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筹海之争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争贡之役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一、筹海之争

事件结果

在这场争论中福建官员提出的部分开放海禁的建议获得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同。

社会评价

隆庆元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港。然而,这次开港并不意味着反海禁斗争的胜利,它不过是明政府的一次妥协,明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海禁政策。

筹海之争是明朝嘉靖倭乱以后,明政府内部开始了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争论。

二、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背景介绍

倭寇入侵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 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 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倭 患尤甚。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严嵩的奸贪狠毒,庇护、纵容通倭官吏,打击、 陷害抗倭将领。二是嘉靖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 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

滔天罪行

这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 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 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 烈。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 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调往御倭前线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 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 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戚继光到任后,针对“卫所军不习 战”的弱点,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 军,并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用以训练士兵。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 戚继光立即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遂离开台州防区骚扰奉化、宁海,以吸引明军,而后 乘机进犯台州。戚继光将军队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门,自率主力赴宁海。倭寇侦知戚 军主力去宁海,台州空虚,遂分兵三路分别进攻台州桃渚、新河、沂头。戚继光部署兵 力,与敌人展开了台州大战。 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之战组成。

戚军打败宁海倭寇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大肆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继光夫人挺身而出,发动妇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贸然逼近。二十五日,在宁海的戚继光令胡守仁、楼楠二部驰援新河。二十六日,倭寇逼进新河城下。这时,援军 赶到,双方展开激战。入夜,戚军打败倭寇,残倭从铁岭方向逃走。次日,乘胜追击, 将残倭打得落花流水。此战杀敌约200人,保住了新河。

戚继光击败宁海之倭后,听说进犯桃渚之敌焚舟南流,改进精进寺。他认为敌人这样做,是想乘虚侵犯台州府城,于是挥师南下,决定急行军先敌到达府城。二十七日中 午,双方于离城仅1公里的花街展开激战。戚军前锋以火器进攻,杀死敌人前锋头目, 并连斩7倭。敌人主力大败退逃。戚军即分兵两路猛追,将一股敌人沉于江水中,另一 股被歼灭于新桥。只一顿午饭的工夫就结束了战斗,共杀敌300余,夺回被掳民众5000 余。

戚家军以少胜多

四月二十五日,泊于健跳沂头海面的倭寇,二十八日登陆,五月一日进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镇,妄图劫掠府城。戚继光率1500余人在大田岭设伏,与倭寇对峙。敌人闻有备,于初三日沿间道逃至大田,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今浙江丽水)。大田至仙居 必经上峰山,山南是一狭长谷地,便于伏击敌人。戚继光先敌人到达上峰岭,令每人执 松枝一束隐蔽身体,严阵待敌。五月四日,倭寇列10公里长队向仙居方向行进。五日经 上峰岭南侧,远望岭上满山丛松,未见有兵,毫无戒备。待倭寇进入伏击圈,鸟铳齐发, 戚军列一头两翼一尾阵,居高临下,勇猛冲杀。倭寇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当即有数百 人缴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军围攻,全部被歼。这次战斗,戚家军以少胜多,共斩杀300余人,缴获兵器近1500件,夺回被掳民众1000余。六日,戚军 凯旋台州府城。 五月十五日,戚家军又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五月二十日,消灭了窜犯宁海以北 团前、团后占据长沙之倭寇。从四月下旬开始,戚家军以少敌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连续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消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 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次年,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 全歼倭贼,此后,倭寇未再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福建成为倭患中心。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戚继光入闽

戚继光入闽碰到的第一个倭巢是横屿,这是福建宁德县城东北海中的一个小岛,岛 上倭寇有数千人,盘踞数年,明军无可奈何。戚继光决心攻拔这一据点。他让士兵每人 拿一束草,随进随用草填泥,士兵摆成鸳鸯阵,戚亲自击鼓,士兵在战鼓声中踏草前进。

上岸后,兵士奋勇当先,与倭寇展开激战。后续部队也涉过泥滩,双方夹击,乱了敌倭 的阵势,很快占领了倭巢,并将其焚毁。此战生擒倭寇近36人,斩300余,解救被掳男 女800余人,取得了入闽抗倭的第一次胜利。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在宁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进,相继攻拔福清境内的数个倭 穴。八月二十九日抵达福清城,九月二日于牛田(今福清东南)大败倭寇,大部歼灭, 救出被掳男女900余人;九月十三日,乘机奇袭盘踞林墩的倭贼,歼灭倭寇4000余人, 救出被掳男女2100多人,消灭了兴化(今莆田)一带的倭贼。十月间,戚家军班师回浙江,从事休整和补充兵员,以俟再战。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 烧杀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今莆田县 平海),以此为巢,四出骚扰。福建再次面临倭患的威胁。明朝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 和先期援闽的广东总兵刘显与戚继光一道抗击闽倭。

戚继光二次入闽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继光抵达福建,立即察看倭巢地形。在攻击平海 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 配合攻击。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 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 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歼 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明军收复兴化城。

最后胜利

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余倭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胜利原因

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沿海民众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指挥卓越,战法灵活;招募和训练御倭新军,改变明军成分,提高战斗力;加强海防设施,建立地方武装;针对倭寇活动的特点,采取清除内奸、孤立倭寇、剿抚并施的对策,各个歼敌。

中国军民抗倭战争的胜利,基本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的著名范例,也为中国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意义

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定倭患,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 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驱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装 走私的道路,与倭寇内外勾结,为害颇大。嘉靖末年,比较有远见的官僚,纷纷建议政 府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准许对外通 商。这无疑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 发展。 抗倭战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戚 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在剿倭战争中, 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 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重积极主动而不是 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 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 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2000。这是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争贡之役

