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动漫同人小说 > 快穿:罗小黑战记之萌喵历险
本书标签: 动漫同人  天马行空  罗小黑战记   

剧本的卖点

快穿:罗小黑战记之萌喵历险

剧本杀,可好玩了。

它好玩就好玩在,哪怕大多数网友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游戏,扭头却发现,连自家小县城里都冒出了几个剧本杀店。

当你还在疑惑,剧本杀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打开短视频app,“剧本杀哭到崩溃”“9个人都哭抽了”的话题不断冲击眼球。

点进去一看,先是俩男生仿佛置身琼瑶剧片场,互相嘶吼、抱抱还不够,紧接着打了一巴掌。

via @Mobius6

再是一圈少男少女举着蜡烛灯围坐,仿佛在进行召唤哭哭神的仪式,桌上堆满了纸巾。

花字写着“大家都哭得泣不成声”。

via @Mobius6

吓得围观的网友们,当场以为这是什么“哭丧培训机构”。

“不懂就问,玩剧本杀一定要会哭吗?”

“不会哭怎么办,有入职培训吗?”

“玩剧本杀,

我一人干了六包纸”

你可以把剧本杀,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高级过家家。

每个玩家,在故事中扮演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任务都不一样。

任务可能是推理破案、找出凶手,可能是保护另一玩家,也可能是给自己的角色捞一笔钱。

整个过程,相当于抽丝剥茧、慢慢读一篇小说,还原一个故事。

《明星大侦探》这一综艺,换成商业角度看就是豪华版剧本杀,几十上百人的团队、服务这几个玩家。

其实就像看电影,又或是玩橙光式的剧情游戏。

有人会为剧情感动落泪,有人不为所动,散场后打了个哈欠就回家了。

“剧本杀哭不哭”,原本也只是个因人而异的事。

但在短视频或社交平台上,一搜剧本杀,却会发现眼泪浓度过高。

不仅要哭到崩溃,还要“把人打哭”,剧本杀店里不会养了个武当行吧。

玩家把玩剧本杀称之为“打本”,“打哭”在这的意思是“玩哭了”

似乎会哭,才算得上正宗剧本杀。

连不少探店或推荐剧本杀的博主,也把“会哭”作为某种优势或亮点写在标题中。

“这个剧本你一定会哭,快来试试!”

乍一看,这番场面的确荒诞。

一个被各大媒体都报道、看着欣欣向荣的桌游行业,最大特点莫非是“哭”?

任意一个没玩过的朋友,都会满头问号。

既不知道为什么哭,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劝人“这本好哭,值得一玩”。

成年人为工作与生活落泪还来不及,何必找个地盘专门哭?

“谢邀,不爱哭,我还是不玩了。”

常见的剧本杀爆哭视频,多半三个类型。

一是镜头扫过桌面,全是用过、哭过的卫生纸,桌边几人小声啜泣。

二是数个NPC哭得撕心裂肺、跪地锤墙。

伤心之程度,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隔壁小卖部买罐奶粉,因为除了肚子饿了、因为想喝奶嚎啕大哭的小婴儿,很少看见其他人能哭成这样。

第三种,是镜头直接怼着玩家的脸,画质精美,美女们妆容也精致,表演一个梨花带雨。

角度类似这种↓↓

围观群众在震惊之余不免疑惑:

都哭成这样了,怎么还惦记着给自己拍段哭戏?

但如果留意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其实不难发现,许多“爆哭”视频都带有很明显的营销目的。

或是剧本杀店家,拍自家的工作人员多卖力、氛围多好、有好剧本。

或是探店博主,帮剧本杀店做宣传,评论里都直接说出了店家名称。

最离谱的是,一些妆容精致的“剧本杀爆哭”视频,是闻风而来、蹭上的化妆品推广视频。

只见丽人们个个捧着剧本,擦着眼泪,交换着“哭”的感受。

然后“漫不经心”地说一句,“还好今天用了XX粉底液,不然这么哭都该脱妆了。”

在刻意营销的两面包夹之势下,没玩过的朋友,难免会对剧本杀玩家产生误解,以为“剧本杀一定得玩哭才显得高端”,进行一些夸张的调侃。

“把视频给大姑看了后,大姑说村里就缺你这样的哭丧人才。”

那些玩剧本杀爆哭的人,

到底在哭啥?

