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玩转物理
本书标签: 短篇  学习 

电灯及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玩转物理

电灯是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好帮手,它应用了不少的物理知识,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好教材之一。

1、电灯的工作原理

电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当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热到白炽状态就发出明亮的光,将电能转化为灯丝的内能和光能,为我们服务。

2、制作电灯灯丝的材料

电灯的灯丝是熔点很高的钨丝制成的,因为灯泡发光时的温度在2000℃以上,钨丝熔点高不易被熔化。

3、电灯的灯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

灯泡发光时的温度在2000℃以上,灯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减少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以便更好的发光。

4、电灯要抽成真空,有的电灯还要充入惰性气体

为了防止钨在高温下氧化,小功率的灯泡都抽成真空。而60W以上的灯泡则要充入氮气、氩气等惰性气体,这些气体可以阻止钨丝在高温下的升华。

5、根据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

灯丝较粗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大,灯丝较细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小。因为灯丝的材料相同、灯丝的长度相同,根据电阻的性质,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由P=U²/R可知,当额定电压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的灯丝,电阻越小,额定功率越大。

6、比较电灯的亮度

灯泡的亮度是由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实际功率大的灯泡亮。

例如“220V 25W”和“220V 100W”的两个灯泡,根据R= U²/P可知,25W的灯泡电阻较大,100W的灯泡电阻较小。如果将两灯泡串联,由P= I²R可知,I相同,则R大,P大,所以25W的灯泡较亮。如果将两灯泡并联,由P=U²/R可知,U相同,则R大,P小,此时25W的灯较暗。

7、电灯用久了,灯泡壁变黑

灯泡使用时,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灭灯后,温度降低,钨蒸气凝华为粉末状的细小钨颗粒附着凝结在灯泡壁上,时间长久自然就变黑了。

8、电灯的灯丝断了以后,如果搭接上显得更亮一些,但“搭上”后的灯泡使用寿命都不长

灯丝断了以后,再搭接上,长度变短,灯丝的电阻变小,由P=U²/R可知,当U不变时,R变小,P变大,所以显得更亮一些。但由于消耗的电功率变大了,发热更多,更容易使灯丝温度升高而再次烧断灯丝。

9、同一个电灯,深夜比傍晚亮的原因

实际的输电线路都存在一定的电阻,当傍晚进入用电高峰时,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增多,致使干路中的电流增大。由于线路的电阻一定,由U灯=220V-U线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深夜比傍晚高一些。再根据P=U²/R可知,当R相同时,U变大,P也变大,所以灯泡深夜比傍晚更亮。

10、电灯的灯丝在开灯的瞬间容易烧断

灯丝的电阻跟温度有关,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较低,电阻较小,由I=U/R可知,当U不变,R越小,I越大,所以容易烧断。

11、在深夜,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为230V,要使“PZ200-40”的电灯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要使“PZ200-40”的灯泡正常发光,两端的电压必须达到220V,串联电阻R两端的电压U′=230V-220V=10V。而灯泡正常发光时两端的电流为I=P/U=40W/220V=2/11A,所以通过串联电阻R两端的电流I′=I=2/11A,R′=U′/I′=10V/(2/11A)=55Ω。

12、如果傍晚电灯两端的电压为210V,电灯消耗的实际功率

“PZ200-40”灯泡的电阻为:

R=U²/P=(220V)²/40W=1210Ω。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灯泡两端的电压只有210V,所以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为:

I′=U′/ R=210V/1210Ω=21/11A,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

P=I′U′=210V×21/11A=26.4W。

通过计算说明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要小,即傍晚用电高峰时使用灯泡显得很暗。

13、电灯使用时,电灯和电线中电流相同,电灯和电线都要发热,可实际上电灯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

灯丝的电阻远远大于导线的电阻,根据焦耳定律Q=I²Rt,在I和t都相同时,电阻R越小,则Q越小,所以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热量较小,这就是灯泡热得发光,而电线发热却觉察不出来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电灯,充分运用了电学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热量等物理知识。可见,物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章 认识电流、电压、电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玩转物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以后搭接上去再使用灯泡会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