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宋越熙宁战争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宋越熙宁战争

战争背景

越南独立

刘䶮统治南汉时期,南汉于930年(南汉大有三年)将越南(越南北部)收归为南汉领土。937年(南汉大有十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兵变,越南本地贵族吴权叛乱占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后来,刘䶮封儿子刘洪操为交王领兵攻打,结果刘洪操不敌阵亡。刘䶮认为“不祥”,便放弃了收复交州,吴权死后的“十二使君之乱”,被丁部领平定。丁部领是杨廷艺的牙将丁公著之子。杨廷艺任静海军节度使时,派丁公著任欢州(驩州)刺史。丁公著死后,由丁部领继袭。“十二使君”割据纷争时,丁部领与其子丁琏带三万人马在欢州起兵,于963年(南汉大宝六年,北宋建隆四年)平定“十二使君”,自立为王,号“万胜王”。这时,北宋政权尚未灭南汉,丁部领以其子丁琏的名义向南汉政权求封,南汉授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

968年(南汉大宝十一年,北宋乾德六年)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仿照中国盖宫殿,制朝仪,置百官,立社稷,建国立号,号称“大瞿越”。[9]越南从此摆脱中国的封建统治,建立起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了越南历史上的开国朝代丁朝。

宋越关系

971年(越南太平二年,北宋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丁部领派遣使者带贡物上表请求北宋王朝册封,表示愿作宋朝藩属。此时北宋政权刚建立不久,宋太祖采取睦邻政策,接受了丁部领的请求,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越南郡王。故宋朝的史书,一般称越南为越南。宋太祖还封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976年(越南太平七年,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即位,977年(越南太平八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丁朝派使者表示祝贺。[10]不久,越南发生宫廷政变,起因是丁部领立小儿子项郎为太子,打算将皇位传给他。丁琏不服,处心积虑想取得王位,于979年(越南太平十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将项郎杀死,图谋篡位。没多久,丁琏及其父丁部领都被丁朝的宫廷侍卫杜释杀死。这时,掌握了兵权的“十道将军”黎桓以及大臣阮韧等,拥立丁部领的另一小儿子丁璇继位。

黎桓是一个大野心家。他利用权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丁漩及其母、太后杨氏都成为傀儡。黎桓为了篡位,将丁漩及太后逐出皇宫,加以软禁。消息传到北宋,宋太宗大怒,于980年(越南太平十一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派孙全兴率陆路兵马,刘澄率水路兵马,以太常博士侯仁宝为交州路转运使,统领水陆大军,进攻越南,打算惩罚黎桓。黎桓乘机通过大将范巨备向太后杨氏提出:宋军入侵,丁璇年幼,不如先立黎桓为天子,然后出师抗宋。丁漩及太后无可奈何。于是,黎桓黄袍加身,篡夺了丁朝政权,当上了皇帝。随后,黎桓发兵迎战宋军。宋军先在白藤江之战大败越军。后来,黎桓使用诈降术,诱宋军深入。加上刘澄的水路军行动迟缓,在越军集中力量反击之下,宋军大败。侯仁宝战死,孙全兴、刘橙只得带兵撤退。

越南内乱

1006年(越南应天十三年,北宋景德三年),黎桓死,诸子勾心斗角,争夺王位。最后第三子黎龙钺继位。黎龙钺继位才三天,就被其弟黎龙铤杀害。黎龙铤自立,而其兄黎明护又起兵攻黎龙铤,越南国内一片混乱。

这时,越南北部边境地区酋长黄庆集带领一千多人投奔北宋,建议北宋乘乱出兵越南,并表示愿为前锋。广州知州凌震亦认为机不可失,要求宋朝发兵征伐。宋真宗却认为,伐人之丧,不是王者所为,于是没有出兵。命有关方面妥善安置黄庆集等,按人口发给食物。然后派邵晔为安抚使,出使越南,晓以恩倍。黎明护害怕北宋讨伐,只得改弦更张,让黎龙挺即位。黎龙挺于是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明王。当时,宋朝的一些官吏仍想出兵越南,有人甚至画好了中越边境的山川形势图献给宋真宗。而宋真宗坚持睦邻外交,认为“祖宗辟土广大,惟当慎守,不必贪无用之地,劳苦兵力。”反映了当时宋真宗对外政策中保守的一面。

