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我竟然是大明武宗正德皇帝
本书标签: 古代  千古一帝  皇帝昏庸   

收复东南亚,监国大改动

大明:我竟然是大明武宗正德皇帝

注:此章没有任何对话,只有朱厚照监国的大改动。

朱厚照下了军状令后,水师立马调动,这回他们不打算带骑兵,东南亚是热带雨林气候树林居多,所以这回带了破灭营十支,六支朱厚照带领从南直隶到广西,而剩下四支分两支到水师进行登陆。

(这里我就不写是怎么打赢的了雨林作战麻烦,而且那个时候对雨林的了解不是很多,这一战大明士兵伤亡346人,重伤534人,轻伤1246人,杀敌五万人,去掉赶路的时间,灭掉南越一共用时四天。)

大明也是彻底的收复了安南,当东南亚其余的国家听到这个东方帝国的太子仅仅四天灭了一个国家后,相继派出使者与大明恢复宗藩关系。

澜沧王国(现老挝)、川圹王国、柬埔寨王国、南蟠国、占婆国、华英国、暹罗阿育陀耶王朝(现泰国)这六个国家和大明恢复了宗藩关系。

阿瓦王国、卑谬王国、兰纳王国、勃固王朝、谬乌王国五国发出了合并请求,大致意思是他们并入大明版图,大明给予他们皇室一个生存的好地方。

这其中还有南亚的阿洪姆王国、楚提亚王国、贾困提亚王国、底马撒王国、曼尼普尔王国、特里普拉王国六个小王国和两个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的部落种族米佐人和那加人的酋长亲自带族人前往了大明求并入大明,他们没有任何请求,只求大明能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

当然,这点事大大小小全由朱厚照负责,毕竟整个大明也就他这个太子懂他们的语言。(毕竟是穿越者)

弘治十三年 冬季十月

结束了一年留学生活的巴图蒙克带着他的第二老婆回了草原,至于朱厚照则是又被朱佑樘安排了监国重任。

刚一监国,朱厚照就开始了大整改,设黑龙江承宣布政使司(现代黑龙江全境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还有黑龙江东岸加上库页岛)、吉林承宣布政使司(现代吉林全境加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东所有地域)、撤销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辽东半岛掌控并设辽宁承宣布政使司,这是新的区域改动。

其余的就是重设安南承宣布政使司、将求合并的处于缅甸地域的各国整合进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撤销朵甘都司和乌斯藏都司与关西八卫,设西藏承宣自治区都司与青海承宣布政使司,划分区域跟现代一样,其中,阿洪姆王国和楚提亚王国并入西藏承宣自治区都司。

南直隶撤销江南之名改为江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加名江南,台湾岛脱离福建,成立台湾承宣布政使司,陕西砍左边一刀成立甘肃承宣布政使司和宁夏回族承宣自治区都司,将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与安南承宣布政使司接壤的区域划入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并将广西改名为广西壮族承宣自治区都司,还成立了一个夜郎承宣布政使司(现重庆市)。

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就来到了弘治十七年秋季八月,这四年里都是朱厚照在监国,而朱佑樘基本都在陪张皇后和皇子,公主,当然,朱佑樘也会时不时的陪朱厚照一起处理政务。

这四年期间,明帝国由原来的两京十三省变成了现在的两京二十一省,云南因为加入了很多新地区并且还打通了印度洋的出海口,朱厚照下了个移民令,只要移居云南者皆可得三两银子,这个政令一发出,本来是人口(除西藏和青海外)垫底的云南虽然还是最后一名但也是多了三、四百万人口,这一波花了近一千六百多万两银子,但给云南、夜郎、四川、广西和安南等地也带去了不少的商人,各地的农业和商业也都发展了起来。

现在全国都在实行一条鞭法和生育政策。

一条鞭法内容:1.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赋役的办法。

一条鞭法意义:1.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2.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3.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一条鞭法在赋役制度改革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动机与目的皆在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此外,一条鞭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在新的赋役制度下依然会有新的弊端产生。因此,对于一条鞭法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到它的主流是进步的,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有资料记载,该法最早由桂萼在嘉靖九年(1530)提出。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并在其领导下,使得“一条鞭法”成为全国统一的赋役制度。而另有资料表示,“一条鞭法”是由浙江巡按御史庞尚鹏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将有能力纳税的人家编成三等户口,并对赋役进行总括。

综上所述,关于“一条鞭法”的提出者,存在不同的说法,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确认。

