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电视剧介绍(8)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春节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鬼节

电视剧介绍(8)

在中国所有的民俗节日中,春节无疑是节日氛围最为热烈的一个,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进行准备,把户内户外布置得焕然一新。

如今的春节已经被赋予了辞旧迎新,阖家团聚这样美好的内核,和上述的节日准备十分契合。

但事实上最早的春节更像一场大型的宗教仪式,这点从一些流传至今的风俗中,我们还能窥见一二。

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总结出了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年岁”的概念。

自此每年的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部落的首领或者国家的领导人会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如今春节的雏形。

今天的人们在年终岁尾一般会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并对即将到来的新年进行展望,但对于远古时期的古人来说,新年并不是什么值得期盼的日子。

因为此时正是食物最短缺的时候,而且严寒的天气对于他们而言也是致命的威胁。

所以到了此时,人们最期盼的便是平安度过年关,这也奠定了古代春节的文化基调。

从周代开始,我国春节最盛大的活动便是君主举办的傩祭,在这一天负责宗教事务的贵族就会戴上面具跳起神秘的舞蹈,祈求上天不要降下瘟疫,并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由于祭祀的神圣性,在南北朝之前民众是不能观看傩祭仪式的,春节也没有官方的庆祝活动。

这都说明此时的春节是一个氛围较为严肃的节日,当时百姓在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也都和辟邪消灾有关。

在东汉的《四民月令》中,就记载了当时百姓在春节进行“惊鬼”活动的细节:

人们会用糯米和羊骨髓做成丸子,然后将其扔到屋子外面,以此为饵吸引鬼怪前来,之后屋内的巫师和百姓会点燃灯火,摇起铃铛,绕着屋子高声歌唱,以此惊吓屋外的鬼魂,这样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就不会再来作祟了。

与此同时,新年祭祖的传统也和古人的鬼神信仰息息相关,农历十二月之所以被称为腊月,就是因为古人需要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狩猎来准备祭祖的供品,腊即从“猎”演化而来。

部分地区的古人认为家中长辈逝去之后,他们的灵魂由于眷恋亲人会留在家属身边,而这可能会对家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我国海南等地,至今依然流传着“祖宗鬼”的叫法,因此春节的祭祖也是希望祖先的灵魂能够安然归去,这其实也是消灾的一种手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了,春节才终于有了节日的欢快气息。

在辟邪消灾的活动之外,具有庆祝意义的民俗活动开始广泛出现,但在部分流传至今的民俗中,其实还或多或少具有上古时期驱鬼活动的影子。

比如在春节的特色食物中,就有一些和驱鬼有关。

首先是古人过年都会喝的屠苏酒,这种酒最早在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是把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等药材包裹起来埋藏在水井附近的泥土里,直到春节当天再取出。

之后将装有上述药材的药囊浸泡在酒里,便制成了所谓屠苏酒,其中屠字取屠绝鬼怪之意,而苏则是苏醒人魂的简称。

这种命名方法和古人用药材命名汤剂的做法截然不同,说明了屠苏酒中蕴含的宗教意味。

而且在关于屠苏酒的作用介绍中,古人更是称其:

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疾。

这种以一人或一家为代表,为更多人祈福的做法,更证明了其应该脱胎于宗教仪式,并非传统的食补饮品。

除了屠苏酒之外,古人在春节还有饮用椒柏酒的习俗,这和驱鬼也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椒是天上玉衡星的化身,服之令人体健耐老,而柏树则是百木之精,有着降服鬼怪的功能,椒柏酒自然也有镇邪驱鬼的功效。

在如今部分地区,人们还保留着春节食用鸡蛋的习俗。

由于鸡具有司晨的特性,古人便认为鸡有着和神灵沟通的能力,并且有驱鬼的能力,因此在春节当天人们就会通过食用鸡蛋来起到驱邪的作用。

不过南梁时梁武帝因为崇佛严禁食用荤腥,这让这一习俗在很多地方被迫中断,人们只好用在门窗上张贴公鸡剪纸,或者图画的方式来辟邪。

饺子作为我国北方百姓的重要节日食品,其和驱鬼也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河南开封地区的百姓,在正月初三和正月初五两天都要吃饺子,因为传说这两天是鬼节,会有鬼魂出没,吃了饺子就能“摄鬼眼”,避免受到它们的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了在隋唐之前,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便是统治者组织的傩祭表演。

