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两叶浮萍
本书标签: 短篇  语痴作者日常 

诗与歌

两叶浮萍

音乐是谁发明的呢?那有节奏的律动,如同水中鱼游,如同采莲女的飘飘衣袂,一颦一笑间,万物都有悲喜,上古时期音乐是随劳动一起到来的,那号子声声从田间地头传入每个人的耳朵,枯燥的劳作也变得生动起来,经人们的口口相传,带有音调的乐曲流行起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有调必有词,文字的产生,语言的广泛传播为其提供的丰沃土壤使得和乐依声创作的词得以讯速发展,先秦《诗经》,两汉的乐府,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人对于音乐的重视极大的体现了音乐的功能,所谓“兴,观,群,怨”不仅仅是诗的特征,更是歌的作用。

王重民校辑的《敦煌曲子词集》是现存最早的词集,当诗的固定格式无法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更为灵活的词弥补了这一缺陷,于是词终于在宋一代取代诗在唐代的位置,成为与其并称的“双璧”词更为自由,也更为下沉,如果说诗多为士大夫的感叹与际遇,那词则深入市井,为百姓立传,虽然白居易的讽喻诗有“唯歌生民病”的作用,可我依然觉得词,那位“自是白衣卿相”所作的词更能歌,更具有美学的意味。

四季轮转,悲欢离合这些自然之物,精神之感都值得歌唱,那些或谪居山林的隐士,或右迁庙堂的达官都用自己的笔触写下了不同时段,不同境遇之下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引人共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创作出这样的诗词,我想当他们在特定环境下和乐而歌这些诗词的时候,心中也许会流露出不同以往的感受,这是他们或两鬓斑白,或穷苦潦倒,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时不需要盛大的场面,只是一首小小的“折杨柳”就能泪流满面。

这就是诗歌的作用,诗与歌为一体,所有的情感都会被放大,多年后,我们仍记得寒山寺的钟声,那钟声穿过岁月,穿过历史,就悠悠的响在当今的流行乐里,这就是诗歌的历久弥新性,不仅仅是这样,当我们偶然路过一片景色,一处遗迹,我们会想到千年前,有一位落魄的诗人曾驻足于此,写下了名动天下的诗文。于是我们对这景突然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从心底里渗出文化的藤蔓来,弯弯绕绕一路延伸直至脑中。我们会想到五月的芙蓉谱,七月的蟋蟀,以及八月十五的月亮。

不然怎么都向往诗意生活呢?在诗词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就好像古人跋涉千山万水所要到达的故乡一样,我们都需要岀口,好让我们宣泄被命运捉弄的无奈,频繁奔波的劳苦,最后,我们想到了诗歌,想到了那所世外桃源,想到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诗与歌就像海滩上金大浪淘沙过的珍珠,颗颗饱满,颗颗透亮。

什么不是诗歌呢?万物都可为诗,北雁南飞是诗,接天莲叶是诗,落红满径是诗,黄四娘家的花儿是诗,人在诗里,景在诗里,于是你我都入了诗。

上一章 银杏 两叶浮萍最新章节 下一章 隔窗听鸟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