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蓝辛写作秘籍
本书标签: 现代 

《城南旧事》

蓝辛写作秘籍

作者:林海音

编辑:蓝辛

序幕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夕晨趁热打铁,刚编辑莫言《酒国》十句话,也已经深了,明天还要等待电话通知,我等下该睡了,就编辑五句话。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骆驼队 来了,

停 在我家的门前。

蓝辛简单一句话交代了故事背景

夕晨第一段结束了,第一段就这么短短一句话,意味深长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的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它们(骆驼队)

排列成 一长串,

沉默的 站着,

等候 人们的安排。

蓝辛写出了骆驼们忠厚听话,海音喜欢形容词描述动词,我一开始因为英文语法缘故,以为不能描述呢!

天气又干又冷。

天气

又 干

又 冷。

蓝辛短短一句话把冬天北京天气刻画出来。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拉骆驼的

摘下了 他的毡帽,

秃瓢儿 上

冒着 热气,

一股 白色的烟,

融入 干冷的大气中。

蓝辛通过拉骆驼的人强调冬天的冷,“毡帽下白色的烟”让我感到一股美感

夕晨第二段也结束了,这一段三句话。强调冬天的冷。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爸爸

在 和他(拉骆驼的人)

讲 价钱。

蓝辛短短一句话引出故事的发展,解释了骆驼为何停在了他家门口。

蓝辛今天五句话结束了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双峰的 驼背上,

每匹

都 驮着

两麻袋 煤。

蓝辛这一句引出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我 在想,

麻袋 里面

是 “南山高末” 呢 ,

还是 “乌金墨玉” ?

我 常常

看见 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

写着

这样几个大黑字。

蓝辛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疑惑,看出作者是一个热爱观察生活的人,分析煤是什么?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但是 拉骆驼的说,

他们 从门头沟来,

他们和骆驼,

一步一步 走来的。

蓝辛这一句写出了拉骆驼人的艰辛

夕晨第三段四句话。写煤和拉骆驼人的艰辛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另外

一个 拉骆驼的,

在 招呼

骆驼们 吃 草料。

蓝辛这一句写了拉骆驼的人照顾骆驼。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它们(骆驼们) 把

前脚 一屈,

屁股 一撅,

就 跪了下来。

蓝辛这一句写了骆驼们吃东西形态。

夕晨第四段短短两句话,介绍了骆驼吃东西样子。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爸爸已经 和他们

讲好 价钱了。

蓝辛这一句话写了爸爸讲好价钱,呼应第三段第一句话。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在 卸煤,

骆驼

在 吃草。

蓝辛这一句写了动物和人各忙各的事情。

夕晨第五段只有短短两句话,其中爸爸谈好了价钱呼应第三段第一句话刚谈价钱,还介绍了人与动物各忙各的。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站在 骆驼的面前,

看 它们

吃 草料

咀嚼的样子:

那样 丑的脸,

那样 长的牙,

那样 安静的态度。

蓝辛这一句话很可爱,写了作者观察骆驼吃草料的细节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它们 (骆驼们) 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 交错的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

冒着 热气,

白沫子

沾满 在胡须上。

蓝辛这一句写了骆驼咀嚼时样子。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看得 呆了,

自己的牙齿 也动起来。

蓝辛这一句写了作者的可爱,观察学习学习骆驼,看到了她的童心。

夕晨第六段三句话,写了作者细致观察骆驼吃草料,学骆驼咀嚼,很有韵味童真,照应题目“童年”。

蓝辛昨天《城南旧事》五句话,《酒国》十句话,今天相反,我很公平的。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老师 教给我,

要学 骆驼,

沉得住气的动物。

蓝辛这一句写了自己通过骆驼想到老师教导。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的走,慢慢的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看 它从不着急,

慢慢的走,

慢慢的嚼;

总会 走到的,

总会 吃饱的。

蓝辛这一句写了骆驼的性子不着急。

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也许它们天生

是 该慢慢的,

偶然躲避车子 跑两步,

姿势 很难看。

蓝辛这一句写了骆驼不是完美的,它姿势很难看。

夕晨第七段三句话,这一段写了骆驼的性子和难看的姿势。

蓝辛学习方式在改变,我要改变一下,每天不是要求多少句子了,而是一段一段来,仔细分析研究。也许一篇文章很慢才能分析完,就像骆驼一样,不着急,早晚会咀嚼完的。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的响。

骆驼队伍 过来时,

你会 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

总会系着 一个铃铛,

走起来,

“铛、铛、铛”的响。

夕晨这一句写了骆驼铃铛发出声音,一句构成一段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为什么要 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 就要问一问。

夕晨这一句对话构成一段,写了她的好奇心。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们

戴上了 铃铛,

狼听见 铃铛的声音,

知道那是有人类 在保护着,

就不敢侵犯了。

夕晨这一句构成一段,介绍了爸爸对骆驼戴铃铛之回答。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我的幼稚心灵中 却充满了

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我对爸爸说:

夕晨什么想法呢?给人看下去欲望,通过未知结束一段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的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不是的,

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

走在 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 一点点声音,

你不是说,

它们走上 三天三夜

都不喝 一口水,

只是 不声不响的咀嚼着

从胃里 倒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 拉骆驼的人类,

耐不住 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所以才给骆驼

戴上了铃铛,

增加 一些夜路的情趣。”

夕晨一句长话构成一段,写出了孩子想象力,很美很有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 想了想,

笑笑说:

“也许,

你的想法 更美些。”

夕晨一句对话回答构成一段,写了爸爸慈祥,尊重孩子问题。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冬天快过完了,

春天就要来,

太阳 特别的暖和,

暖得 让人

想把 棉袄脱下来。

蓝辛这一句写了天变热了。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的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可不是么?

骆驼 也脱掉

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 一大块一大块的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 肚皮底下。

蓝辛这一句通过骆驼加深天变热。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我真想拿把 剪刀

替它们 剪一剪,

因为 太不整齐了。

蓝辛这一句人物写了我,物品写了剪刀,它们指的是骆驼。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拉骆驼的人 也一样,

他们身上 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 脱下来了,

搭在 骆驼背的小峰上。

蓝辛这一句人物写了拉骆驼的人,其它名词有大羊皮、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蓝辛人物无,其它名词有麻袋、“乌金墨玉”、铃铛、步伐。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蓝辛人物写了我、妈妈,其它名词有夏天、骆驼(谁)、影子。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蓝辛人物写了妈妈(她)、你这孩子(我),其它名词有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蓝辛人物写了骆驼队、我,其它名词有夏天、秋天、冬天、童年、冬阳、骆驼、傻事。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蓝辛人物写了我、人物,其它名词有童年、北京城南、那些景色(它们)、实际、心灵。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的想,慢慢的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蓝辛人物写了我,其它名词有《城南旧事》、默默、慢慢、冬阳下的骆驼队、铃声、童年、心头。

序幕惠安馆

序幕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蓝辛人物写了我,其它名词有太阳、大玻璃窗、大白纸、墙、三屉桌、小床、床上、太阳光、尘埃。

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蓝辛人物写了宋妈、我,其它名词有窗台、桌子、鸡毛掸子、阳光、尘埃、被、脸、咳嗽。

上一章 《酒国》 蓝辛写作秘籍最新章节 下一章 《山羊座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