到了唐代,随着文化氛围的开放,春节傩祭的娱乐元素逐渐出现,祭司不再吟唱难懂的咒语,而是用白话进行祷告,参与表演的人也从宗教人员变成了专业的舞者。

到了宋代傩祭就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场巡演,各式各样的神仙形象开始陆续出现,人们通过扮演神灵来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

这一活动此后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春节游行表演,其在很多地区依然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

比如在江浙地区的跳灶王、跳钟馗就是其中的代表,灶王是保护一家安宁的家神,而钟馗则是赫赫有名的驱鬼神仙,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春节前后驱鬼的重视。

古代东北地区的另一项节日习俗撒官灯,则具有更加明确的驱鬼意味。

古代传说孤魂野鬼会游荡在道路之上,此时如果有人能够为其点燃灯光,就可以对它们进行超度。

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五,东北地区都会有一名灯官驾车出现在道路上,在他出行的时候,沿途的人家需要点亮灯火以便其超度鬼魂。

在灯官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各家各户还要点燃爆竹并悬起一盏新灯。

如果有人忘记了这么做,灯官就会去到这户人家进行“惩罚”,一般是带走一点点心或者元宵,钱则是万万不能收取的,这就算这家人也完成了辟邪的工作。

由于古代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想要像中原地区一样在元宵节赏花灯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撒官灯就成为了赏灯的代替,这一习俗也保留了春节原始的驱鬼内涵,对我们理解节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除了食物和节日活动外,部分春节特有的民俗物品中,其实也包含了驱鬼的要素。

比如春节时各家各户都要燃放的烟花爆竹,其最早的作用便是驱鬼。

在汉代的传说中,有一种叫做山臊的怪兽,其身高不过尺余,长相十分像人类。

如果人在外出的时候碰到了山臊,就会染上“寒热之病”,这在古时会对人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引发了很多人的恐慌。

直到有人发现山臊十分害怕听到竹子燃烧后发出的爆炸声,于是古人就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燃烧竹筒制造噼啪噼啪的响声来驱赶山臊,这就是之后爆竹的起源。

除了山臊的故事之外,古人之后又创作了年兽的传说,这种食人的猛兽也十分惧怕爆竹的声音,同时还惧怕亮光。

因此古人就会用烟花和爆竹来驱赶年兽,渐渐地这也成为了新年最重要的习俗,也是很多人最看重的年味之一。

除了烟花爆竹之外,人们过年时张贴门神的做法,也是来源于驱鬼的习俗,最早的门神为传说中能够捕捉恶鬼饲虎的神荼和郁垒。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门神逐渐变成了钟馗,后又演变为如今最为常见的秦琼和尉迟恭。

和神荼郁垒相比,秦琼和尉迟恭作为猛将,不但能够震慑邪祟,还有为住户带来官运和富贵的说法,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这也体现了春节风俗从宗教化向民俗化的转变。

除了上述物品外,我国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其他的驱鬼风俗物品,比如河南部分地区的住户在春节会在门口摆放红布包裹的木炭,其作用也是为了避鬼,其他地区的类似物品也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春节都不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重要性远不如冬至等节气。

因为节气的祭祀仪式多和农业生产相关,能够给人带来希望,而早期的春节则是名副其实的“鬼节”,主要用来消灾避难。

直到唐宋时期,人们能够安然度过暮冬初春之后,春节才终于摆脱了鬼节的桎梏,成为了人们寄托新年愿望的节日。

在美好期望的渲染下,春节的节日氛围逐渐浓厚,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内涵演变,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上一章 某女“知三当三”热度反超杨超越 电视剧介绍(8)最新章节 下一章 《长空之王》首映口碑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