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唐纨绔太子爷
本书标签: 古代    唐朝     

第140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

李承乾哑口无言,彻底服了李淳风这家伙,简直是眼光毒辣,找人功夫一流啊……“怪不得你找我那会儿,半点火急火燎的样子都没有,还悠哉悠哉等了整整一天,原来你早有后招啊……”他边说边摇头感叹。这话一出,送信的小哥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一琢磨,他们确实做得有点过头,竟然把这事扔给李承乾,毕竟在他们眼中,他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嘛。“走,咱俩一块上去看看。”李承乾说着,率先迈开了步子。

李承乾一声令下,大家伙儿只好跟着他往山上走。这地儿离李家村还远着呢,所以啊,那条上山的小道压根没人打理,两旁长满了刺儿尖尖的荆棘。瞧他那些侍卫,手里握着把精雕细琢的刀,正卖力地砍荆棘,给李承乾开出一条路来。没过多一会儿,李承乾就到了半山坡上,这坡既不高耸入云,也不宽得吓人,有火药的话,眨眼工夫就能给它炸个大豁口。眼下李承乾最关心的是,那水渠究竟得从哪儿过?总不能瞎炸一气吧,那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扔么!

李承乾问:“李淳风在水渠途经之处画标记了吗?”他心中琢磨着,按照常规,那些地方本该洒有石灰划成的醒目白线作为标识。然而,传信人的回复让他颇为失望:李淳风虽亲自去现场察看了一番,却并未留下任何标记,究其原因,竟是缺少用于撒石灰的材料。无奈之下,他只能领着人马折返山下,直奔李淳风处。毕竟,眼下水渠已开凿甚长,工程本身并无太大技术难度,关键在于确保水流能顺畅通达。

李淳风一见着李承乾,那股子兴奋劲儿就藏不住了,关于水渠难题的事儿压根儿没提,直接领着他直奔水渠源头,去看那个水车。李承乾站在高高的水车前,眼睛都瞪圆了,心里暗赞:这玩意儿还真好使,能让水渠起点拔高一截,这样一来,后续修筑可就省事儿多了。不过,这水车再神奇,对他而言吸引力却有限,真正勾起他兴趣的是别的门道。李淳风瞧出端倪,便开口问道:“殿下,您看这水车怎么样啊?”

“嘿,你能把水引到高处,真厉害!”李承乾称赞道,“不过我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这水渠不随着修建越修越高呢?”他满脸好奇地向李淳风抛出了问题。李淳风微微一笑,心想:果然,这才是太子殿下会关注的细节。只见他故作神秘,从怀中郑重其事地取出一物,原来是个圆溜溜的球。这一亮相,可把李承乾给看懵了:这是何方神圣?瞅着像个铜铸的球体,上面还嵌着些精巧的小零件,能动来动去的。他被这奇特的玩意儿深深吸引,按捺不住好奇心,脱口而出:“能不能让我瞧瞧?”

“没问题。”李淳风爽快地将球递给了李承乾。李承乾接过球,愈发被其精巧工艺所折服,不禁的惊叹,这铜球竟是一层扣着一层的!难道唐朝的手艺已精细到这般程度了?他一边端详,一边疑惑发问:“这是什么宝贝?”

李淳风简短回应:“浑天仪。”

“啥?这么小?”李承乾一听,瞪大了眼,脱口而出。他记忆中,浑天仪可是个庞然大物,眼前这袖珍版的浑天仪,让他对李淳风的能耐暗自称奇:“原来是个便携版浑天仪啊!”

“便携式浑天仪”,李淳风细细品味着李承乾口中这几个字,眼中闪烁出赞许的光芒,“这名字取得妙啊,一听‘便携式浑天仪’,那小巧灵动的模样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了。”

“不过,这个球怎么用来测呢?”李承乾紧接着抛出了疑问。

只见李淳风从李承乾手中接过那个便携式浑天仪,两只手稳稳握住,轻轻一旋,浑天仪便在他手中乖巧地分成了两半。随后,他走到一旁的水车边,小心翼翼地将清水注入其中一半的浑天仪内。李淳风转身面向李承乾,手持注满水的浑天仪部分,耐心解释道:“殿下您瞧,如果浑天仪内部的水面与刻度完全平行,那就表明它处于水平状态;反之,若水面与刻度不平行,那便是倾斜未平。”

李承乾颇感好奇:“你为何非得把它整得如此曲折繁琐呢?”

李淳风嘴角微扬,故作高深:“这自有其独特妙用,殿下可有兴趣一探究竟?这里面可是蕴含着不少学问哦。”

李承乾听出了他话中的弦外之音,心中暗忖:“这家伙的腔调,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传销味儿,满满的忽悠感。”他摆了摆手,直言拒绝:“罢了,我还是敬而远之吧。”随后,李承乾不禁打趣道:“好端端一个普通的水平尺,竟被你捯饬得如此复杂,我觉得好笑。”

"水平尺?"李淳风又念叨了一遍,带着疑惑,"这水平尺是个啥玩意儿?"