上述视频中,除却一些刻意摆拍的“哭戏”。

唯一没有夸张的,或许只有两点。

一是玩剧本杀,的确有玩到“泣不成声”的可能性,但并非每个人、每一次都会哭。

二是那些试图让你“哭”的店员们,真的会很卖力。

恐怖情景的剧本杀,关灯玩已经是基础操作,工作人员还会实时检测你的剧情推进到哪里,在关键节点推门而入。

via @天秤少女婧

如果是实景搜索,换装给小道具是肯定的,有条件的,还会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画面。

我曾玩过一场谍战剧情的剧本杀,剧情开始便是个“认亲”环节。

这时,DM(相当于游戏主持人)提醒大家打开最初每人发的一支钢笔。

有两位玩家的笔帽内侧,分别刻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父母在战乱中留下的誓言。

认亲本该是欢乐剧情,但这一次不是。

因为按照设定,故事发生在严刑逼供的牢房内,这对战乱中走失的兄妹,一个成了奸细,一个被血亲已折磨到奄奄一息。

此时,房间里的音箱响起,是“牢房BGM”,有铁链、刑具拖动的声音,有血液滴落的“水声”,有低沉的风声,与隐隐、似从隔壁牢房传来的哭嚎。

在这样的人间悲剧气氛里,没人敢出声。

有些剧本杀店甚至装上了全面环绕的屏幕,来营造氛围,via@DC-非凡大陆

无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大小不一的情绪薄弱点。

亲情,爱情,友情,家国……

得益于剧本杀行业的迅速扩张,这些大大小小的情绪,基本都被开发、囊括进了剧本里。

养宠物的玩家,根本看不得剧情里、宠物为救主人而死的片段。

更别说背景音乐里还放出两声狗狗的呜咽。

经历过长辈去世,又或是日常就很牵挂家中长辈的玩家。

也很难轻易完成一些读遗书、又或是发现一箱长辈收藏的幼年玩具的环节。

代入自身后,觉得剧情里说的每一声“你又高了”“在外面照顾好自己”,都是对自身说的。

有作者自身是地震亲历者,剧情中穿插描绘的灾难场景与生离死别,店员在一旁都忍不住眼泪。

有剧本的题材是春运,大雪封山,所有人滞留在归家的绿皮火车上。

让人回忆起古早的心酸历史,回忆起那个坐几天几夜的火车,不论大雪纷飞,甚至睡在座位底下、也想要回家过年的自己。

哪怕你自诩钢铁意志的打工人,调侃说自己已经被生活工作磨平了情绪。

那不好意思,连大城市拼搏的剧本都有。

怀疑作者就是资深打工人,对职场上如何被埋没了成绩、独居生病如何艰难、如何向爸妈掩饰自己的不顺这些细微心理,了如指掌。

《明星大侦探》一期节目里,杨蓉的角色,是一位童年时期遭到性侵的女孩。

她在讲出,自己的角色,如何劝另一个被性侵的小女孩“不要穿花裙子、就不会被盯上”的剧情时,就几度哽咽。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习惯了情绪内敛、不向外展露。

玩剧本杀时身处一个密闭,有时还要关灯营造氛围的小空间。

再加上不少剧本设置的悲剧情节或角色冲突,都十分激烈。

这些都让剧本杀在客观条件上,让人触发一次压抑情绪的释放,又或是单纯地共情。

via @时髦姐妹

但值得一提的是,像这些容易触动情绪的剧本,只是剧本杀中的一部分类型。

这一桌游还有其他类型,推理向、欢乐风等等。

只是在剧本杀破圈传播的过程中,“玩了会哭”,基本成为了诸多店家不约而同的营销点。

剧本杀,

真不是只有“哭”这一个卖点

很多人因为“剧本杀会哭”的营销,造梗玩段子。

说“我一进剧本杀店就跪下痛哭,大家都说我是高玩(资深玩家)”。

实际上,剧本杀游戏本身的可玩性很强,解谜烧脑,释放天性地演戏胡闹,体验不同的人生故事,又或是和朋友相聚社交,这些都是玩家们的兴趣。

“会哭”也算一项,就像有些朋友心情不好时、会特地找一部泪点电影看一看。

但区别在于,“会哭”可能只是前景紧张的剧本杀店家们、找到的最便利百搭的宣传噱头。

郭采洁在《明星大侦探》中扮演一个被骗、孩子意外去世的单亲妈妈时,也差点哭了

剧本杀诞生与流行之初,核心玩法就是推理与斡旋。

作为普通玩家或侦探,要想办法推理出凶手;凶手,要想办法把嫌疑推到其他人身上。

古早的推理桌游 Jury Box,被一些人视为剧本杀游戏的鼻祖。

这种解谜属性强的游戏,本就决定了它的核心玩家只会是一小群人,譬如推理爱好者。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爱把烧脑、盘逻辑的游戏,当做闲暇时的放松。

