时,所有能够调用的兵力——包括因为缩短这两个集团军群的正面而多出来的部队——都应该集中于(假设就是)哈尔科夫附近,当敌人企图追击撤退中的德军或切断我军在第聂伯河上的渡口时,这些部队就可以用来攻击敌军的侧翼,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大规模的撤退转变成一个合围歼击作战,目标是把我们的追击者驱赶到(黑)海岸边,并在那里歼灭他们。”

曼施坦因想得很好,但是最终采纳与否还要看希特勒。这时,希特勒一心想着攻占斯大林格勒,他讨厌任何放弃或撤退的字眼。他的这一拒绝实质上也就是放弃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胜利的机会。但是曼施坦因却一直想着这个计划。

1943年2月1日,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优势敌军围歼。

1943年2月以后,希特勒迫于形势终于暂时放弃征服高加索的战略,采取曼施坦因的计策,让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下来。到2月6日,希特勒也终于认识到整个南线德军的危险处境,他同意全部撤出顿涅茨盆地。

面对哈尔科夫的失守,希特勒大发雷霆。他要求曼施坦因重新夺回该城。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大胆想法,即暂时不去理会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而集中兵力吃掉冒进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即城外正在逼近的苏军)。然后回过头去,击溃哈尔科夫方向的苏军,并重新夺占该域。

曼施坦因的这个作战方案是很大胆的,希特勒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胸有成竹

曼施坦因是入侵德军中最优秀的陆军元帅,他对此次的作战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胸有成竹。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第一,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处境。苏军正在从正面和侧面对德军进行包抄。从正面进攻的是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从侧面包抄的是苏军西南方面军。表面上德军非常不利,但是实际上这支苏军突击集团深入敌军纵深的同时,它自己的两翼却也因此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集团——拥有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在内的,德军最精锐装甲部队。然而这一不利处境,苏军并未意识到。苏军将领们此时一致乐观地认为,德军在冬季大反攻后已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要红军继续追击,他们就会一路逃过第聂伯河,至于反突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应当说,曼施坦因本人此前进行的南线德军大撤退,就是为了引诱苏军孤军深入,远离后勤基地。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第二,从苏军冬季大反攻开始以来,他们已经顶着漫天风雪,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600~700公里,沿途的道路和桥梁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这样到了1943年2月的下旬,经过三个月恶战的苏军不仅部队损耗严重,而且非常缺乏物资补给和空中支援。而正在进军第聂伯河、深入非常缺乏军队腹地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情况尤其糟糕。

第三,德军兵力的增强也使曼施坦因有了更大的进行反击的本钱,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加强了南集团军群。截至2月18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在1月8日,整个东线德意志军队只有495辆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2月28日,增加到了902辆,另外还有919辆坦克正在修理或输送过程中。到3月1日,东线坦克、强击火炮总数更是达到了2374辆;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南方集团军。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考虑,才使得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上述作战方案。当希特勒同意此方案后,曼施坦因随后紧急制定了作战计划:首先,德意志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党卫装甲军的兵力从克拉斯诺格勒进攻西南方面军苏军第6集团军右翼,然后以第48、57装甲军攻打巴浦诺格勒,切断红军退路。同时,德意志第1集团军以装甲第40集团军和党卫队“维京师”、步兵第333师共4个师的兵力,袭击西南方面军快速兵团的波波夫集群。进攻成功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掉头北上,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一道重兵吃掉恰尔科夫西南地域的沃罗涅日面军左翼集团,重新夺回哈尔科夫。

制定好作战方案后,接着就是增强兵力了。要知道,经过斯大林格勒这一战,德军损失了不少。因此,为了增强兵力,德意志人不仅竭力地补充弹药、物资,还从西线调来72个师作为预备队。其中第167师部属在波尔塔瓦,第15师部属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按照命令,这两个师必须在2月20日至22日到达指定地点。

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作为突击团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当时一共拥有3个军:即国防军第57、48装甲军和原属“兰茨”战役集群的党卫军装甲军。其中拥有党卫队“希特勒”师、“德军”师、“骷髅”师的党卫队装甲军实力最为强大。

尽管这三个师名义上是装甲掷弹兵师,却和装甲师一样编有坦克团,而且还拥有普通装甲师所不敢奢望的“虎”式重型坦克连。在哈尔科夫反击中,另一个拥有““虎”式重型坦克连的部队是德意志国防军“大日耳曼师”摩托化步兵师。

走向失败的胜利

2月19日,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宣布了反攻决定,并且宣称,在这个离德军边界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将决定德军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此,希特勒要求部下,在反攻战斗中要“勇敢、沉着、忠于职守”。

