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金朝 下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农学

金朝吸收北宋的农业技术,使得东北金上京一带的农业产量得以提升。现今考古学家还在今东北地区挖掘许多金代使用的犁铧、瓠种等铁制农具。当时金朝与西夏等地区有名的农书有《务本新书》、《士农必用》等农书,可惜现已失传。当时养殖蚕桑与园艺的技术也十分发达,例如利用“牛粪覆棚”将西瓜种植于较寒冷的东北地区。

历法

当时数学最重要的进展是天元术的发展,天元术即是古代中国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其中“天元”相当于未知数。1248年金元时期的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中,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金廷学习北宋建立司天监以观测天文,当时的数学也十分发达,使得金朝士人热中编写历书。金廷于1137年颁布杨级编写的《大明历》(与祖冲之的《大明历》不同)。而后赵知微于1180年修编成较精确的《重修大明历》,其精确度超过宋朝优越的历法《纪元历》。同时间耶律履也编出《乙未历》,然而精确度不如《重修大明历》。

建筑

此外,建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兴建卢沟桥、金中都、山西大同华严寺。

民族

中原民族

女真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一方面对女真族实行防止其内部阶级分化的政策,如果有女真人沦为债务奴隶,或鬻身为奴,则官为赎良;如果劳动人手不够,则官为补充奴隶,每户不少于四个。但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将汉人贬为奴隶。

金统治者把金源肇兴之地称为“内地”即上京地区,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把内地作为其政治、军事、经济重心,加以重点经营。在灭辽破宋战争过程中,为削弱燕地和中原汉族、契丹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时也为了弥补“内地”劳动力之不足并提高生产技能、发展经济,曾不断强制“富强工技之民”和农民迁往“内地”。金军攻破开封后,曾“押工役三千家”北归。

金世宗主政后出于军事目的继续执行“实内”政策,向东北地区移民。大量汉人被强制迁徙到“内地”后,除个别头领外,大多身份下降,多数人充当猛安谋克户的奴隶,承担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家内劳动,民为统治者的官奴。有的虽独立门户,但他们往往艰苦不能自存;有的“乏食至鬻子者”,“贫而卖身者”,纷纷沦为奴隶。

移民实内政策使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降为奴隶,是极大的灾难。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几十万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进入落后的东北地区,遂使劳动者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与契丹、奚、女真等族人民共同开发东北,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蒙古族

金朝建立之初便与蒙古高原对立。1124到1130年,耶律大石控制漠北。1130年可敦城之役,金朝将耶律大石驱出蒙古高原,但蒙古高原各部与金朝的关系并未缓和。就在1130年可敦城之役时,金将耶律余覩为了追击大石,向漠北各部征兵,结果遭到拒绝,金兵无功而还。蒙古高原各部中除漠南汪古部和塔塔尔部外都不在金朝控制之下。1135年金熙宗即位,此时金宋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金朝集中力量对付蒙古五部鞑靼,与蒙兀国、克烈等部发生了连年的战争。

1135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完颜)宗磐提兵破之。蒙古在女真之东北,其人劲捍善战,以鲛鱼皮为甲,可捍流矢。”1138年(或1139年)“女真万户呼沙呼(又译胡沙虎,即纥石烈执中)北攻蒙古,粮尽而还,蒙古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1143年“是月,蒙古复叛,金主命将讨之。初,鲁国王(完颜)昌既诛,其子胜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与蒙古通。蒙古由是强,取二十馀团寨,金人不能制。”1146年“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蒙古,连年不能克。是月,令汴京行台尚书省事萧保寿努与蒙古议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册其长为蒙古王,蒙古不受。”1147年“ 是月,金人与蒙古始和,岁遗牛、羊、米、豆、绵、绢之属甚厚。于是蒙古长鄂罗(又译鄂伦 熬罗)贝勒自称祖元皇帝,改元天兴。金人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据要害而还”。

外交

与宋朝

女真兴起后联络北宋达成“海上之盟”,联合攻辽,后联盟破裂,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南宋多次北伐与金多次南侵均未果,后双方达成“绍兴和议”,期间双方也有官方正式往来和边境贸易。蒙古兴起后,蒙金战争期间,南宋联合蒙古灭亡金于蔡州。

