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元朝行政区划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元朝行政区划

沿革

起源

省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公元588年(隋文帝于开皇八年)伐陈,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但不久即废。

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蒙古人兴起之后,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元世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

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其间从伐金到灭宋,历经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单位。

变迁

1231年(蒙古在太宗三年)即灭金的前三年,始立中书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入主中原后于1251年(宪宗初年),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1260年(中统初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其后屡屡增多,但是一直到1295—1296年(元贞年间)行省的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确立

1321—1323年(元英宗至治时),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辖地、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原吐蕃势力范围,宣政院辖地的建立,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隶属于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征东行省。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虽略同于宋,元代的行政区划已与宋朝的有原则上的区别:

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简称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在元朝已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宋朝,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当数量的府、州成为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

宋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元则有三级、四级,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影响

“行省”的出现和制度化,属于元朝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个巨大而显著的变化。它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这一制度的创设,对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新的探索,并为后来明清两代、民国和新中国省级行政体制机制的运行与发展开启了历史的序幕。公元1312年(元仁宗时),已形成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征东行省等11行省。此外,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以及东部等地区,则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地”即“内地”的意思,不再另设行政管理机构[1]。

疆域

大蒙古国由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据蒙古秘史,其创始于斡难河河源,通常认为创建时间约为铁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统漠北。大蒙古国建立后开始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服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沙朝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东北、华北、西域、吐蕃、中亚、西亚、北亚南部以及东欧大部在内的辽阔区域,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直辖地区

元代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行中书省

各省列表

省名

治所

路名

辖区数目

府、州、县名称或备注

腹里

中书省直辖地

京师

大都

大都路

属州

10

霸州、通州、蓟州、顺州、檀州……

上都路

属府

1

顺宁府——府辖州2:保安州、蔚州

属州

4

认州、松州、桓州、云州

兴和路

属州

1

宝昌州

永平路

属州

1

滦州

德宁路

净州路

泰宁路

应昌路

全宁路

宁昌路

保定路

属州

7

易州、祁州、雄州、安州、遂州、安肃、完州

真定路

属府

1

中山府

属州

5

赵州、冀州、深州、晋州、蠡州

顺德路

广平路

属州

1

磁州

彰德路

属州

1

林州

大名路

属州

3

开州、滑州、浚州

怀庆路

属州

1

孟州

卫辉路

属州

2

辉州、淇州

河间路

属州

6

沧州、景州、清州、献州、莫州、陵州

东平路

济宁路

属州

3

济州、兖州、单州

益都路

属州

8

潍州、胶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博兴

济南路

属州

2

棣州、滨州、

般阳府路

属州

2

莱州、登州

大同路

属州

8

弘州、浑源、应州、朔州、武州、丰州、东胜、云内

冀宁路

属州

14

汾州、石州、忻州、平定、临州、崞州、管州、台州

晋宁路

属府

1

河中府

属州

9

绛州、潞州、泽州、解州、霍州、隰州、沁州、辽州

吉州

直隶府

1

砂井总管府

直隶州

8

曹州、濮州、高唐、泰安、德州、恩州、冠州、宁海

岭北等处行省[3]