烧脑剧情曾被视为剧本杀的特色

但当剧本杀这一爱好,被视为风口上的创业模式、剧本杀店迅速扩张后。

原本玩家与店家需求平衡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写游戏剧本的@DC-非凡大陆,就曾吐槽。

说自己的剧本杀店一个月赔了三万,与之相对应的是,楼里已经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14家店。

然而问题是,推理实在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爱好。

哪怕不谈推理,如今看小说这一习惯,相比于游戏、看剧而言,都不够有吸引力了。

在@DC-非凡大陆的视角里,就是“人人都开店,人人都写本,店比客人多,本比玩家多”。

店一多,那自然要揽客。

剧本杀想要宣传,最尴尬之处就在于不能剧透。

综艺《明星大侦探》,是把一个个原创故事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用明星玩家与剧情吸引人。

可剧本杀却万万不能剧透,一剧透,这剧本就算没用了、大家都知道了结局。

在这样的前提下,店家就很难向大家传递“我家体验很好的信息”。

因为一个故事的好坏,是很难用画面表现的。

要宣传,就得找噱头。

“推理”“烧脑”这些硬核的噱头,只能吸引来数量相对不多的核心玩家,必须另寻他路。

于是有的店家,把“换装”当噱头。

剧本如何不重要,我只告诉你,来这能穿好看的汉服、能拍好看的照片。

via @朝阳刘好燃

有的店家,拿社交当噱头。

直接打出“本店促成了XX对情侣”的宣传语,走向一切桌游最后都会变成相亲游戏的道路。

而“会哭”,可以说是最百搭的噱头。

它既能够暗示剧本够优秀、现场氛围好,能让玩家玩哭。

又能够向新手玩家释放出友好的信号,“可能没那么烧脑,就当做读故事”。

更重要的是,玩家们泪流满面的镜头将成为画面足够有冲击力的宣传素材。

玩游戏玩哭的体验,也催动不少普通人会自发地去分享这次经历。

via @剧本杀大玩家

同时,会哭的噱头还能和换装、社交等等噱头进行组合搭配。穿着古装痛哭流涕、还认识了个暧昧对象,这经历,绝对印象深刻。

或许这就是,“一哭五吃”。

相比之下,那些硬核烧脑剧本想要推广,就只能靠玩家之间口碑相传,范围小、回报慢。

你要是拍摄现场画面,只能拍到所有玩家一脸凝重。

当“玩了会哭”被作为诸多店家、博主的宣传要点后,舆论明显正在往意料不到的负面方向倒去。

掐头去尾、缺乏剧情解释的痛哭场景,让围观的网友觉得无法理解。

本想打出强强组合的“换装痛哭”,在不了解的网友眼中,更显得滑稽荒诞。

via @玩武汉

作为小众爱好的剧本杀,在没有受众基础的野蛮开店、狂奔后,难免会被现实泼上冷水。

入行者都想着,“剧本杀肯定好赚钱,租一个房间,摆一些桌子椅子,买一些剧本来就能开张”。

剧本还能重复利用,上一批客人玩完了给下一批,比密室逃脱什么的成本小多了。

当想在里面赚快钱的人多了,一切就变得鱼龙混杂了起来。

玩家体验在下降,譬如你想推理时,不太感兴趣的陌生玩家直接把剧本翻完、大声说谁是凶手。

同时,外人对剧本杀的观感也在下降。

哭或不哭、有没有被剧情打动,本是一件非常个人化、无可指摘的事情。

剧本杀游戏本身除了感人之外,本有着很多其他的魅力。

如今被过度营销后,这一行为反而被曲解成了笑柄,玩家被曲解成偏激形象,游戏也成了笑料。

就像马戏团里,负责招揽游人、观众的,永远是表情浮夸、动作幅度大的小丑。

上一章 女生酒智商税 快穿:罗小黑战记之萌喵历险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份发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