与西夏

起初,金朝在处理西夏援辽问题上十分谨慎,一直想把西夏从辽朝手中拉过来。1124年初,通过议和,金朝对西夏“割地酬勋”[85],西夏答应以事辽之礼对金称藩,史称“天会议和”。但是,西夏对金也是极为不信任。从夏仁宗继位到1209年蒙古第一次包围中兴府,长达七十余年的时间里,西夏和金除了海陵王正隆末和金章宗明昌初年发生过两次局部冲突外,基本上一直保持亲密友好关系。

与高丽

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前,曾与高丽发生曷懒甸之战,高丽在曷懒甸修建九城,后又被女真军击败,将九城归还。阿骨打灭辽期间,曾下书高丽,约为兄弟之国。1126年,高丽主动称臣于金,金将保州赐给高丽,双方建立宗藩关系。金末卫绍王、宣宗、哀宗三朝,金国力衰微,无法控制高丽。在宣宗时期,不见高丽遣使金朝的记载,高丽已不将金当作宗主国,不仅不接受金的调遣,还时常兵掠边境,金只好采取羁縻政策,以维持表面的宗藩关系。

与交趾

1133年,金太宗遣使二十余人随其傀儡政权伪齐的使臣从登州南下交趾,册封其主李阳焕为广王,同时联络交趾周边溪洞酋长,谋求从南边牵制宋朝。

社会

阶层

金朝奴隶制的扩展,不能不遭到广大农民的坚决抵抗。被迫迁往上京的山西居民,就曾起而反抗,相继逃亡。金兵攻掠燕云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掳掠的斗争,更是如火如荼,给女真奴隶主以沉重的打击。金太宗在燕云地区,依靠汉人地主阶级,实行封建的汉官制度的同时,一再下诏禁止在降附区俘掠奴隶。汉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封建制经济关系,实际上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金朝没有也不可能把内地的受田制推广到燕云州县。

原属北宋的中原和陕西地区,在刘豫的齐国统治下,更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制度采取什么改动的措施。

金朝统治领域的社会经济制度,呈现出奴隶制和封建制同时并存的局面。在金朝内地,基本上是推行奴隶制度。燕云州县继承了辽朝的封建关系。齐国统治领域,北宋时更为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基本上延续了下来。金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在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状况,实际上正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上层建筑中的必然的反映。不同的制度当然不可能在金朝统一的国家内互相平行的发展,不能不发生剧烈的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在金熙宗统治时期,便激烈地展开了。

汉化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金统治者重视“德运”的正统观念,初定为金德,后经章宗朝和宣宗朝两度讨论德运问题,最终改金德为土德,宣称金灭北宋,赵宋火德已绝,故金朝当承宋统为土德。金朝君臣服饰也与宋朝基本相同,唯独还保留“左衽”的特点。中期以降,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金世宗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无法挽回女真汉化的趋势[70]。尽管如此,在女真人已经普遍趋于汉化的金朝中后期,统治者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对汉人实行“薙发左衽”的政策,强制汉人接受女真礼俗,这说明他们对女真人过分汉化的现状怀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感。

金朝文化在发展中已达到很高水平,它“一变五代、辽季衰陋之俗[87]”,“大定以后,其文笔雄健,直继北宋诸贤[88]”。在某些方面亦非宋朝可比,启后世文化发展之先声。金朝推行汉化政策,从“借才异代”走向“国朝文派”,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宋朝的独特气派、风貌,但其剽悍勇猛的崇武精神随着金朝政权的稳固而逐渐消失,最后终至亡国。

元朝时,亡金故老喜言“金以儒亡”,此说未必正确,但金人全盘汉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刘祁说:“南渡后,诸女真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金熙宗以下的帝王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素养。元代有一说:“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金章宗”。金朝中期以降,女真人改汉姓、着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金世宗一向反对女真人全盘汉化,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挽不回女真汉化的速度。

接受汉文化最快、汉化程度最深的首先是女真上层贵族社会,郝经谓金朝“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金代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发展,超过了辽,在北宋之后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北两大支。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

上一章 金朝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