事件背景

日本在应仁之乱以后,室町幕府的将军早已徒有虚名。各地大名的家臣,诸如:细川氏、斯波氏、畠山氏、大内氏等乘战乱之机,消灭自家主君吞并领地,并开始形成新的豪族势力。

这种分化、改组的政治局势,在对明贸易中也有所反映。

事件起因

第八次对明贸易代表团的组成,就是鲜明的例证。当时日本两个最强的大名大内氏和细川氏联合起来,不管幕府指定的的规则,共同组成第八次对明贸易团。大内氏二船,细川氏一船,由了庵桂梧出任正使,率船队赴明。

但是,细川氏不甘心只出一船,在了庵桂梧未启程之前,又密遣宋素卿率一船抢先赴明。

宋素卿原名朱编,浙江郸县人。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尧夫寿莫对明贸易团至宁波时,其父朱漆匠受日商场四五朗的委托代购漆器。但直到日商回国,其父未能按价交货,遂以子朱编抵债。朱编至日仕于细川氏,改名宋素卿。

宋素卿率细川贸易船至宁波时,为其叔父认出,州官上报欲治其罪。武宗指令,既为使者,治其罪,恐招日人抗议,致生他隙。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十一月,宋素卿至北京,因无国书以黄金千两贿赂太监刘理,得以参加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月武宗举行的大祀庆成宴。通过刘理,宋素卿得明政府破例赏赐。受到礼部不得再充任使臣的警告后,五、六月回国。

宋素卿回国,了庵桂梧所率的贸易船始至宁波。第七次对明贸易因途中持刀杀人,明朝决定此后只许五十人进京。

了庵桂梧一行二百九十二人,对此规定表示不满,集体至杭州抗议,要求取消或放宽限制。

明吏坚持规定,无通融余地,了庵桂梧只得选出五十人进京。但是,这时刘六刘七起义正盛,官员害怕途中发生意外,奏请将贡物暂存市政司库,将例给价放回。

明政府准奏,并颁发正德新勘合百道,于下次贸易时缴回旧勘合。可是,这次贸易团中大内氏占有优势,所以正德勘合又落于大内氏手中。

事件经过

嘉靖二年、日本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大内氏自己以正德勘合组成第九次对明贸易团,由谦道宗设率领三船三百余人,于四月二十七日到宁波。

细川氏得知大内氏组织对明贸易团时,也随即派出一只船百余人,由鸳冈瑞佐和宋素卿率领,兼程赴明。于四月底至宁波,迟于大内氏的船队。

虽然谦道宗设的船先至,但并未检验勘合,及宋素卿至,市舶司才开始一道验证。

市舶司在检验时发现勘合有新旧之分,问谦道宗设与鸳冈瑞佐遂产生真伪的争执。

宋素卿深知明市舶司行事徇私舞弊,暗中行贿于太监赖恩,于是先于谦道宗设的船进港验货。

市舶司随后在嘉宾堂欢宴两个贸易团,安排席位时,又将鸳冈瑞佐置于首席,谦道宗设居次席。在国内就互相敌对的两派,因席位问题激起派性斗争,在宁波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派遣的贸易团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居多,五月一日宴会后,在谦道宗设的唆使指挥下,打开东库,抢出按规定收缴保存的武器,攻入嘉宾堂。鸳冈瑞佐因无武器,立刻被杀。而宋素卿逃出,在府卫军卒的保护下避于十里外的青田湖。

事件结果

谦道宗设等众纵火焚毁嘉宾堂、然后率队伍沿灵桥门外北行经东渡门至和义门外,烧毁泊于该处的宋素卿船。其后,追寻宋素卿至余姚江岸,又迫近绍兴城下。在折回宁波时,沿途杀掠。一路上掳走指挥袁班、百户刘思,杀死百户胡源。

至宁波后,大掠市区,夺船逃向大洋,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率军追赶,不幸战死。

最后此事演变成了严重的外交事件。巡按御史欧珠、镇守太监梁瑶奏闻,将宋素卿逮捕入狱;谦道宗设则夺船出海后遁入海岛,无法寻获。

谦道宗设等人在逃亡途中,其中一船因遇风而漂至朝鲜海面,朝鲜守军擒获其中成员林望、古多罗等三十三人,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怿将这些人移送给明朝政府,后被发送到浙江,责令与宋素卿对簿公堂,揭出当时遣贡先后及符验真伪的问题,查明后宋素卿被判死罪。嘉靖四年(1524年)二月,宋素卿伏诛。

事件影响

嘉靖八年(1529年),明朝废除了宁波市舶司大监。

嘉靖十五年、日本天文五年(1536年),大内义隆重启贸易。

嘉靖三十年、日本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内义隆的家臣陶晴贤谋反成功后,贸易转到宁波近海的双屿或是舟山群岛等地进行私下、走私贸易,以至于沿海豪族、官员、商人相互勾结,逐渐演变出规模庞大的走私集团,因此产生了后来的倭寇。

事件评价

至此,近百年的明日进贡贸易结束了。

结束进贡贸易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因国内群雄割据战争的战国时代已然开始。各地大名等忙于国内战争,无暇顾及对明贸易,特别是大内义隆在第十一次对明贸易船回国后不久,被家臣刺死,国内动乱,已无人再行组织对明贸易。

加之,明沿海倭寇、海盗出没无常,正式贸易船极易遭受攻击,大内氏的第十一次对明贸易船的第三号船,在返国途中,曾遭受二十八只海盗船的围攻,死伤许多船员。因此无人敢再驶商船出海者,当然,倭寇兼私商的船除外。

上一章 倭寇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隆庆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