但这些可难不倒上辈子身为大历史学家的朱文辰,提前花了两个半月理清并且消除了所有的弊端后开始实行,四年时间就让大明朝恢复了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时期,更是超越了大明最强时期永乐朝的永乐盛世,最重要的是这发展速度隐隐有了超越唐朝开元盛世的趋势,再给十年怕是真的能实现这个超越,现在的大明所有百姓都能吃的饱饭,穿的上衣,就连女子裹小脚这遗传都被朱厚照用四年时间给处理了。

当然,这些政令和政策都是朱厚照安排的新的党派集团去做的,这个新党叫做:新化党。党领袖是王守仁(王阳明),其余的都是朱厚照一手提携上来的官员,为的就是五年后朱佑樘驾崩,自己能和文官集团制衡,八虎太监已经被他杀了,所以他找到了这种新方法来制衡。王守仁是朱厚照在七月份找到在刑部担任云南清吏司主事的王守仁并且破格提拔了他,王守仁和这位大明太子爷在太子东宫聊了很多,从中午聊到了夜晚,最后还在东宫借住一晚,这让王守仁对朱厚照感激很深,有这样的君主国家何愁不大兴?

生育政策:每生下一个孩子后给孩子在地方衙门办理户口时即可领取朝廷发放的生育奖励金,一胎3两,二胎、三胎以此类推。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说说大明在朱佑樘和朱厚照手中的经济。

先是朱佑樘。

在现代《明实录》中记载了明孝宗朱祐樘时期朝廷每年的收入。我们以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为例。当时朝廷的收入一共分为16种,分别是米、麦、丝、绵、绢、布、棉花、草料、户口钞、杂课钞、盐课、茶课、屯田收入、金银、水银、朱砂等。

实物收入如下:米约1987万石、麦子约896万石、丝约3600斤、绵约265万斤、绢约17.8万匹、布约115万匹、棉花约13万斤、草料约3894万包、盐课约205万引、茶课约8.9万斤、屯田收入的粮食约293万石、水银229斤、朱砂46斤。

货币收入如下:金银约52380两、户口钞约8843万贯、杂课钞约7393万贯。

其他收入:全年减免受灾地区税粮共计874万石,草料784万束。杂课收到用粮食抵用的税费1472石,盐课收到用粮食抵用的税费5787石,用布料抵用的税费21795匹。

朱佑樘时期朝廷收入结构,从这个收入来看,我们能发现朱佑樘收入的一些特点。首先,明朝的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朝廷的粮食中有2/3以上是“米”,而北方的小麦只有不到1/3的比重。其次,朱佑樘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并不是金银,而是“钞”。所以朱佑樘时期一年的金银收入只有几万两而已。而“钞”的收入却累计达到了16235万贯。“钞”是朱元璋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这种纸币发行后在明朝一直使用。面额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钞”发行之初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因为朝廷只发行不回收的原因,加上明朝发行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概念,导致纸币超发,贬值严重。

朱佑樘时期,用纸钞和铜钱共同作为流通货币。但铜钱的数量还是很少。以弘治初年为例,在《明史.志第五十七》中记载,当时京城九门的税收中“钞”和“钱”的比例就非常悬殊。“京城九门之税,弘治初岁入钞六十六万余贯,钱二百八十八万余文”。铜钱每1000文为一贯,二百八十八万文铜钱是2880贯。也就是说弘治初年每60多万贯“钞”中,只有不足3000贯的铜钱。

朱佑樘时期的银两有多少?

明孝宗时期“钞”和白银的兑换比例是多少呢?

在《大明会典卷之三十五》中记载,弘治六年时“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在《明实录.孝宗实录》也记载,弘治三年时“每钱七文折银一分,钞一贯折银三厘,下户部议”。这大概就是明孝宗时期,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七个铜钱换一分银子,一贯钞换三厘银子。1两银子=10钱=100分=1000厘。也就是说弘治初期一两银子可以换大约333贯钞,700文铜钱。在《明实录.孝宗实录》中也有一段记载,证明了明孝宗时期“钞”和白银换算的比例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明孝宗初期给军人发放冬衣时为了结算方便,“每钞十贯给银三分从之”。也就是说,每十贯“钞”可以换三分银子。一两银子可以换大约333贯钞。按照这个比例,明孝宗弘治九年朝廷收入中的16236万贯“钞”,折算成白银大概是50万两左右。加上收入的5万两左右的白银。明孝宗弘治九年朝廷货币收入折合在一起,只有大约55万两白银。货币收入就这么多,那么实物收入折合成银两有多少呢?弘治九年朝廷收入米约1987万石、麦子约896万石、屯田产出293万石粮食。共计3176万石。在《明实录》中记载,弘治四年朝廷运送到灾区的特价粮大概是1两/石的价格。按着这个价格估算,弘治九年粮食收入折合银两大概是3176万两左右。但明朝时期物价不太稳定,同样是在弘治年间,粮食价格也出现过7钱/石的价格。这里为了方便计算,姑且按照弘治四年1两/石的价格来估算。

