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我的小小道士生涯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灵异  自传     

玄妙紫阳真人

我的小小道士生涯

轰隆隆的火车极速掠过,我跟从谢老头,我爸,还有安哥我们四人来到了位于福建省的泉州市。

我们一行人来到一处道观的门口,谢老头说道观观主是他一个友人,观主姓林,道号紫阳真人,真人在泉州这里十分受尊崇,济世安民。玄妙古观呢则是福建第一道观,集合了全真教跟正一教的精英子弟。至于全真教跟正一教的区别,我认为就是出世于入世的差别而已。我望着玄妙古观几个大字正在出神,谢老头却是跟我们讲起了这古观的来历。

据传,玄妙古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1700多年历史,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称为“天公”,故玄妙观又俗称“天公观”。

据史书记载,玄妙观初名白云观,历代以来多有修葺、扩建,数易其名。唐神龙元年(705年)扩建,改名为中兴观。景云二年(711年)随着郡治南移,又改名为龙兴观。开元十九年(731年)奉敕谕改名为开元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奉诏易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年)取道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改名玄妙观。把附近的老君祠并入其中。明景泰、天顺年间多次重修左侧的紫极宫(创建于唐神龙初),并入玄妙观。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称元妙观,这一名称沿用当代。2007年,为恢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内涵,又更名为“玄妙观”。

历史上的泉州玄妙观,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六千左右平方米。观前有硕大的照壁,塑有太极图、日月星象。第一进为山门,名曰「端门」,重檐歇山顶牌坊式,三门并列,左右分别为玄坛祠、康王祠。第二进为三清殿。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正中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两边为四海龙王。三清殿后紧连老君祠、南天门,南天门奉祀五显灵官大帝。第三进为灵霄殿,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殿内正中祀玉皇大帝,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后殿一列三间,单檐硬山顶式,曰文昌府,正中祀关圣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孚佑帝君。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加庄严肃穆。自端门至文昌府,东西两侧建有长廊,塑有二十八宿等神像。观内外凿有七口小井,布列成北斗七星状,系道士炼丹所用。观中原有一棵古老大桧树,晋代所植。桧树旁建有固定戏台,道教节日活动所用。每逢除夕便通霄达旦地演戏,让负债的穷人到此避债,所以这个戏台又称避债台。

玄妙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各大庙观都要到玄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历史上曾有不少着名道士来修炼。民间流传着诸如董伯华卖雷等诸多传说故事。骚人墨客吟咏玄妙观的诗文也很多,如明代黄克晦《观中纪事诗》云:「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拼是干坤长浪迹,依然紫气向人豪。」

玄妙观在近代毁圮,今者为重建,重建后的玄妙观延续并改进了闽南传统建筑(而非穿越、混搭),集漆金、瓷雕、木雕、石刻于一身,灿烂至极,华丽无比,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信众对天国的无限遐想,在举国宫庙一片穿越潮中,独树一帜。屋脊上的众仙列队,衣带迎风飘然,仿佛即将升天而去,动感十足,道观应有的仙气在这檐脊间便已散发得淋漓尽致。

看着这眼前气派无比的道观,我心里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不知怎么回事,心里好像有团火,想把眼前的道观摧毁。正在这时,有一迎客道人看到我们几人在门口驻留,连忙上前招呼我们,"几位居士,小道清华稽首了,几位是来上香还是问愿?

我看着眼前道士,只见他脚蹬一双藏蓝色翘头厚布鞋,身穿藏蓝色青衫大马褂,很是精神干练的模样,只是他打招呼怎么是抱拳礼呢?

我年纪小,不太懂事,心里有话自然就问了,叔叔,为啥你要抱拳问候啊,不应该是双手合十的的吗?

谢老头听我这话,连忙冲清华道士说"童言无忌,望道长别放心上。

其实呢道士跟和尚不一样,和尚是合十礼仪,道士则是抱拳即可。

我听了谢老头介绍才明白,原来还有这样的规矩。随着迎客道人来到三清殿,只见殿中有三位巨大的三清神像,充满了庄重,同时还有点飘渺的意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就这时,谢老头问清华道人,不知你们观主紫阳真人在不在观中,我姓谢,他昔日的友人,麻烦通秉一下,我有要事寻他。清华道人听说我们是观主的朋友,连忙让人领我们到茶水室休息,同时上一壶好茶。他去叫紫阳真人前来。

上一章 水猴子的怨念 我的小小道士生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紫阳真人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