和林

和林路

统漠北诸屯戍

辽阳行省

辽阳

辽阳路

属州

2

盖州、懿州

广宁路

大宁路

属州

9

义州、兴中、瑞州、高州、锦州、利州、惠州、川州

建州

东宁路

沈阳路

开元路

河南江北行省

汴梁

汴梁路

属州

5

郑州、许州、陈州、钧州、睢州

河南府路

属州

1

陕州

襄阳路

属州

2

均州、房州

蕲州路

黄州路

庐州路

属州

3

和州、无为、六安

安丰路

安庆路

扬州路

属州

5

真州、泰州、通州、崇明、滁州

淮安路

属州

3

海宁、泗州、安东

中兴路

峡州路

直隶府

7

归德府、南阳府、汝宁、高邮、安陆、沔阳、德安

陕西行省

奉元

奉元路

属州

5

同州、华州、耀州、乾州、商州

延安路

属州

3

麂州、绥德、葭州

兴元路

属州

3

凤州、洋州、金州

河州路

脱思麻路

直隶府

5

风翔、巩昌、平凉、临洮、庆阳

直隶州

27

泾州、秦州、兰州、宁州、会州、岷州……

四川行省

成都

成都路

属州

7

彭州、汉州、安州、灌州、崇州、威州、简州

嘉定府路

属州

2

眉州、邛州

广元路

属府

1

保宁府

属州

4

剑州、龙州、巴州、沔州

顺庆路

属府

1

广安府

属州

2

蓬州、渠州

永宁路

属州

1

筠连州

重庆路

属州

4

泸州、忠州、合州、涪州

夔州路

属州

7

施州、达州、梁山、万州、大宁、开州、云州

叙州路

属州

2

富顺、高州

马湖路

属州

1

戎州

属军

1

长宁军

直隶府

3

潼川、绍庆、怀德

甘肃行省

甘州

甘州路

永昌路

属州

1

西凉州

肃州路

汉之酒泉,唐与西夏之肃州

沙州路

汉之敦煌,唐与西夏之沙州

亦集乃路

亦集乃路,又作额齐纳路

宁夏府路

属州

3

灵州、鸣沙、应理

兀剌海路

兀剌海路,又作乌拉海路

直隶州

2

山丹州、西宁州

云南行省

中庆

中庆路

属州

4

嵩明、晋宁、昆阳、安宁

威楚路

属州

4

镇南、开南、威远、南安

武定路

属州

2

和曲、禄劝

鹤庆路

云远路

广南西路

丽江路

属府

1

北胜府

属州

7

顺州、永宁、通安、澜州、宝州、巨津

东川路

茫部路

属州

2

益良、强州

孟杰路

普安路

曲靖路

属州

5

汉夜郎地,唐置南宁州后没于南诏元宪宗收复

澄江路

属州

2

新兴、路南

普定路

建昌路

属州

9

建安、永宁、泸州、礼州、里州、阔州、邛部、隆州

姜州

德昌州

属州

4

昌州、德州、威龙、普济

会川路

属州

5

武安、黎溪、永昌、会里、麻龙

临安路

属州

3

建水、石平、宁州

广西路

属州

2

元江路

大理路

属府

2

永昌、腾冲

属州

5

邓川、蒙化、赵州、姚州、云南

蒙怜路

蒙莱路

柔远路

茫施路

镇康路

镇西路

平缅路

麓川路

木连路

蒙光路

木邦路

孟定路

谋粘路

六难路

孟隆路

木朵路

蒙兀路

直隶府

2

仁德府、柏兴府

江浙行省

杭州

杭州路

属州

1

海宁

湖州路

属州

1

长兴

嘉兴路

属州

2

海盐、崇德

平江路

属州

4

昆山、常熟、吴江、嘉定

常州路

属州

2

宜兴、无锡

镇江路

建德路

庆元路

属州

2

奉化、昌国

衢州路

婺州路

属州

1

兰溪

绍兴路

属州

2

余姚、诸暨

温州路

属州

2

瑞安、平阳

台州路

属州

1

黄岩

处州路

宁国路

徽州路

属州

1

婺源

饶州路

属州

3

余干、浮梁、乐平

集庆路

属州

2

溧阳(至元年间升溧阳路辖广德州、溧水县、郎溪县)、溧水

太平路

池州路

信州路

广德路

福州路

属州

2

福清州、福宁州

建宁路

泉州路

兴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直隶府

1

松江府

直隶州

2

江阴州、铅山州

江西行省

龙兴

龙兴路

属州

2

富 州、宁 州

吉安路

属州

4

吉永州、安福州、太和州、永新州

瑞州路

属州

1

新昌州

袁州路

属州

1

萍乡州

临江路

属州

2

新淦州、新渝州

抚州路

江州路

南康路

属州

1

建昌州

赣州路

属州

2

宁都州、会昌州

建昌路

南安路

韶州路

惠州路

南雄路

潮州路

德庆路

肇庆路

直隶州

9

南丰、英德、梅州、南恩、封州、新州、桂阳、连州

循州

湖广行省

武昌

武昌路

岳州路

属州

1

平江州

常德路

属州

2

桃源州、龙阳州

澧州路

属州

2

慈利州、柿溪州

辰州路

沅州路

兴国路

清州路

天临路

属州

7

醴陵、浏阳、攸州、湘乡、湘潭、益阳州、湘阴州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宝庆路

武冈路

桂阳路

静江路

南宁路

梧州路

浔州路

柳州路

思明路

太平路

田州路

来州路

镇安路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钦州路

