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有名古诗集
本书标签: 古代  古诗词 

关于孟浩然的古诗1

有名古诗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 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 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 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 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 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 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 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 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 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 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注释: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饭,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á):倾斜。因古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9)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抓住 诗人早晨刚醒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 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 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 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 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 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 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 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古诗,先写羁旅夜泊, 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 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 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汀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注释: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望洞庭湖赠张臣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 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 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 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 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 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 又不肯真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注释: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安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赏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全诗情感是复杂 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 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 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 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 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 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 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 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 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 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 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 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 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 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 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 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 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 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 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 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 《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 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 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逞逞、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 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 (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 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 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 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渔梁洲渡头日 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 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 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 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山寺 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 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 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第二联,前句 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 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 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 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 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 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 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 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 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 《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 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于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 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 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 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 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 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 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与诸子登剑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喂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 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 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 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 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 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 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 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 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 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 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 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 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 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 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注释: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尚:一作字”。

羊公碑:也叫堕泪碑,在羊祜去世后,官员百姓来碑前祭拜无不落泪,所以杜预将此碑称为堕泪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译文: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 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山 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 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 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 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 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 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 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广使人 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 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 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 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 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 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 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 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 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 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注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赏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 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 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 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 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 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 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 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白的杏花、 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 嬉戏一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 ,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 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 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 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其中的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 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注释: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译文: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赏析:落第后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 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 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 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 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 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赘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 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 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 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 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 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 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 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 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 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自,功名未就, 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 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 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自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 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 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 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末弃卿,奈何诬我?”(《唐搪言》卷十一)可见 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注释:

岁暮:年终。南山:唐人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 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 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 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 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 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 放还未仕,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 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作者闺蜜龚以上是孟浩然的古诗+简介

亲爱的作者呼,好不容易才写完的,累死我了!

白白主人,你没事吧,我给你倒杯水,呐,给

亲爱的作者谢谢你啦,白白

亲爱的作者今天就更到这,拜拜!

亲爱的作者886

作者闺蜜龚886

白白886

亲爱的作者顺便给大家发点图

亲爱的作者大家随便

作者闺蜜龚拿哦!

有名古诗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关于孟浩然的古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