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明朝午门血案 北京保卫战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一、明朝午门血案

事件背景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日(8月4日),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近50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结果在八月十五日(9月1日),明英宗在土木堡被围困俘虏,这一战致使明朝三大营精锐尽丧,随从百官丧命。明英宗在瓦剌首领也先的挟持下乘势南下,进攻明朝内地,即将兵临北京城下。面对如此危急时刻,作为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召集群臣一边筹画备战方略的同时,明朝廷臣呼吁严惩土木之变祸首王振及其余党的行动也开展。

经过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9月9日),郕王朱祁钰亲临午门左掖门(东侧)主持朝议时,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领衔上奏,请求抄灭王振全族,并称:“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陈镒在奏对过程中,情绪激动,心中悲愤难以抑制,不禁痛哭流涕,声泪俱下,这下就像是一个“火药桶”顿时被点燃,一时间引起了在场廷臣纷纷响应,就在朝堂之上,大家吵吵嚷嚷,群情激愤。如此混乱场面,让当时年仅22岁的郕王朱祁钰心中为之一颤,竟然吓得懵然不知所措,无法做出决定,于是只好下令择时改议,廷臣则抗议不依。

朱祁钰一时恐惧,起身准备离去,百官随后拥入,皆跪地恸哭不起,大声说:“皇上被瓦剌俘虏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殿下您若不速断何以安慰人心?”朱祁钰只得下令籍没王振家,并遣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一听让马顺去抄王振家,众人称:“马顺是王振党羽,应当遣都御史陈镒。” 当时司礼监太监金英传旨,令百官退下。众人却欲殴打金英,金英脱身而入。

这时,已触众怒的马顺居然站了出来,厉声喝斥想逐退百官散去,面对竟如此嚣张跋扈的马顺,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冲出人群,举起胳膊,一把揪住马顺的头发,在朝廷上猛击马顺,并用嘴咬他的脸,边打边说:“马顺以前倚仗王振的权 威,助纣为虐,如今到了这个时候,你还不知道恐惧么!”看到了有人带头,于是众臣纷纷跟随,一顿拳打脚踢之后,马顺当即毙命。众人又向郕王朱祁钰索要王振党羽毛贵、王长随两人,恰好金英跟这两个太监向来不合,于是将这二人顺势给踹到了人群中,随即两人被群臣群殴致死。

事后,三具尸体被挂到了东安门陈尸,军人士兵看到后争相击打不止。随后,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之侄锦衣卫指挥王山,同时诛灭王振全族,并籍没全部家产。

至此,一时血溅朝堂,而士卒亦声汹欲诛,朝廷礼仪顿时不复存在。百官们虽然殴打杀死马顺,也感到恐惧不能自安。郕王朱祁钰看后也大为惊惧,就在他以为事情已经结束,想要再次起身离去时,不料兵部侍郎于谦从人群中硬挤到郕王身前,扶臂劝导道:“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众人听后这才意识到刚刚这场“斗殴逞凶”的严重性,也都开始冷静了下来,而此时于谦的袍袖已经裂开。郕王朱祁钰听从了于谦的主张,降旨肯定了百官的正直之举,宣布大家没有罪责,不再追论;至于马顺等三人的死,完全是罪有应得。众人拜谢后纷纷退去。

于谦在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他的手,赞叹道:“国家正是倚仗您的时候。今 天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

结果

后来,陈镒奉令旨,籍王振并其党羽彭德清等家,王振第宅数处,壮丽拟宸居,器服珍玩,尚方不及,玉盤径尺者十面,珊瑚高者七八尺,金银十馀库,马万馀匹,均归国库。其侄王山在集市中淩迟而死,王振全族无论老少全部斩首。太后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事件影响

凭借午门血案,明朝中央将王振党羽清除掉,明朝的众大臣全部转入京师保卫战的筹备工作中,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午门血案的处理结果,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

“午门血案”中,朱祁钰扮演了一个胆小怯懦的角色。不过,群臣的忠心,于谦的力劝,最终打动了朱祁钰。通过“午门血案”的经过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帝制时代的法不责众,也可以看出一个规则,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北京保卫战

战役背景

瓦剌兴起

明军攻克大都后,元廷北徙,明朝与北元几经较量,形成对峙局面。永乐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东、西两个政治势力,明朝人称东部为鞑靼,西部为瓦刺。明军三征鞑靼时,瓦剌首领之一的脱欢发展迅速,兼并其他部族,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自任太师,实掌大权,统一漠北诸部。脱欢死后,其子也先嗣立太师,东西扩张,控制明朝所设的哈密、沙洲、赤斤、罕东四卫,对明朝形成严重威胁。