其他实物收入的价格,在《明实录.孝宗实录》中也曾提到过,“每绢一疋给银五钱,布一疋给银一钱五分,著为例从之”。朱佑樘时期,一匹绢大概五钱银子,一匹布大概一钱五分银子。纺织业收入的17.8万匹绢和115万匹布,大概的价值是8.9万两和17.25万两。总计约26万两。纺织业的原材料,丝、绵和棉花的价值,肯定要比成品低。这些原材料价值应该不会超过26万两。再加上其他纺织品的价值,这么估算的话,纺织业每年的收入大约也就50万两左右。织布机、种茶的收入,我们从《明史.食货四》中可以看到,景泰年间茶叶的价格是“茶百斤折银五钱”。一百斤茶叶大概五钱银子。我们用这个价格计算,弘治九年共收入8.9万斤茶叶,这些茶叶价值大约4.5万两白银。盐业一直是古代朝廷的重要收入,弘治九年盐业收入205万引。明朝洪武年间规定,“盐引”分为大引和小引。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明孝宗时期使用的是小引,所以看上去数量是之前的一倍。盐业收入受产地、品质的影响,不能以单价来计算。我们以各地盐业收入的大概收入来计算。据《明史.食货四》记载,明朝主要的盐场每年的收入大概是:两淮收入60万两、两浙12万两、山东5万两、福建2.2万两、河东3.6万两、广东1.1万两、四川7.1万两、云南3.5万两。总计约95万两。

除了这些主要的收入,明朝还有一项实物收入“草料”。草料的价格在《大明会典.卷之二十五》里面有记载。弘治七年时,一匹马每个季度要消耗“料九斗,草三十束”。这些草料的价格是:“每草一束,给银二分”。也就是说草料的价格大概是二分银子一束。弘治九年共收入3894万束草,这些草大概价值78万两白银。(古代的战马要消耗大量的草料)

这么算下在弘治九年,如果收入全部折合成白银,明孝宗的收入是这样的:

现金收入:约55万两白银。

农业收入:粮食价值约3176万两、草料价值约78万两,茶叶约4.5万两,共计约3260万两。其中有800多万石粮免征,未计入。

盐业收入:约95万两。

纺织业收入:约50万两。

总计大约是3460万两。这就是明弘治九年明孝宗大概的收入。这个收入既不是穷得叮当响,也看不出明朝的白银储量有多大。不过从这个数据我们还是能看出明朝的一些状况的。

上面的数据是朱佑樘“在位”时期明朝的收入,还不能说是明朝的全部收入。因为明朝还有一个特色,王爷特别多。这些王爷的收入并没有计入其中。光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就一口气封了自己儿子、侄子等二十五个藩王。这些藩王的收入其实也是明朝整体收入的一部分。

朱佑樘时期的金银为何如此少?

从弘治九年的收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农业生产,另外就是弘治年间白银极度缺乏。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明朝的“钞”从发行初期的1贯等价1两白银,到了弘治九年已经成了1贯等价0.0003两白银,贬值了约333倍。这个贬值速度也说明这种货币政策存在巨大的缺陷。(古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

时期为何白银数量如此之少?

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明朝时期对矿业的开采不用心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明史.食货五》中记载,明朝初年,有大臣申请开采山东、陕西的银矿,谁知朱元璋拒绝。他还说道:“言利之臣,皆戕民之贼也”。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让人很不解,在其他的朝代发现金银矿是重大利好,而对金银的挖掘也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知朱元璋是怎么想的,对于建议开采银矿的臣子,朱元璋还说他们是残害百姓的贼子。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也曾经斥责过建议开矿的人。弘治元年将浦城银坑关闭,到了弘治十三年将云南银矿、山东银矿先后封闭。这里面虽然有矿脉产出枯竭,产出不高的因素。但明朝时期帝王们对矿业开采的态度,也占据很大因素。朱佑樘时期白银数量少和开采量的减少有很大关系。

