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高效学习历史
本书标签: 二次元  爱学习 

十三

高效学习历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形势: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并企图扼杀新中国。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⑴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另起炉灶”。废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一边倒”。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对立和主权。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⑵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0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⑶1949年12月-1950年2月,***主席、***总理赴苏访问,并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⑴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与周边国家的新的国际关系。

⑵过程:①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②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都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③修改: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⑶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⑷实质: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和平和进步。

⑸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走向国际舞台:

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7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在日内瓦召开会议。

①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②中国发挥的作用:当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达成协议。

③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充分展示了新中国争取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决心,显示了***卓越的外交艺术。这次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⑵万隆会议:

①背景:A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殖民主义遭到严重打击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

B中国代表团在参加会议之前发生了一重大事件——“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②概况:A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C形成了“万隆精神”。(即亚非人面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③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新中国外交的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上一章 十二 高效学习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