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明朝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明朝

历史

开国统一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1360年,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败陈友谅。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败亡。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步建立政权,史称“西吴”。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朱元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为朱元璋下一步的消灭对象。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

1367年,朱元璋对北伐作出了部署,策划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元朝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元朝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在北伐的同时,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割让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之后朱元璋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军队。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发动突袭,俘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太子必里秃妃、吴王、代王、平章八兰等人。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还无暇顾及国家机构的调整,故仍旧沿袭元朝的中书省宰相负责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随着元朝势力向北败退,明朝胜利的大局已定,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也在逐步转变。为了加强君权,打击相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成为必然的选择。废丞相后,自统六部,以加强皇权。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充当顾问。实行分封制,明太祖将儿孙派驻各战略要地为王,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创建卫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全国定为17个都司、3个行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千户所。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故以猛治国。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说:“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即位后在全国掀起了打击贪官的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洪武六年(1373年),刑部尚书刘惟谦奉旨编定《大明律》朱元璋亲加裁酌,后又经三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颁行。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又颁布《大诰》

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在地方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永乐盛世

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47-49]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率军南下,攻占京师(今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后,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明成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他任命七位学者到翰林院的高级岗位上来,然后让他们担当国家事务的主要顾问。明成祖任命解缙、黄淮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命了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由此确立。此外,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明成祖时期标榜文治。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永乐时期在对外扩张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南面,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号称80万征讨安南。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俘黎季犛父子。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明朝令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使司。在北面,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打击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谢罪之后,朱棣班师回朝。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一月,班师回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东北方面,朱棣还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对于西藏,自明成祖开始,明政府在藏区各教派中先后封了三大法王、五个王及其他各级僧官若干,“俱给印诰,传以为信”,为明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朝廷效力。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54],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明史》评价明成祖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但明成祖朱棣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五征蒙古、出兵安南 、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民乱、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仁宣之治

明成祖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有很高的政治经验,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平反冤狱,释放夏原吉等因谏阻北征而入狱的旧臣,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政治上,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319]明仁宗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此举虽然仍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与永乐时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军事上,明仁宗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并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谒皇陵,计划将京师迁回南京。但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在仁宗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在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重点转向治理内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汉王高煦之叛。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乐帝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受到永乐帝惩罚,徙封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但他不甘失败,宣宗少主初立,汉王妄图重袭“靖难”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举兵反叛,宣宗在“三杨”等人支持下亲征,平息了反叛,将汉王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巩固了中央政权。为休兵养民,明宣宗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趾撤兵,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明宣宗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多为当时最干练的官员。另外,明宣宗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在用人方面,明宣宗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明宣宗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明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息兵养民,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但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宦官乱政埋下隐患。

