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关于四大名著的一些事儿
本书标签: 短篇 

红楼梦:都是在贾府常住不走

关于四大名著的一些事儿

都是长住贾府不走,宝钗被人认为“赖住”,为什么黛玉不会?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黛玉宝钗这两个女主角,尽管身世背景各不相同,但人生轨迹有高度的重叠。这个结果就使得本来天遥地远的两人,终于在荣国府聚首了。

宝钗来到贾府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的记录。于是,在众人眼里,便有“薛家赖在荣国府不走,有失于为客之道”的看法。

而黛玉从6岁左右来到荣国府,中间只是回姑苏一次。但从没有人认为黛玉在荣国府就是“赖着”不走。

同样是寄住别人家里,为何大家对她们会有如此悬殊的看看法?

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于如下几点:

首先,宝钗的薛家来到荣国府,是有长辈一起前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四大家族的薛家,尽管男主人紫薇舍人不在了,但薛姨妈还在,家族的生意还在,甚至还有薛蟠这样的成年男丁支撑门面。

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有这样的家底在,只要后人能发奋图强,很大程度上是能东山再起的。

尽管此时的薛家也已日薄西山,但更主要的是没有顶梁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薛蟠的不肖。

其次,薛家来到荣国府之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薛蟠娶亲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必然是不能在别人家里娶亲的。

尤其像薛家在京都还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房子。在亲戚家里娶媳妇,其实是一种做客的大忌。

薛家不顾做客之道,当然会受到大家一致的唾弃了,宝钗也只不过是受池鱼之灾。

最后,宝钗进京本来是为选秀而来。选秀失败之后,薛姨妈便一手推动金玉良缘,试图让宝钗和宝玉联姻。这一举动,算是得罪了所有的读者之心。

毕竟,黛玉和宝玉相识在前,两人情投意合。宝钗这样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算得上是横插一杠。从道义上会成为读者心中的“第三者”。

这几个原因凑合在一起,同样是借住在别人家里,黛玉宝钗两人的风评也就截然不同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隐藏在暗处的原因。就像表面上孤苦伶仃的黛玉,真的就比宝钗输在后天条件上吗?我认为也不见得的。

黛玉最大的“缺点”,无非两点:一是家里没有了亲人,只有自己孤身一人;二是身体不好,常年要吃人参养荣丸。

关于身体的问题,黛玉的先天不足和宝钗的先天热毒,谁更没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黛玉的虚弱倒是“明病”,算是有预估的;而宝钗的热毒则是“暗疾”,完全无法估计发展趋势。从调理上来说,宝钗身上的问题似乎更棘手。

从家庭背景来说,姑苏林家五代列候,林如海更是前科探花。这份荣耀也不是薛家皇商的身份所能比拟的。

黛玉相较于宝钗的不足,主要就是宝钗有妈有兄妹可以相依为命,而黛玉则只有自己,顶多算上贾母这个外婆。这确实让黛玉一直有点“抬不起头来”的自卑感。

第四十五回,宝钗和黛玉促膝长谈,有这么一段话: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但是,林如海不是暴亡,而是在病重中、写信来叫林黛玉回去的,贾府安排贾琏陪着去处理后事。

尽管在原著里,这个过程不过寥寥数语。但以林如海探花的才华,这么长的时间,就足够他全面思考、充分安排了。

难不成,在病重之时,两淮巡盐御史的林如海,还不知道为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妥善安排未来?

原著越是只字不提,就越能说明林如海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安排。这个安排足以让黛玉顺利成长,当然也包括婚嫁大事。

要知道,林如海死后,黛玉将长住贾府,如果这么浅显的问题都看不透、安排不下,那林家的衰败也就没有半点令人同情之处了。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胆设定,林如海死前,必然和贾府有过详尽的沟通与计划、最后达成了全面的共识。那就是林家以所有财富为嫁妆,黛玉嫁给贾宝玉。

这样的约定,当然不会因为林如海之死而被践踏。要知道,有贾母在,黛玉就和贾府有着紧密的血亲关系。

从传统的道义上来讲,贾府也没有任何动机只留下林家的财产、却让黛玉扫地出门。

更何况,从个人条件上来看,黛玉的才华容貌,都远胜贾宝玉这个世家子弟。

所以,那些以黛玉孤女,贾府想私吞林家财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贾府对黛玉没有任何的不满,姑苏林家还有巨额财富留在荣国府里。黛玉在荣国府的这些年里,自然会受到明里暗里的“主人意识”熏陶。

只是这些有意无意间流露出来的迹象,在贾府下人眼里也好,在读者心里也罢,都会很自然地觉得,黛玉本来就是贾府的一分子,无论住多久都不为过。

上一章 红楼梦:尤二姐美丽尤物,贾宝玉那么尊重女人,为什么看不上她 关于四大名著的一些事儿最新章节 下一章 红楼梦:到底谁是里面的心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