1009年(越南景瑞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农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即李太祖)夺取帝位,次年改元顺天,定都昇龙(今越南河内)。李朝对中国宋朝边境的侵扰,始于李太祖时期。1014年(越南顺天五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越南的“獠户”张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国钦州。李朝便以追捕逃犯为由,寇掠钦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责任。1028年(越南顺天十九年,北宋天圣六年),李太祖“令子弟与女婿申承贵等,领众入本道,剽掠边民”,宋廷亦依旧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其后李朝对侵扰有增无已。

战争起因

1071年(越南神武三年,北宋熙宁四年),越南又图谋入侵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形势十分紧张。秋天,邕江洪水浸入州城,城内水深两丈,公私房屋一律被淹。就在这一年,广东钤辖苏缄出任邕州知州。

1072年(越南神武四年,北宋熙宁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时仁宗仅七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辅佐。1073年(越南神武五年,北宋熙宁六年),沈起因大力主张进攻李朝而被宰相王安石赏识,取代萧注出任知桂州(今广西桂林)。他自称受密旨准备讨伐越南,依保甲法点集土丁。继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更为激进强硬。他断绝越南方面给宋朝的表章,同样声称有朝廷密旨,加紧训练士卒,甚至禁止了当地与越南的贸易。这些都让李朝全国上下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在此情况下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

战争经过

战争爆发

李朝将领李常杰在出征前就“蕴庙筭之图”,做好作战准备,以图“统军歼殛”宋军。1075年(越南英武昭胜元年,北宋熙宁七年)11月,越南大将李常杰和宗亶带领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悍然发动了对北宋广西大规模进攻。

为师出有名,越军四处张榜宣扬宋朝君臣的昏庸残暴。

“天生蒸民,君德则睦;君民之道,务在养民。今闻宋主昏庸,不循圣范;聼安石贪邪之计,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资其肥己之谋。盖万民资赋于天,忽落那要离之毒,在上固宜,可悯从前,切莫须言。本职奉国王命,指道北行,欲清妖孽之波涛,有分土,无分民之意。要扫腥秽之污浊,歌尧天享舜日之佳期,我今出兵,固将拯济,檄文到日,用广闻知。切自思量,莫怀震怖。”

越军连续攻破钦州、廉州。即为露布(即:《伐宋露布》),揭之衢路,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济。

邕州之战

1075年(越南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12月,八万越南军围困邕州城,邕州知州苏缄便集合并指挥州兵、下属和百姓中能战斗者昼夜战斗。钦州城和廉州城,都是在敌兵一到就被攻下了的。邕州知府苏缄率众坚守。时邕州兵力仅2800人,后经设法募兵,勉强有4000多人,邕州的守城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邕州境内的四个军寨连续被越南军攻破之后,北宋的邕州守臣苏缄把州境内的禁军和厢军二千八百人全部集合起来,分别扼守各要害。又募集敢死队数百人,在邕江上迎击越军,杀死敌兵二百余人,战象十数只,然后就据城而守。用神臂弓射杀攻城敌军的人和象,用火箭焚毁越军特制的攻城用具云梯和用牛皮做的攻濠洞子等物。前后杀伤敌军一万五千余人,战象不计其数。

邕州破城

后来,越军采用了土攻法,以囊盛土,堆积在城墙外边,待堆达数万袋时,高达数丈,越军由土囊蜂拥登上城墙,遂使邕州城在被围攻了四十二天之后,终于在1076年3月1日(宋神宗熙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被越军攻破了。城破之后,苏缄父子与家人及通判唐子正与入城越南军展开巷战,各人身负重伤,唐子正阵亡。苏缄大喊:“吾义不死贼手!”遂返回州治,纵火自焚。苏缄及其次子子明、子正,孙子广渊、直温等,其家37人于斯役殉国。越南人进入邕州城后,杀吏卒、土丁、居民五万余人,他们还把邕州城拆毁,用以填塞邕江。(《宋史》和《东都事略》的《苏缄传》等处所载也都与《长编》大致相同。越南后黎朝的史学者吴士连所编写的《大越史记全书》卷三,也有一段同样的记录。)