由盛转衰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正统初年,因明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鼎盛。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大肆揽权。太监王振原在太子宫当差,他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太子哄得难离他半步。朱祁镇即帝位后,便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英宗对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此时,明王朝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正统时期,流民问题几乎遍及全国。打破了明初确立的基层里甲控制体系。明王朝为榨取更多白银,加紧盘剥矿工,对闽、浙、赣部分山区实行封锁,1444年,叶宗留、邓茂七等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明王朝在闽浙的统治势力。此外,正统时期,英宗与王振连续发动对麓川的征讨战争(明征麓川之役),数十万人被征用,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明朝灭元后,蒙古族各部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逐渐强大起来。其中与明廷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一支称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为明廷最大的边患。面对日益强大的瓦剌,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增加军备,整顿兵制,但都被王振驳回。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寻衅发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明廷由于多年军备废弛,军队不堪一击,瓦剌军很快就越过边塞,引起明廷一片混乱。王振为邀功讨宠,不顾军力疲惫,粮草不足,竟怂恿英宗集结五十万军队御驾亲征。结果明军出征仅一个月,大军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为乱军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后,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夺门之变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政治上他广开言路,招贤纳士,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军事上,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对戍军的控制权原来由贵族和宫廷宦官分掌;戍军中的每个营完全自主,分别受训,并各由它自己的战地将领统率。但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成化初年,宪宗经历了两场政治风波,一是河南人刘通、石龙聚众在房县(今湖北)造反,短时之内相从者达数万之众,宪宗派官军镇压,很快平息,刘通被斩首,石龙逃窜四川;二是大藤峡之乱(藤峡盗乱),宪宗派官军镇压。宪宗时期,重用阁臣李贤等人辅政,于夺门以来诸政,重新厘正,以取得朝野支持。为于谦平反,恢复景泰帝帝号。但李贤去世之后,宪宗宠爱年长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怠于政事。晚年又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才全被裁撤。到成化十年(1474年),朝中难有直臣容身。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吏科给事中李俊上书宪宗,直陈时政六弊,措辞十分激烈。宪宗被迫免术士李孜省之职,但对进谏大臣耿耿于怀,密书60余人姓名于墙壁,寻找时机贬逐。政治昏暗,奸臣当道,西厂横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贪污盘剥,加上连年的水、旱灾,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弘治中兴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十八岁的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史称“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凡是宪宗亲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于是吏部尚书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等,或杀、或贬,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同时,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废一应弊政,政治清明,朝野称颂,使自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明孝宗被誉为“中兴令主”,史称弘治中兴。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史称孝宗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明孝宗在位十八年间,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但明孝宗疏于武备,在军事上无所建树,对于北部边患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同时,孝宗即位后,臣下虽然称誉“太平无事”,但孝宗仍依宪宗的先例,从不召见大臣议政。章奏批答均经由内宦,或稽留数月,或并不施行。孝宗在位数年,即逐渐倦政,崇信道术。表面的太平掩盖着重重的矛盾,朝廷的种种积弊也在发展。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明武宗在位期间,宠信曾在太子宫侍奉过他的太监刘瑾等八人,日夜与之寻欢作乐,人称刘瑾八人为“八虎”。大学士刘键等人力主诛杀“八虎”,以振朝纲。朱厚照却偏袒“八虎”,委刘瑾执掌司礼监、锦衣卫、东厂,正直的大臣动辄遭到清洗,朝政一片黑暗。朱厚照先后任用刘瑾、钱宁、江彬等宠臣。将政务尽委宠臣,自已带近侍和亲兵出宫巡游,自称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还令大臣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发布命令,在刘瑾的淫威下,大臣们对此怪事敢怒不敢言。明武宗即位不久,下令在西苑太液池西岸营建一片宫区,称为豹房,又称新宅。豹房建筑结构十分复杂,上下两层,密室勾连。朱厚照在这里广召美女、乐使、僧、道、术士,纵情玩乐,动辄数十天甚至几个月不回紫禁城。朱厚照还将边关四镇守军调入御苑,在豹房操场演战阵,人称“外四家军”。明武宗是明代历史上最为荒唐的皇帝之一。他最初信用“八虎”,终日醉心于淫乐,政治黑暗,奸党横行,忠良正直之士仵逐殆尽,以致王朝反叛四起。此时明朝外有鞑靼达延汗进犯、内有安化王叛乱、宁王之乱和民变等重大危机。

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朱宸濠。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因死后无子使孝宗一脉绝嗣。

嘉靖时期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明世宗重礼节,遇事有主见。其母子入宫前与礼部已有两次争议。即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北宋“濮议”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最终世宗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朱厚熜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这些事充分显露出了朱厚熜少年时即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性格。明世宗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1534年后,世宗即不视朝。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二十年。严嵩善写斋醮之青词,加太子太傅,曾两度任首辅,兼吏部尚书。子严世蕃为“尚宝少卿,横行公卿间”,后进至太常卿,益骄纵。父子贪污纳贿,排除异已。严嵩媚上窃权,甚至设法激怒皇帝,杀害正直功臣。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去世,裕王朱载坖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隆万改革

明穆宗继位后,首先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不久引发内阁之争,高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

