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作战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作战地点:苏联莫斯科城及其附近地域作战国家:德国苏联

作战将领

哈尔德:德国陆军上将,生于1884年6月30日,卒于1972年4月2日。1902年开始服兵役。1914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德军总参谋部参谋。1935年任德军步兵师师长。1936年~193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长。1938年9月起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他对策划、准备和实施武装侵略波兰、法国、英国和苏联等国,起了显著作用。因对苏作战计划破产,1942年9月被解职,入预备役,后于1945年退役。“二战”结束后被美国俘虏,至1961年一直与美国陆军军史局合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资料。

博克:德国陆军元帅,生于1880年12月3日,卒于1945年5月3日。1898年开始在军中服役,1912年起在德军总参谋部供职。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起在德国国防军中担任指挥和参谋职务。他主张重新武装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参与组织“黑国防军”。1935年起任军长,德军占领奥地利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朱可夫:(前面已经作介绍)

参战兵力

德军:总兵力为76个师又2个旅,约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

苏军:总兵力为15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群,共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7600门、飞机667架。

“台风”行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这让苏联很是意外。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则向莫斯科进发。苏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希特勒为了确保罗马尼亚对法国的石油供应,并将苏联高加索的石油、顿涅茨河一带的工业区和煤矿以及乌克兰的粮区置于德军的控制之下,两次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推迟进攻莫斯科的计划。9月19日,德军攻陷乌克兰首都基辅。9月26日,德军越过基辅240公里。

9月底,德军拿下了乌克兰粮仓和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北方的列宁格勒也被德军围困而与外界隔绝。这时,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重新北上,以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于是,从1941年9月30日至第二年年初,在莫斯科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1941年10月2日,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司令为霍普纳上将)、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称坦克第2集团军,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别改称坦克第3、第4集团军),共74个半师,内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亦即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陆军由第2航空队进行支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军和保卫莫斯科的指挥工作。截至9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月为什韦佐夫少将)、第30(司令为霍缅科少将,11月为列柳申科少将)、第19(司令为卢金中将,10~11月为博尔金中将,11月改编为突击第1集团军)、第16(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占领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10月为阿基莫夫中将,10月为戈卢别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10月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10月为叶夫列莫夫中将)置于西方面军后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

1941年9月,对于莫斯科人来说应该是最美好的季节,苍山翠松间的枫叶红了,野果成熟了,就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这一美好秋色却即将被一场战争所覆盖,人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欢快地去欣赏枫叶。因为,此时此刻,法西斯的战车正在隆隆东进,一场猛烈的“台风”正向莫斯科刮来,保卫莫斯科的战役就要开始了。9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发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号为“台风”。

德军对于此次的战争准备得非常充足,他们打算以坦克重兵集团的强大突击力突破苏军的防御体系,并同步兵协同,合围并消灭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要兵力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各步兵师开始从正面进攻莫斯科,而坦克和摩托化集团则从南北两翼迂回攻击莫斯科。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统帅的坦克集群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甚至有一天他和他的部队竟然挺进了80公里。不到3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公里的奥廖尔。这让苏军万万没想到,以至于当德军坦克隆隆开入奥廖尔城时,电车上的乘客还误以为是苏军的装甲部队,便纷纷招手致意。如果他们知道是法西斯德军,躲还来不及呢。

占领奥廖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克——奥廖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10月6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与此同时,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分别以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托夫方向实施猛烈进攻,他们来势凶猛,就如行动代号“台风”一样,具有超强的破坏力。就这样,德军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并从南北两面,急速地向维亚济马冲去。古德里安的坦克第2集团军与南进的德第2集团军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1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

10月13日,被围的苏3个集团军虽然也在顽强抵抗,但大部还是被歼,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

莫斯科危机

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的铁甲战车冲开了一道可怕的缺口。从10月13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公里的加里宁也被夺占;距离莫斯科仅100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