从数据来看,明朝是一个重视农业的朝代,它的主要收入也来自农业生产。它曾被人质疑是“穷”死的朝代,也曾被人称赞是白银储备世界第一的朝代。这些言论都存在片面性。

以朱佑樘弘治九年为例,此时的明朝并不是传说中那么“穷”,只是因货币贬值的原因,存在一些经济问题。但每年数千万石粮食的收入,解决吃饭问题还是很容易的。

至于白银储备问题,以朱佑樘时期每年几万两白银的收入,估计很难成为世界第一。至于传说中,后来明朝依靠海外贸易,成为白银储备大国。此事我没有做过考证更没有查到过,不便作出评论。但即便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也只能说明朝在某个年代,白银储量比较大。不能通俗地说整个明朝白银储备世界第一。因为至少在朱佑樘时期及以前时期,明朝的白银储备高不了。

参考资料:《明史.食货四》、《明史.食货五》、《明实录.孝宗实录》、《大明会典.卷之二十五》等。

上述皆为百度资料。

先说下结论,明孝宗朱佑樘的确是一位明君,他治理下的明朝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均稳定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算的上国富民安。

国富,弘治朝平均赋税是二千七百万石,弘治九年更是接近二百九十万石,达到是明朝中叶的最高峰。景泰、天顺、成化三朝,则是在二千五百万到二千六百万石之间徘徊。

民安:弘治元年至八年,国家统计的户数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十四年增至10,408,831户,十七年更是增至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的50,207,934口增至十七年的60,105,835口。(原先历史)

至于朱厚照刚监国四年的情况。

现金收入:约6500万两白银。

农业收入:粮食价值约1201万两、草料价值约80.5万两,茶叶约4.5万两,共计约1250万两。其中有1000多万石粮免征,未计入。

盐业收入:约100万两。

纺织业收入:约1564万两。

总计大约是9500万两。这就是明弘治十三年年明武宗朱厚照监国大概的收入。这个收入也看得出来朱厚照把明朝的白银储量弄的有多大。

朱厚照监国的这四年里,减少了农税,将发展中心跟宋朝一样全部往商业、手工业和贸易业上面放了,这总收入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永乐朝的7500万两,还多了2000万两,

这更是一个强大的国富民安。(朱厚照监国时期)

国富:弘治十三年至弘治十七年这四年里平均赋税是八千八百万石,弘治十七年更是达到一万万石(一亿),达到是明朝从开国至今达到的最高峰。洪武年间平均是3227万石、建文年间平均是2940万石、永乐年间最巅峰约3200万石粮食一年,之后长期在2500-2700万石之间浮动,(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一年不到,所以不做记录,但我猜测应该也是在2600万石左右),宣德年间平均应该也有个2600—2800万石左右,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则应该是在2500万—2600万石之间徘徊,弘治在位期间是2900万石最高。

民安:弘治十四年至十七年四年时间里,国家统计的户数由弘治十四年的50,207,934户增至103,990,645户。

这都要感谢生育政策的功劳,不然大明也不会在四年便提升了五千多万人口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虽然现在大明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四年里,朱厚照真的很累,一个13岁的孩子他承受了不该他这个年纪该承受的,但是没办法,生在帝王家就是这样,更何况他还是太子。

但是也不是啥都是坏事,比如说朱厚照去江南(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游玩,意外救下一名被仇家追杀的一对姐妹,从她们口中了解到如今江湖门派竟然屠戮村庄,这让朱厚照内心对江湖武林充满了寒冷和杀意。

所谓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虽然朱厚照现在不是,但很快就是了这样说也没毛病,于是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大明百万雄兵精锐之师尽数出动清扫江湖武林势力,至此,江湖武林算是来了场大洗牌,很多宗门不是被灭就是封山,峨眉派、武当派、唐门、少林寺这些势力也都被清洗了一遍,最为让朱厚照惊讶的是就连他上辈子最看好的丐帮都有屠杀村庄的迹象,这让朱厚照对江湖寒了心。那一个月,江湖武林彻底安静了,不过朱厚照也没有赶尽杀绝,很多没做过屠杀村庄的宗门用宝物消灾包括那些镇宗之宝,这些宝物自然收入朱厚照的内库当中,最重要的是这些宝物当中还有后世找不到的干将剑和莫邪剑。

这时候有人就要问了,江湖武林不是武功都很高吗?枪炮,手榴弹了解一下,军队装备了枪炮和手榴弹,军队思想是朱厚照从后世带来的思想,军队不再死板而是脑回路清晰。十步之外枪快,十步之内枪又准又快,手榴弹还是那种可以炸倒一大片人的那种。

手榴弹的样子是二战时期亚洲战场使用的86式木柄手榴弹,还有集束手榴弹,威力更大。

.........

清理完江湖武林后,朱厚照也准备回去了,但也就是准备返回紫禁城这天,之前被他救下的姐妹二人找到了他。

上一章 征南越 大明:我竟然是大明武宗正德皇帝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朱厚照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