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山海经:异兽篇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山海经 

狌狌

山海经:异兽篇

  狌狌:会算命的猴

  

  【出处一】

  《南山一经》―招摇山

  【原文】

  南山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有兽焉,其状如禺①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②,食之善走。

  【注释】

  ①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像猕猴而大一些,红眼睛,长尾巴。

  ②狌狌:传说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

  【译文】

  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猕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

  

  【出处二】

  《海内南经》―舜帝墓以西。

  【原文】

  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译文】

  狌狌能知道人的名字,样子像猪却长着人脸。

  【外貌】

  外形像猿猴,长有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

  【功效】

  吃了独狴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

  

  狌狌是《山海经》中最扑朔迷离的动物,此书两次记载了这种动物。

  

  在《南山经》中,狌狌被描述成一种形状像长毛猿的兽类,长有一对白耳,既能匍匐,也能直立行走,据说吃了狌狌的肉,跟穿了足力健似的,走的特别快,算是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福音。

  

  《海内南经》中的狌狌更厉害,你姓啥叫啥他都知道,比算命先生都厉害,难道他还会张嘴说出来不成?!

  

  综合来看,《山海经》所见狌狌,有两种形状:

  

  其一,为白耳猴形(‘其状如禺而白耳’《南山经》);

  

  其二,为人首猪身(‘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海内经》)

  

  其他作品都补充说明过它,把他传得神乎其神。共同特点都说狌狌是神奇的野兽,传说他通晓过去的事情,但是却无法知道未来的事情。

  

  《荀子·非相》:“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汉·王充《论衡·是应》:“狌狌知往,乾鹊知来。”

  

  《淮南子·泛论》:“狌狌知往而不知来。”

  

  谢无量《溯江还蜀奉寄会稽山人》诗:“笑工依狒狒,语好乱狌狌。”

  

  郭璞《山海经图赞》:“狌狌之状,形乍如兽。厥性识往,为物警辨。以酒招灾,自贻缨罥。”

  

  凡此种种,表明它们不像普通动物,会不会是野人呢!?

  

  虽然这个说法看上去很惊奇,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野人比猿猴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低要得多,因为他们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殖隔离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原始人反倒没有像更笨的类人猿一样活下来。

  

  扒去神话外衣,如果狌狌真的存在的话,那他会是什么动物呢?

  

  普遍观点认为,狌狌就是猩猩,不得不说,两者字很像,发音一样,而且狌狌音猩xing,“狌”是“猩”的异体字。

  

  上图是按原文描述配的插图。真有点像黑猩猩。

  

  但这不是普通的猩猩,《山海经》里也有猩猩,如果狌狌是猩猩,那不就重复了?而且它有条长长的尾巴,猩猩科从来没有尾巴。况且他长得“很神奇”,不然也不会认为他会算命。

  

  除去类人猿之类的话,或许狌狌是其他普通猿猴。如果单纯按形貌来看,白耳朵的猴子只有一种——金丝猴。

  

  不过《山海经》还有很多像金丝猴的动物,好在金丝猴也分很多种,咱们要找最像猩猩的猴子。

  

  此是现在的缅甸金丝猴,看来狌狌其实就是这种猴子,你看它的耳朵是不是白的?长得是不也挺像猩猩的?

  

  中国还有个滇金丝猴,虽然没有缅甸的像,但好歹是本土的,不知道是哪一种。

  

  招摇山盛产肉桂,大致位于云南广西一带;哀牢为古国名,位于云南洱海湖畔;交阯位于今越南北部,与今天滇金丝猴的分布区域大致重合,说明三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滇金丝猴的栖息地。

  

  文中说狌狌状如禺,禺就是今天的长尾叶猴。《说文解字》记载:“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

  

  长尾叶猴,又叫长尾猴,白猴,白脸猴,哈努曼叶猴、喜马拉雅叶猴、普通叶猴,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里,以吃树叶为主;尾很长,适于树栖。长尾叶猴头顶冠毛,如戴着一顶帽。长尾叶猴结群生活,多时可达几十只,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国藏南、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等地。

  

  金丝猴跟长尾叶猴外貌十分相似,尾巴长且粗大,与身体的长度十分接近。

  

  由于金丝猴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极少与人接触。人们对其充满了神秘的想象,情不自禁将其某些特征过分夸大,使其逐渐染上精怪传说的色彩,甚至发展出野外遭遇与人对谈等荒诞情节。唐代学者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直接把金丝猴当成了隐居深山的妙龄少女:“安南武平县封谿中有狌狌焉,如美人,解人语,知徃事。”

  

  金丝猴虽然长得像人,却并没有获得人该有的待遇。就像《礼记》里所说的:“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即使能够说话,也跟鸡鸭猪狗没什么区别。猪狗能吃,金丝猴肯定也是能吃的,不仅能吃,而且还挺美味。《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滇金丝猴嘴巴那一抹艳红实在太过于惹眼,难怪古人会忍不住想切下来尝尝味道。肉吃完了,剩下部分也不能扔,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猴皮可以用来做皮衣和帽子,血液也可以拿来当染料给毛毯染色,《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有猩猩,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

  

  金丝猴跟人长得太像,现代人吃它未必敢下嘴,因为跟吃人没什么分别,感觉过于惊悚。但古人却吃得神情自若,跟吃野兔没什么分别。原始社会可能是因为食物匮乏,逮到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进入物质相对富足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人们照样敢吃呢?

  

  原来,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区分同类的标准并非外形外貌,而是在于精神与道德层面的选择,跟我们一样尚德尊礼的便是同类,自由散漫不守礼法的通通都是异类。在这种标准下,别说金丝猴,就连深山老林里的原始人也照吃不误。

  

  古人还观察到:金丝猴终日以树叶嫩芽饱腹,不食人间五谷,却比普通人更加机敏矫健。于是在上面“食之善走”的基础上,古人又给金丝猴的肉加了一道“辟谷”的功效,断定吃了它的肉,就可以像猴子一样,纵使不吃主粮也照样生龙活虎。这个新功效被郑重记录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断谷”就是“辟谷”,一种古人常用的养生方式。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但真像庄子所说的靠露水过活,人迟早会饿死。所以后世的辟谷主要是戒掉五谷等主食,通过摄入各类草药与玉石粉末等天然物质来调节身体机能,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模仿巫术诞生于原始社会,后来被民间发扬光大,演变成“以形补形”的经典医术理论。以形补形的核心思想是用动物的身体部位来增强人体对应器官的功能,或者治疗某种疾病。民间常见的说法有:吃鱼眼明目,吃猪腰补肾,吃牛鞭壮阳,吃鹰头补脑……种类之多可谓数不胜数。这一从数千年前绵延而来的古老思想,以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早已过时,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国际主流医学界的认可。

  

  以形补形不仅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成了物种灭绝与生态破坏的帮凶,理应加以抵制。虎骨、犀角、穿山甲入药,背后都有以形补形做理论支持,人们为了获得珍贵药物而大肆盗猎,结果导致了老虎、犀牛和穿山甲的区域性大灭绝。在科技昌明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不少人依然藐视科学,坚信古老而神秘的祖传智慧,将过去的糟粕当做民族优秀文化不加辨别地继承,可以说是既愚昧又可笑。为了那些并不存在的药效,浪费时间与金钱,损害的并不止自己的健康,更多的地球生灵自由繁衍生息的权利。

  

上一章 卷一:掌 山海经:异兽篇最新章节 下一章 白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