明穆宗革弊即平反冤狱,宣布“自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谏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并罢除一切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国明等阁、玉熙等宫及诸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也就是“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所谓“正士习、纠官邪”,就是整治吏治。明穆宗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贪官罢免官职,对于“赃多迹著者部院列其罪状,奏闻处治”。所谓“安民生、足国用”,即蠲免救济,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明穆宗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史称隆庆开关。同时,隆庆帝也加强军队的训练,巩固边防。同时在北方缓解与北方蒙古族的矛盾,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史称隆庆和议。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即淮抚李三才之争,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方面,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驾崩。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光宗。朱常洛登基后,面临着其父朱翊钧遗留下的严峻形势,朝纲腐败,经济凋落,宫内纠纷无休无止,军力日衰,边疆吃紧,后金崛起,封疆残破,大明王朝的江山摇摇欲坠。而体弱、孤僻、压抑而又好色的朱常洛又无力挽回即将崩溃的局面。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更为尖锐,先后发生了“红丸案”和“移宫案”。万历帝死后,贵妃郑氏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以献美姬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新皇帝朱常洛登基以后,每日沉于酒色,无几日就一病不起。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李选侍又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皇太子朱由校于乾清宫,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在以东林党人为主力的朝臣的强大压力下,才迫使李选侍移出乾清宫。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明朝覆亡

阉党专权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2年,山东爆发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另外,各地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人,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任他们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 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在袁可立和孙承宗相继离任后,蜷伏了几年的努尔哈赤突然活跃,大举西侵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后,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即位。

朱由校的性格荒唐怪异,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喜机巧水戏,创演水傀儡戏。与宦官同演《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选武阉三千,于紫禁城内开内操取乐。一生重用阉党祸国殃民,耽于逸乐,无心朝政。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整日困倦无力,狂躁不安,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结果全身浮肿,卧床不起,一命归天,年仅23岁。

崇祯治乱

1627年,明熹宗去世后,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朱由检受遗命继承皇位。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清除阉党,整顿吏治是其革新朝政的重要举措。天启七年十一月,在铲除魏忠贤羽翼使其孤立后,复将其贬谪凤阳,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同时,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然而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他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因对外廷大臣不满,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攻打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史称己巳之变。因清朝施反间计,导致袁崇焕被崇祯帝所杀。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又在宫中设坛,祈求上天降福消灾。在对天帝及各类神仙失望之余,一度对天主教产生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皇太极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南略。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发动松锦之战,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降清,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腐化;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南明时期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弘光政权一方面抵御清军南下,一方面剿杀农民军。顺治二年(1645年)春,清军开始进攻弘光政权。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党争和内战——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队于三月顺长江东下,要“清君侧”,权臣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军队迎击左军,致使江淮防线陷入空虚的状态,而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指挥那些骄兵悍将,因此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四月,清军抵达扬州城下,史可法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遇害。五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也被俘,次年被处死于北京。

弘光帝死后,同年六月,故明官吏、缙绅钱肃乐等扶植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建立政权。鲁王依据钱塘江天险与清军相持一年。同时,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而两个南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伐。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镜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1646年,永历政权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持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不同派系的官兵之间、不同派系的农民军之间、官兵和农民军之间重重矛盾不可化解。特别是永历政权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力量。1651年,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投奔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明永历十一年),驻守贵州的大将孙可望投降清军,云贵之地丧失了保护的屏障。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入广州,永历政权灭亡。

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于8月12日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朱由榔侍从近卫,朱由榔最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

明郑时期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攻占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明郑在政治上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历帝为正主,以永历为年号,但实际统治者为延平郡王。郑成功抵台约一年后便即亡逝,延平郡王之位续传郑经。郑经接位后,持续西进,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1674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回台后,郑经无心政事,听从陈永华上议,令郑克臧为监国以处理国政。不过随后陈永华即遭夺兵权,同年抑郁而终。翌年,郑经因病去世于台湾台南,本遗命监国郑克臧继任政权,但郑克臧遭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袭杀、改拥郑经12岁次子郑克塽继位。

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上一章 元朝外交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明朝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