此时,莫斯科可谓是危在旦夕,形势万分紧急。由于前面的进展如此顺利,也让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取胜抱有很大的信心。10月7日,希特勒专门签署了一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不准博克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主动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国军队也不需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并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1941年10月的艰难日子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的《告全军书》中写道:“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亲爱的莫斯科的道路……”在当时,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危急情况和莫斯科军民高涨的士气。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军的进攻。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一种“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深深鼓舞了前线的指战员,也给整个莫斯科保卫战巨大的鼓舞。

在表面上看,此时的战局对德国非常有利,希特勒就剩下一个莫斯科没有到手了,本来他认为莫斯科唾手可得,只要他的装甲铁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万字旗,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红场阅兵

就在希特勒对战争比较乐观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发生了。这就是天气越来越冷了。在10月1日,一场罕见的大雨过后,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这使得正在打仗的坦克兵被迫停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但更为不利的是10月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纷纷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这对德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德军的“台风”计划不得不停下来。

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8度;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士兵还不得不冒着严寒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

虽然是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是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设施。这使得许多士兵被严重冻伤。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废,许多人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缺少了士兵,即使有再先进的设备也是无用的。此外,寒冷的天气常常使得燃料冻结,汽油也冻成了粘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以上种种凸显出来的问题,使得德军到处充斥着抱怨、沮丧的情绪。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愈加催促着法西斯德军向莫斯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击。因为他想抓紧时间去摧毁莫斯科。

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寒冷彻骨的天气里挖防坦克壕、设置障碍物等。但是,这些对于在严寒中长大的红军将士是不成问题的。在本土作战,供给和适应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都披着枪套,以防止冻坏;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士兵穿得暖暖的,足以御寒……此外,斯大林不仅要使自己的将士们穿得暖和,而且还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饱满,为了排除自开战以来的晦暗气氛,他决定在德军的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阅兵式。

1941年11月1日,斯大林邀请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商讨阅兵式一事,斯大林说:“朱可夫同志,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有一个打算,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要召开庆祝大会外,还要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我们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作为直接负责保卫首都的方面军司令员你的意见,你认为如何?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阅兵式吗?”

朱可夫清楚地知道,他的回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事关重大。在敌人眼皮底下搞阅兵式,危险性是不用说的,否则,斯大林也就不会请他来商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不仅隆重地庆祝节日,还搞阅兵式。这能大大地鼓舞本国国民的士气,同时也是对法西斯的蔑视。基于这种考虑,朱可夫便很坚定地说:“这个想法我认为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分析,敌人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各条战线上的进攻基本都已停止。这说明敌人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前一段作战的严重损耗,加之不利于机械化兵团行动的恶劣天气,补给不足等等,都不允许他们马上发动新的地面进攻。但是,危险是有的,这就是敌人的空袭。”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到众人或是朝着朱可夫点头,或是相互对视着点头。

“你有什么建议吗?”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

“我建议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把友邻方面军的战斗机调一些到莫斯科附近待命。这样构成空中和地面双重打击力量。”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并作了一些具体的补充。

“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斯大林最后坚定地说,“就是说,阅兵式一定要搞,而且还要通过无线电向全国实况转播。”

就这样,1941年11月6日上午,先是在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大厅举行了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斯大林作了演说:“同志们!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却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的上空,通过电波又传到前线的战壕,传到掩蔽所,传遍了苏联各地。使正处于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的人民群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使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从中看到了希望……11月7日中午,又一次下起了雪。红场上塔楼上的大钟,敲了8下,斯大林等人健步登上列宁墓,再一次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红军战士们,指挥员和工作人员们,所有劳动者们,虽然我们今天是在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比现在的处境更加危急的日子。想想1918年的情形吧……比起那时,我们现在要好得多。因此,我们一定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是不用怀疑的!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在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让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着我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我们!”斯大林抬起右臂向前方有力地一挥,结束了他的讲话。