朝贡矛盾

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蒙古地区对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匹、手工产品等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区则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肉类等。由于蒙古部族对中原货物的强需求性,就决定了在这种贸易中,中原地区是处于优势地位的。明廷对蒙古采取抑强扶弱的策略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明成祖之后双方的贡市就成为定制,同时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的贵重物品,以羁縻蒙古。

由于明朝廷往往薄来厚往,蒙古诸部族非常重视这种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不光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能壮大自己部族的实力。蒙古部族统一后,贪欲越来越大,参贡的人数不断增加、索要回赐更加贪得无厌、虚报使臣人数等以求更多的赏赐。到正统年间,贡贸易逐渐变成超出贸易常规,也先借此手段不断敲诈明朝,如此情形长期持续使明朝财政不堪重负。

土木之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虚报人数遣使朝贡,明廷下令以实际人数赏赐,直接减去也先奏请的五分之四,也先对此极为恼怒,以明廷此前答应婚约失信为由于同年七月兵分四路进犯明边。明军在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和阳和(今山西阳高)与瓦剌作战失利,塞外城堡几乎全部被攻陷。 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加上太监王振胡乱指挥,致使明军撤退时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明军在瓦剌骑兵四面进攻下战死约十万人,朱祁镇在乱军中被俘。随军出征的五十余人文武大臣全部战死,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此次明军出征的五十万军队是明朝京军的所有精锐,大军死伤过半;骡马20余万和大量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战前准备

政治方面

决议战守

明廷得知英宗被俘,皇宫准备财宝想赎回明英宗无果后,皇太后孙氏命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大臣商议战守之策。 此时,皇宫将此事封锁,但有从前线逃回将士都不知道皇帝去了哪里。群臣对此议论纷纷,翰林侍讲徐珵站出来鼓吹天命,借机扬言只有南迁可以保全。时任兵部侍郎于谦则认为应该坚守北京城,不应南迁,并举例宋朝南迁之危害。于谦的主张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在于谦和众多大臣的坚持下,朱祁钰采纳于谦主张决定坚守北京,并把防守重任交由于谦,并将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打击奸党

此次危机的首恶元凶王振虽然已经被诛,但其余党依然活跃在朝堂之上。由于群臣对王振党羽的愤怒,在八月一天的朝会上当场打死其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宦官毛贵、王长随,随后又将王振侄子王山绑来。朱祁钰见此情况非常害怕,于谦再次站出来请朱祁钰宣布王振党羽罪当死,殴打官员无罪。朱祁钰同意其奏请,并将王山押赴刑场凌迟处死。随后,又下令将王振全家抄没,朱祁钰即位后又将诛灭王振全族。

景泰登基

到九月时,朱祁钰依然以监国身份总理朝政,但不是正式君主缺少皇帝权威,而新立太子朱见深(朱祁镇之子)尚且三岁,无法理政。同时避免瓦剌挟持朱祁镇要挟对明廷要挟,群臣于九月初一奏请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皇太后支持群臣主张,朱祁钰于同月六日即皇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军事方面

兵力粮草

于谦接受重托后,当时京师的精锐兵力全部葬送土木堡,在京的军队不到十万人,并且缺少粮草,人心也非常不稳定。[4][14]于谦接受防守重任后,于八月十九日奏请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进京守卫;同时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粮草运往京师,还提出其他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赏银一两。并且给在京文武官员预支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半年俸粮,需要自己去通州领取。同时,其他守城工匠、皇城四门内外官军都进行赏赐。就这样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武器人事

在武器装备方面,京师所余数量也严重不足,于谦命令工部加紧生产,并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调入京师以备急用。同时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装备,共取得头盔9000 余项、甲 5000 余件;火枪1.1 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 万枝、火炮800余门。

从八月到九月间,明廷对人事方面进行调整。于谦奏请杨洪为昌平伯,并嘉奖巡抚罗亨信,以表示二人镇守宣府之功。同时,推荐广东东湾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为兵部郎中守居庸关;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命都督石亨总京营兵,并推荐辽东都指挥范广为副总兵协助石亨。让镇守大同用功的原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官,继续镇守大同。同时,于谦弹劾不行操练、军纪败坏的忻城伯赵荣。朱祁钰将赵荣交给法司,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其军务。随后,朱祁钰接受于谦建议,命十五人前往直隶、山东等地招募民兵,进行操练,充实后备军力。至此,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内政,调兵备战,明廷共调集二十二万兵马包围京师。此时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势力大增,为瓦剌进攻做好了准备。