廉州路

直隶府

3

汉阳、平乐、定远

直隶州

13

归州、茶陵、常宁、郁林、容州、象州、宾州……

征东行省

开城

阿姆河行省

元太祖十三年(1218)内附,宪宗元年(1251)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驻徒思城,辖河中地区。后废,其地属伊利汗国。

宣政院辖地

吐蕃等处宣慰司

斡端宣慰司

至元二十年(1283)置斡端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废,其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收起

附注(不属行省的地方):

1、渖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元初获高丽西京、都护、龟州等四十余城,元宪宗六年(1256)以其民置高丽军民万户,侨治辽阳城;中统二年(1261)改置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四年(1263)析置渖州高丽军民总管府;元贞二年(1296)合并为渖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亦渖阳路)

2、哈喇火州总管府:至元二十年(1283)置哈喇火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属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顺元年(1330)置哈喇火州总管府,不属任何行省。

3、北庭都元帅府:元太祖十三年(1218)内附,宪宗元年(1251)置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驻忽毡,辖畏兀儿地区;至元十四年(1277)归元朝所有,徙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更名别失八里行中书省来治;至元十五年(1278)置提刑按察司;至元十八年(1281)改畏兀儿断事官置北庭都护府。至元二十年(1283)置别失八里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领天山南路,不属任何行省。贞元元年(1295)置北庭都元帅府,领天山北路。

4、曲先塔林都元帅府:贞元元年(1295)置曲先塔林都元帅府,领天山南路。

5、阿里麻里元帅府:至元十二年(1275)置阿里麻里行中书省,驻阿里麻里;十四年(1277)东徙,更名别失八里行中书省,其地为察合台汗国专有,为汗庭所驻。至元十九年(1282)置阿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后废。

6、耽罗军民安抚司:至元十年(1273)置耽罗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耽罗军民安抚司,三十一年(1294)还属高丽国;大德四年(1300)复置耽罗总管府,五年(1301)改置耽罗军民万户府;同年还属高丽国。本辖——①庆尚州道劝课使:元置,属征东行省,大德五年(1301)废,还属高丽国;②东界交州道劝课使:元置,属征东行省,大德五年(1301)废,还属高丽国;③全罗州道劝课使:元置,属征东行省,大德五年(1301)废,还属高丽国;④忠清道劝课使:元置,属征东行省,大德五年(1301)废,还属高丽国;⑤西海道劝课使:元置,属征东行省,大德五年(1301)废,还属高丽国。

7、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8、高丽国:元朝附属国,其政区与元朝不同,分为八道,道下设府郡。今附列其道。京畿道、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江原道、平安道、黄海道、咸镜道。

9、安南国:全国分为路和镇,其路一说十二路,一说十五路。今附列其可考路镇。东都路、北江路、谅江路、三江路、天长路、龙兴府路、建昌路、黄江路、长安路、天关路、新兴府路、乂安府路、顺化路、升华路;广威镇、天兴镇、太原镇、谅山镇、宣光镇、清都镇、望江镇、西平镇。

10、元朝部分地名考: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破城子;哈喇火州——今吐鲁番市东境;斡端——今和田市;曲先——今库车县。阿里麻里——今霍城县境;王京——今朝鲜国开城;耽罗——今韩国济州岛。

特殊行省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以高丽王国置(简称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国置。荆湖占城行中书省(占城行省),为征伐占城成立的行省,唆都为右丞相,阿里海牙为平章政事。缅中行省,以缅国(蒲甘王朝)置。

上一章 红巾军起义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澎湖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