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黄釉碗 大明弘治年制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一、明弘治青花瓷

胎釉

器物胎体规整,修胎不如前朝精细,底多上釉,仅瓶、罐、炉多为砂底;盘碗等器物有塌底现象,圈足一般低矮,没有高底足器物。圈足光滑圆润,露胎处有窑红,器物底部釉面由早期的白色过渡为灰色,到后期呈亮青色。官窑器胎质与成化青花瓷相同。器物圈足比较光滑圆润,足墙较成化时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盘碗下塌或凹底,个别甚至致使足接触不到台面。釉汁纯净,浑厚的卵白釉和青白釉较多,特别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釉面肥厚滋润。

民窑器前期胎质细腻轻薄,后期渐趋厚实。釉色有三类:1、肥厚莹润,呈淡湖水青色;2、釉较薄,呈青绿偏灰色,光亮透明;3、卵白色釉,腴厚凝脂,透明度差。挖足比成化时略浅,足较矮。

青料

青花色料与成化时基本相同,仍然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不如成化朝典雅,少数发色浓艳的呈灰蓝色。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

造型

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民窑器有卧足灯盏、菱口折沿盘、诸葛碗、长颈小瓶、象耳炉等。

纹饰

弘治朝的装饰纹样沿袭前朝,较为简单,以龙纹为多见,有五龙、九龙、团龙、云龙、飞翼龙、海水龙、穿花龙、荷塘龙、双龙戏珠等。动物纹还有海八怪、海马纹、海水瑞兽纹、狮球纹、松鹤纹、松鹿纹、松鼠葡萄纹、花鸟纹等。植物纹有折枝花果纹、石榴纹、莲荷纹、玉兰纹、菊花纹、芭蕉纹、栀子花纹、灵芝纹、牡丹纹、月影梅花纹、忍冬纹、如意云、莲瓣纹。人物纹有高士图、婴戏图、仕女纹等。还有吉祥语、诗文、梵文等。龙纹和前朝比较有变化,整体线条简单,龙身细、龙嘴变长、龙爪无力、眼睛大。所绘莲池游龙最有特色,莲池游龙又叫荷塘龙,是摹仿宣德时期的纹饰,从构图上看游龙处于莲池中显得不太协调,后代少见。

官窑器主要以花卉、动物、婴戏和仕女图较多。缠枝或折枝花叶密而小,菊花、牡丹花叶画个“个”字。龙纹叫成化时纤细柔和。

民窑器人物形象潇洒闲适,笔法纤细柔和。到后期则见浓墨重彩的粗犷线条勾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婴戏、仕女为多。鸳鸯莲池纹比成化时简单。海螺纹笔致严谨,形象秀丽,鳞次栉比的水波中常缀以白莲。大云肩中常填以缠枝朵莲纹。波浪作叠浪(多三浪)击浪花状。

款识

弘治朝的官款大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六字间距疏朗,笔画柔和纤细,一改成化款硬朗遒劲的字体,没有成化的双框方款。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

民窑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

二、明弘治黄釉碗

文物介绍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口径19.5cm;底径7.5cm;高9cm。 弘治黄釉虽然是一种低温黄釉,稳定性却比其他低温釉要高,且透明度好。因呈色浅淡娇嫩,亦称“娇黄釉”。此碗口微撇,深腹,直斜壁,圈足,造型规整,通体施黄釉,釉色纯正,娇嫩淡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三、大明弘治年制

相关事件

青花瓷见证伊朗丝绸之路

新华网德黑兰2014年7月23日电(记者杨定都)射灯打在一个瓷碗的背面,将“大明弘治年制”两排古体大字照得格外显眼。瓷碗两旁,硕大的青花瓷盘上勾勒着精美的花草图案。

不大的陈列厅内,摆满了大小数十件青花瓷珍品,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这里不是中国某家瓷器博物馆,而是伊朗北部阿尔达比勒市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兰教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的陵园。

阿尔达比勒位于里海西南端,不论走水路还是沿里海南岸向西,这一带都是丝绸之路穿越伊朗前往地中海、欧洲地区的必经之地。上千件中国古瓷器在这里得以保存至今,昔日丝绸之路的繁华可见一斑。

谢赫萨菲·丁陵园里,当地导游法尔丁正在为一些学生讲解历史。他说:“这些都是来自中国的宝物,在我年轻的时候,家里摆放一件真正来自中国的瓷器,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谢赫萨菲·丁陵园内原有包括400余件青花瓷在内的1162件古瓷器,伊朗政府将其中800余件转存位于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不对外展出。古籍记载,17世纪初,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国王将他私人收藏的瓷器捐献给谢赫萨菲·丁陵园,部分藏品是从两国数百年贸易往来中收藏的精品,也有一些是来自中国的馈赠。

法尔丁说:“中国把这么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们,说明从很早以前中国和伊朗就已经是朋友了。”

中伊两国的往来始于丝绸之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派副使抵达安息(今日伊朗)。此后汉朝使臣抵达时,安息国王派两万骑兵到东部边界迎接,随后还派使节回访汉朝,敬献礼品。

伊朗历代都在丝绸之路上设立驿站哨所,保护商队免受侵扰,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如今,丝绸之路在伊朗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变迁,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它的行进路线。人们公认它大致是一条横跨伊朗,与里海南岸相接的东西向路线。

德黑兰大学教授萨达克·齐巴卡拉姆说,有史以来,伊朗一直是连接东西方文化和贸易往来的桥梁,伊朗人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保护者,更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充当着东西方贸易的中间人。“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伊朗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也给他们带来了财富。没有丝绸之路,波斯商人就不会闻名世界。”

齐巴卡拉姆认为,因为经济受到制裁冲击,伊朗非常希望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经贸合作,帮助本国经济走出困境。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新注入活力

2008年,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签署意向书,决定共同投资数百亿美元,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这些国家间的运输成本,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新注入活力。

然而,伊朗对外贸易处处受到西方制裁掣肘:许多产品被列为禁运物品,无法贸易;航运保险业制裁使得对伊贸易运力有限,成本高昂;金融制裁使得资金难以进出伊朗,结算困难。此外,制裁还会引发汇率和政策的突然变化,增加市场风险和不稳定性。

“伊朗要成功融入丝绸之路,恐怕还得先跨越西方制裁这一道‘路障’,”齐巴卡拉姆说。

上一章 弘治中兴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明武宗南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