阅兵式开始了。最先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员方队,接着是穿着白色带帽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穿着深蓝色呢大衣的水兵方队……最后是坦克编队隆隆驶过红场,那马达的轰鸣和履带转动所产生的巨响,震撼着红场,震撼着苏联大地,也震撼着每一个人。斯大林默默地伫立着,目送着从列宁墓前列队走过的队伍,他们大多数就这样带着人民的期望,直接从红场开赴正在鏖战的前线。

当红场阅兵的消息传到了希特勒那儿时,希特勒大发雷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斯大林竟然能在德国空军的机翼底下检阅部队!这是对帝国空军的公然蔑视、蔑视!”希特勒把苏军的阅兵看成是一种挑衅,为此,他告诉博克,今天晚上必须对莫斯科实施最猛烈的空袭!恼怒之下的希特勒立即调兵遣将并敦促博克再次从地面进攻莫斯科。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

“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博克曾经站在红波利亚纳塔顶上,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然而,博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

苏军反击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零下40多度的气温对德军是极为不利的。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的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痛苦地呻吟着。这使得作战形势大大朝着有利于苏军的方向发展。因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军展开战略反攻,德军转入全面防御,莫斯科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1941年12月4日,苏军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1941年12月5日~6日,苏军利用德军预备队消耗殆尽、失去进攻势头的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在加里宁至叶列茨一线开始全线反攻,先后实施了加里宁、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图拉、叶列茨和卡卢加进攻战役并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方向展开积极的配合行动。

为此,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作战了。古德里安被迫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然而,已经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2月5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对北路德军发起反击,两天后收复克林。6日,朱可夫指挥西方方面军向中路和南路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一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

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这大大超出了德军的想象。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台风”解除

1942年1月5日,斯大林向红军发出指示:不给德寇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1月8日,苏军气势高昂,9个方面军110多万将士正在整装待发,收复失地大总攻的战幕即将拉开。

总攻首先以加里宁方面军实施的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战役开始,这一战役也是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的一部分。进攻的第一天,方面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就在勒热夫以西突破德军防御,至1月21日挺进80公里至90公里,前出至德军第九集团军勒热夫集团的后方。26日清晨,方面军的第22、第29集团军即在奥列尼诺包围了德军约7个师。骑兵第11军从正面突至维亚济马,并切断了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公路。

西方面军以9个集团军和2个骑兵军实施的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1月10日开始发起攻击。方面军的右翼第一突击集团军第20和第16集团军在突破德军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后,于17日切断了莫斯科——勒热夫铁路。方面军中线部队第5、第33集团军于1月20日收复莫扎伊斯克;第43集团军则向尤赫诺夫方向进攻。方面军左翼的第49、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军、第10集团军从北面和南面迂回包抄了由德军第9集团军约9个师组成的尤赫诺夫集团,这就使苏第3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及其以南突入德军后方,并开始向维亚济马展开攻击。为配合正面部队围歼维亚济马的德军,苏军还从1月中旬至2月中旬先后在维亚济马东南地域,以空降第201旅、第八旅和第四军主力1万多人实施了空降。到4月20日左右,苏军又向西推进了100公里至350公里,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等莫斯科以西大部地区。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罪恶企图完全化为了泡影。

苏军经艰苦奋战,粉碎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向西推进了100~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和奥廖尔州部分地区,但未完全实现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企图。

在此次战役中,德军虽在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缺乏预备队和冬季作战准备不足等原因而终遭失败。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损失官兵50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余辆。苏军则不断完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加强对空和对坦克防御,重视战略预备队的组建和适时集中使用,善于组织炮兵进攻及各军兵种和游击队的协同,从而初步扭转了战局。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的国家美英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此外,苏联军民的战争功绩对于推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深化殖民主义体系分化瓦解的危机、促进世界各地千百万人命运的变化,曾产生巨大影响。

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住了法西斯军队,而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精锐部队。

——苏联朱可夫元帅

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国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们把苏联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360个师。

——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

上一章 克里米亚会战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