这一天,对于苏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来说是灾难的一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德军党卫队装甲军的“德军”装甲步兵师和“骷髅”装甲步兵师,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俯冲轰炸机,对缺乏空中支援的苏军阵地狂轰滥炸,而德军的装甲集群则在“虎”式坦克的引导下发动凶猛冲击。

在双方的坦克战中,曾经在苏德战场上称雄一时的T——34坦克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苏军的这种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坦克炮根本无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装甲,甚至对德军用于增强防护的IV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在四百米外也几乎无可奈何。而德国的“虎”式坦克的88毫米坦克炮、IV号坦克的长身75毫米火炮却可以在一千和五百米的距离上,轻易击毁T——34。至于苏军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奈何不了德军的坦克。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很快就在苏军第6集团军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30多公里的缺口,顺着这个缺口,德国党卫队“德军”师击溃了苏军近卫军第4军,且高速向南推进了100多公里。

面对德军的反击,苏军是未曾料想到的,因此他们可谓是仓促应战。但德军却是有备而来的,因此这更增强了他们的作战信心。

2月21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占领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扎波罗热。虽然该地的失守,有使德意志军队整个战线被割裂的危险。但曼施坦因胸有成竹;他的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而这支苏军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中。

2月22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另外两个军——第48、57装甲军,也发动了进攻。很快他们就和党卫队装甲军回合于巴浦洛格勒,并切断了苏军第6集团军的交通线。紧接着,德军第40装甲军又向已经没有了油料的红军波波夫集群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经过一番激战,德军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反击战中,击溃了其第6集团军、第1近卫团军和波波夫集团编成内的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兵力不足和严寒的天气,德军并没有对苏军构成绝对的优势,未能形成一个很严密的包围圈,行动大都被限制在各个村庄之间。

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逼,苏军不得不从2月27日起向后撤退,直到3月3日,他们己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河上结的薄冰方便了红军的通行。但是如此一来,在哈尔科夫地域作战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就处在德军装甲部队的侧翼威胁之下了。

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三个集团军(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将受到德军14个师的进攻(包括4个装甲师、3个党卫队装甲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步兵师)。而沃罗涅日方面军此时这个方向能使用的坦克大约只有70辆,德军的坦克不少于350辆,且此时里沃罗涅日方面军最近的供应基地也远在200公里之外。面对这样的情况,戈利科夫将军在3月3日被迫下令,全线将进攻转为全线防守。

3月4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向沃罗涅日方面军坦克第3集团军发起了猛攻,但这次进攻并不顺利。虽然在强大的德军面前,苏军付出巨大的损失,但是苏军拼死抵抗,使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

3月6日,曼施坦因下令:将突破口改到苏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同时将隶属“肯普茨”战役集结群的“劳斯”军投入战斗。在后面的战斗中隶属“劳斯”军的“大日耳曼”师,凭借“虎”式坦克发挥了很大作用。该师在3月7日到20日的战斗中,摧毁了苏军269辆坦克,自身只损失了“虎”式坦克1辆,Ⅳ号坦克12辆,Ⅲ号坦克1辆。

3月10日,德军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苏军的防线上打开了60多公里宽的大口子。但此时的苏军已经无力来堵住此缺口了。

3月11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己经逼近了哈尔科夫。在步兵第320师的配合下,不顾重大伤亡从哈尔科夫北面进行迂回,切断了苏军的退路;装甲第48军则从东面对哈尔科夫进行攻击。在别尔戈罗德方向,己经没有了炮弹的苏军第40集团军此时正在承受着德国“劳斯”军的猛攻。

3月12日,党卫队攻入哈尔科夫,并与苏军发生了激烈的巷战。两天后,包围了苏军坦克第3集团军,苏军统帅部只能命令第2航空集团军利用夜航飞机对该集团军进行补给。3月15日,守卫该城的苏军第17、19步兵旅和第179坦克旅放弃了无谓的抵抗,向东突围。3月16日,党卫队装甲军重新进驻哈尔科夫。

在此战役中,德军一共打死了40130苏军,俘虏了12430人。击毁的红军技术兵器,包括567辆坦克,1072门火炮。实际上,德国的损失也很严重。在技术兵器方面,党卫队装甲军在战斗结束时,该军可以使的坦克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仅仅“德军”师就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在1943年2月底,有坦克95辆,到了3月23日,该师只剩下Ⅲ号坦克7辆,Ⅳ号坦克39辆,喷火坦克9辆,另外损失了9辆“虎”式坦克,坦克总数下降为22辆。

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胜利,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崩溃,而且还替曼施坦因个人赢得了伟大统帅的名声。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只是一个局部的胜利,一次战术上的胜利,它没有能达到战略上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败退的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匮乏的局面。

上一章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库尔斯克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