战役经过

进军京师

在明廷积极备战增加京师军事实力的时候,也先挟持英宗前往大同、宣府等地要求其守将打开城门。由于明军守将坚守城池不出,也先未能得逞。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兵分三路,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也先则亲率西路10万兵马挟持英宗至大同,称其前来归还英宗。大同守将郭登坚守不出,积极备战。也先此计不能得逞,又见郭登已有准备,不敢进攻,遂即经阳和,进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十月初八,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瓦剌军攻陷白羊口后挥师直逼紫荆关。

十月初九,也先至紫荆关,并令瓦剌军加紧攻关。此前投降瓦剌的明宦官喜宁告知瓦剌山间小路,紫荆关遂即腹背受敌。守将孙祥、韩清全部战死,紫荆关被瓦剌攻破。瓦剌军便由白羊口和紫荆关向北京进军。

京师戒严

明廷得知瓦剌进攻后,立即将京师戒严,诏诸王遣兵入卫。同时制定赏罚政策,立奇功者,升职三级,赏银二十两;头功,升职二级,赏银十两;常功,升职一级,赏银五两;战死者,子孙袭升二级,赏银二十两。并规定,临阵退缩的领兵头目退缩者,斩首;军士退缩者,许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14]

十月初八,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同时赦免此前获罪的刘安、王通,协助守卫京师。并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御敌之策。朱祁钰采纳于谦到城外迎击敌军主张,将二十二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陈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陈于阜城门;都指挥李端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陈于宣武门,各门守将皆由石亨节制,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十月初九,明军要求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此时明军有盔甲者仅十分之一。等各部队出城后部署完毕后,京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城门交战

十月十一日,瓦剌到达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列阵,并将朱祁镇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当天,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杀退贼三百人,生擒一人。也先见明军阵容严整,不敢贸然进攻。随后以议和的名义,让明廷派人来接朱祁镇。次日,明廷派两个小官前去,也先想让明廷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过来,明廷不为所动。

也先见议和之计不成随即调集主力于十月十三日进攻德胜门。此前,瓦剌曾派兵来此侦查,于谦预感也先将在此进攻,让石亨预先在路两旁的空房中领兵埋伏。瓦剌军进攻后,明军派少量部队前去迎战。遂即佯装败退,瓦剌军万余骑兵追击。当瓦剌军靠近时,明军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进行夹攻。瓦剌军大败,死伤惨重。也先之弟孛罗、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

随后,瓦剌军又转至西直门进攻明军。明军守将孙镗率军迎战,斩其前锋数人,瓦剌军向北退却。孙镗率军追击,瓦剌军增兵将孙镗合围。孙镗全力拼杀,但依然无法解围。明军高礼、毛福寿前来支援,随后石亨也派兵前来助战。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撤退。

十月十四日,于谦根据前日暴露的问题重新部署,命都督王敬、武兴,都指挥王勇前往彰义门御敌,要求他们相互应援,不得贻误战机。又命佥都御史王竑往毛福寿、高礼处提督军务,并于孙镗一处屯兵。同时,让毛福寿等堵塞京城西南街巷的重要路口,并埋伏短枪,以待策应。当天,瓦剌军组织兵力进攻彰义门,于谦命王敬、武兴前往彰义门迎战。武兴令火铳在前,随后排列弓箭短兵,以数百骑兵排在最后。瓦剌军至时,明军以火铳攻击,但有部分明军骑兵为争功私自出击,致使明军阵型破坏。瓦剌军趁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失而死。随后,瓦剌军追至土城,但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前进受阻。随后明军前来支援,瓦剌军不敢恋战,随即撤退。

瓦剌撤军

次日,经过几天进攻,也先发现一时难以攻下北京,并且连日战败,士气低落,另外一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进攻同样不利。同时,也先听说明廷援军集结,害怕断其后路。在此情形下,也先在当夜挟持朱祁镇拔营撤退,并对途经的州县大肆掠夺,十月十七日,由紫荆关北退。此时,关内各府州县还有不少瓦剌军残部。于谦命杨洪、孙镗等人进行清缴。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战役后续

战后攻防

此次也先进军内地虽然未能成功,但其兵力并未遭受重创。退回塞外后,依然试图夺取明朝江山。景泰元年(1450年)闰正月,也先派遣三万瓦剌军进攻宁夏,想直取江南,立朱祁镇于南京与北京分庭抗礼。瓦剌军在宁夏掠夺明朝人口及牲畜后,接着又进攻大同。大同总兵官郭登侦查得知后,率八百人大破敌军,追敌军至栲栳山(今山西大同县东北十七里阁老山),斩敌军二百余级,明军士气大震。此后,也先不断进攻宣府、大同想占领两地为前沿再进攻北京。但由于被宣府守将朱谦和大同守将郭登屡次击败,始终未能得逞。