加上之前所杀的钦、廉二州人,越南所杀获不下十万,连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越军在杀死了这些和尚、道士之后,夺取了这些人的牒文。越南的间谍们换上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军事要冲地区去侦察情况。

宋军反击

依大臣张方平提议,1075年(越南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12月和1076年(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腊谋求合击李朝。[20]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越南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1076年(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北宋政府发《讨越南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担任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越南“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集军夫30万进入广西。越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越将李常杰俘虏的三州民众交还。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

1076年(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也开始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受惊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军,李军溃退。宋军乘胜攻破机榔县与门州(皆今同登西北)。

宋军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个渡口),遭李常杰袭击,损失千余人。但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多见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中国史籍无相关记载。

富良江之战

1076年(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12月初,进至思明(今宁明东)。为保障翼侧安全,郭逵先遣副都总管燕达攻广源州(今越南广渊),迫其观察使刘纪出降。12月21日,郭逵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越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不能渡,郭逵和赵卨便分遣兵将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又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越南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越南君主李乾德便奉表求和。宋军由于冒着炎热进入瘴疠之地,伤亡逾半数,军粮也尽,虽一水之隔不能再进。宋李两朝讲和。郭逵先将伤病之士撤回,才移师回朝。

战争结果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21]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就李朝而言,战事结束使其得以“保宁宗祏”。

历史争议

战争起因

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他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载王安石是得到越南被占城大败的情报(事实上并不存在)后派沈起和刘彝去担任知桂州的。宋神宗还曾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在战争期间,王安石向宋神宗陈述越军正留在中国,“其国乃空无人也,失此机会,诚可惜”,宋可乘虚而入,并曾建议可以凭借“一举灭越南”的声威,来“以其气临夏国”。这些都表明宋朝对越南确实存有野心。

对此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及《大越史记全书》也予以承认,但现今越南的很多历史书都以“先发制人”作为开战的正当理由并颂扬李常杰。——“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他对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并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战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结合的杰出的军事家。”

但沈起和刘彝均是“妄言谋讨越南”,并无资料表明他们曾获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权。他们作为地方官员的言行并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进攻初,宋朝明显战备不足,连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当时并未付诸什么行动,由此李朝“先发制人”的理论也靠不大住。

邕州屠杀

邕州城在1076年3月1日(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被越军攻破之后。越军杀宋朝吏卒、土丁、居民五万余人,他们还把邕州城拆毁,用以填塞邕江。《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从未提到李军在邕州制造的屠杀。但越南各种古籍和陈仲金均承认屠杀。

富良江战斗

《越史略》对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写李军最后取胜,与其他越南和中国古籍亦不同。至于如月江则从未出现于中国史籍。

越南后黎朝名臣阮荐的《平吴大诰》也提到李军的胜利,但只提到赵禼一人。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常乏 。故刘䶮贪功以取败,而赵禼好大以促亡 。唆都既擒于咸子关 ,乌马又殪于白藤海 。

战争影响

1078年(越南英武昭胜三年,北宋元丰元年)正月,李朝皇帝李乾德上表呈贡:“奉昭遣人送方物,乞赐还广源、机榔等州县。”1079年(越南英武昭胜四年,北宋元丰二年),越南归还掠夺的士民,宋朝才将顺州(前广源州)赐予越南。1081年(越南英武昭胜六年,北宋元丰四年)宋朝放弃顺州,内迁者有20000户。至此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战争评价

法国学者马司培罗认为:“是役也,胜负谁属,实难明矣。

蔡东藩:交趾屡行篡逆,宋廷未闻加讨,至李公蕴篡国后,已历三传,乾德修贡,未尝失职,乃独欲出兵南征,开边启衅,创议者为萧注,为沈起,为刘彝,实则皆误于王安石,而成于神宗。邕州之陷,苏缄阖门殉难,兵民被屠,至五万八千余口,谁为为之,一至于此?

后世纪念

中国

小人书《血战邕州》。描写了越南军队进攻邕州时苏缄率全城激烈抵抗的过程。书中还创造了黄飞琼、慧明等英雄人物形像(可能是虚构人物)

越南

李常杰为鼓舞士气,做诗一首:南国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 汝等行看取败虚。

上一章 熙河开边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元祐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