李承乾解释道:"就是一把尺子,里头装着水,用来搞工程测量的工具。"他粗略描述了下水平尺的模样和使用方法。

李淳风听罢,嘴角轻撇,略显不屑:"就这水平尺啊,也就那么回事儿,哪能跟我这便携式浑天仪比!"

李承乾反驳道:"我的重点是它简便!水平尺能批量造,每个工匠都能配一把。你那浑天仪,估摸着就独一份儿吧……"此刻,李承乾并未深究,在没有玻璃或塑料的年代,水是如何乖乖待在尺子里头的问题。

“钦天监里头还藏了个大家伙呢。”李淳风话音刚落。

“顶多就两件罢了。”李承乾摊手回应。

见状,李淳风不再纠结此事,转而追问:“殿下,您既然先行勘查了那个障碍点,想必心中已有法子能让水渠顺利通过吧?”

李承乾满脸苦涩。“我哪清楚水渠该从哪儿穿过去,更别提得炸开多深了。你好歹给留个标记啥的呀……”

“炸开?”李淳风一惊,“您说‘炸’?”

李承乾发现自己说出了炸,只得承认。“没错,就是炸。我知道一个配方,是炼丹的方子,可以炼出威力很大的药,一遇到火就会剧烈燃烧,它叫做火药。”

李淳风听到“火药”二字,脸上闪过一丝困惑:“你说的火药,莫不是从炼丹的秘方里捣鼓出来的?”

李承乾淡定回应,一五一十地列出原料:“硝石、硫磺、木炭。这些玩意儿,是不是炼丹时常用的材料?”

李淳风点点头,肯定道:“没错。”

李承乾目光锁定他,直接发问:“那你应当会炼丹吧?”

李淳风的回答简短而有力:“会。”

“行了,现在就跟我走吧,咱俩一起回府研制火药。”李承乾吩咐道。

“遵命,殿下。”李淳风应声的同时,内心充满好奇:这种威力足以轰开山体的火药,究竟会是何等模样呢?

而此刻,李承乾的心思却飘向了远方。将来啊,若有人因火药而丧命,可千万别怪到我头上。要知道,这火药可是那位伟大的炼丹师——李淳风,率先提炼出来的。我嘛,充其量只是个旁观的见证人罢了。

科学,那份清澈无暇,本就该如此,始终如一。首度在李承乾脑海中勾勒出火药的模样,正是源于他对大规模煤矿开采的热望,那时,爆破技术无疑握着关键之匙。然,当其水利事业遭逢瓶颈,这便化作催生火药诞生的决胜要素。至于那火木仓的构想么,不过是后续之事罢了。

首先,得明确一点:李承乾并非什么好战狂人,他就是个穿越到大唐,离了系统活不了的现代青年。骨子里,他对那些非正义的战争,那是持反对态度的。不过呐,对于某些情况下的征伐,对于某些地点的征伐呢,他倒是举双手支持。再者说,对唐朝对外的那些政策,他也是赞同的。毕竟,他自知是个外来客,观念可能不太合拍,更别提觉得自己能比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还聪明了。

二人赶回来之后,匆匆解决吃饭,就开始火药的炼制,李承乾只有配方,没有炼制经验,而李淳风,倒是炼过一些丹药,但炼爆炸的火药,他不会。

李淳风领着李承乾步入了他的炼丹地方,这一番见识,让李承乾彻底刷新了对炼丹场所的认知。这地方哪是什么云遮雾罩、满室香火缭绕的神秘殿堂,而是一处摆放有序、科学严谨的实操空间。各类瓷瓶错落有致,底部都配有一块小巧的木牌作为标签。这些木牌上,清晰镌刻着瓷瓶内物什的名称,一目了然,别无赘言。瓷瓶们或立于木架之上,或静置于试验台上,既有条不紊又透露出浓厚的专业气息。然而,真正令李承乾瞠目结舌的,是那面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巨型木柜。这柜子非同一般,乃是类似于装中药的那种柜子,一格一格,严丝合缝。一眼望去,仿佛能嗅到草本的清香,感受到岁月与知识的沉淀。这份规模与专业度,使李承乾对眼前之景既惊叹又敬畏。总的来说,李淳风的炼丹之处,颠覆了李承乾对炼丹术的传统想象,展现了一个结构清晰、标识明确、药材丰富的现代化学实验室般的场景,尤其是那面类似壮观的中药柜墙,更是深深震撼了他。

上一章 第139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