同时,也先每次进犯内地,都会派间谍到内地探明虚实。明廷对此大力搜查。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景泰元年(1450年)间,明廷擒杀瓦剌间谍5人。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喜宁被明廷擒获。此人为也先重要间谍,几次对明用兵,喜宁皆为向导,明廷对其悬赏也仅次于也先。喜宁被擒后,随即被凌迟处死。由于重要间谍被逐渐剪除,也先失其向导。同时由于战争所带来的内部矛盾,也先只好改变方略开始与明朝讲和。

英宗南归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一直利用其诱破明朝城池,或者勒索财物。这种方式在初期时有一定作用,但随着明廷在于谦的主持及景泰帝登基后,朱祁镇就失去了其利用价值。也先为了与明廷讲和恢复朝贡互市也有诚意将英宗送回。但此时,朱祁钰担心帝位不保,并不希望他哥哥回来。直到于谦对其说到帝位已定,谁还敢有别的意见,朱祁钰这才不情愿的答应接朱祁镇回来。随后,朱祁钰派右都御史杨善和工部侍郎赵荣等人前去出使瓦剌。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十八日,杨善等人从北京出发,二十七日到达也先驻地。经与也先交涉,也先愿放英宗回京。同年八月二日,也先为朱祁镇饯行,并派七十人护送英宗从宣府进京。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到达北京。经过一系列的礼节仪式后,朱祁钰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进南宫(今北京市南池子)。自此,英宗开始7年的软禁生涯。

战役影响

明朝方面

加强防御

正统时期,北部边防异常松弛。在王振擅权下,明廷不顾瓦剌,劳师靡饷在麓川用兵达十余年,国力消耗巨大,最后招致土木之败。学者章明斐认为,北京保卫战,加强了明朝的边防力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等边关为屏障的大区域防御体系,有效地防御了北方之敌。

整饬边防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廷对边防意见不一。时任户部尚书陈循主张将能征惯战的将领和精锐部队留在京师。同时,很多在此战中有功将令也愿留在京师享受。致使当时宣府、居庸关仅有残兵弱将,紫荆关、白羊等关隘在战后一个月尚未设置守卫。面对此种情况,于谦等有识之臣坚持上疏,要求对边关布防。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决定整饬边防,命令各镇守官安抚军民,操练军马,修理城池,整理军备。经过如此整饬,明朝边防得以加强,对瓦剌军的防御力量日益大增。

兵制改革

明朝在京军队原本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三大营各有总兵,不想统一,号令不一。遇到战事时,临时调拨,兵将相互不知。土木之败后,京军精锐尽毁。景泰二年(1451年),于谦于三大营中挑选十万精兵,分编为十营。每营一万五千人,设都督一人;都督下设都指挥三人,每一都指挥领兵五千人;都指挥下设把总五人,每把总领兵一千人;把总下设指挥二人,每一指挥领兵五百人;指挥下设领队官五人,每一领队官领兵一百人;领队官下设管队官二人,每管队官领兵五十人。十团营共设总兵官一人,由石亨充任,受兵部尚书于谦节制,朱祁钰另派两名太监为监军。团营建立后,于谦规定各级军官都要按时操练。此次整顿后,使得明军互相统属,兵将相识。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汤纲认为,此举使得明朝军事力量得到增强。

瓦剌方面

经济方面

在“蒙古称臣”的前提下,蒙古以“进贡”的方式与明朝实现了物资交换。双方以经济交流为基础,实现了政治上的使臣往来,信息沟通,增进文化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学者金星认为:这样的经济交流丰富了蒙古族人众的经济生活,促进了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了部分蒙古人众的衣食住行所需。

也先不断发动对明朝的战争,不仅使明朝战争地区连年受兵祸袭扰,蒙古各部族也深受其害。由于战争的发生,使得明蒙之间贸易中断,失去了很多通贡和互市的好处。这种情况对北方各族人民极为不利,也使得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政治方面

当时的也先掌握大权,兵力最多。脱脱不花虽然名义为汗,但兵力较少,阿剌知院则兵力最少。三方合力攻明,获利则也先最多,但受害则三方同担。此次京师保卫战,脱脱不花所部就没有入关。当也先败退到塞外后,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就遣使献马议和。在此情况下,也先也只好与明讲和,并将朱祁镇送回明朝,使明蒙之间朝贡再次恢复。

上一章 土木之变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