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北宋风雅之子瞻小心思
本书标签: 古代  苏轼  苏轼趣闻 

第十二章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北宋风雅之子瞻小心思

接上章。

正在苏轼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时。他又被卷入一场政治漩涡之中。

王安石的变法在朝廷之上闹得沸沸扬扬。后来逐渐演变成党羽之争。

在这里就简称变法派和反对派吧。可笑是这两支党派的阵营。甚至可以用悬殊来形容。

变法派:王安石,宋神宗,曾布,吕惠卿,李定…

以及王安石的儿子,姻亲和女婿。

其中吕惠卿名声狼藉,后出卖王安石。而李定则是母丧不奔后弹劾苏轼。

而反对派:司马光,韩琦,张方平,范镇,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

其中还包括王安石的两个弟弟。

司马光是怎样的大史学家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而韩琦又是北宋的元老重臣,范仲淹,欧阳修都是怎样的文坛圣手也是不消说的。

如此悬殊的阵容,不禁让人感慨王安石化友为敌的勇气,以及神宗支持变法所付出的代价之大。

朝堂之上,一场辩论终于开始。

此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还都在京都当官。

宋神宗众爱卿认为朝政当务之急为何?

王安石臣以为朝堂急需变法。增加税收,以充国库。

宋神宗那卿以为应如何增加税收呢?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富人的收入转变成国家的,利息比民间富人低一些。还可解百姓之苦啊。

宋神宗众爱卿还有异议吗?

欧阳修臣以为充国库要从根本上实现富国,而不是从百姓搜刮。

韩琦臣附议。

苏辙臣附议。

苏轼臣附议。

王安石这如何是从百姓搜刮?

欧阳修王大人想法是好的,可如此激进的变法,还恐怕造成民生之多艰。

王安石这如何会造成民生多艰?不过是把富人的收入收归国有。

韩琦臣在朝为官多年,若是青苗法推行,地方定会有官员将此法变成强迫,若是强迫的后果,王大人可有想过呀。

王安石朝廷的利息自然是比民间富人要低,就算有弊端,也总要比不变好的多吧。

韩琦这……

苏轼恕在下直言,此法若是广为推行,不仅是杯水车薪,反而是雪上加霜。

宋神宗苏爱卿何以见得?

苏轼臣从小在眉州小镇长大,亲眼目睹过民生疾苦。此法的本意是好的,若是在地方能按本意施行也是好的,利国利民。但问题在于,肯定会有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使此法变成强迫。若是强迫,那不妨请大家试想一下还不上的农民们又会如何?

韩琦啊,又会向富人借贷。

苏轼正是。

苏轼此话把王安石怼得无话可说。

王安石陛下如今御临一个地大民多的国家,国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国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无贤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为善政,如受小人之阻挠,亦必弃之而罢。

此时的苏轼,有些着急,又多了些气愤,语气强硬起来。听见王安石所说的善政,嗤之以鼻。

苏轼何为善政!是明知弊端明显,还要坚持变法吗?是眼看天下百姓疾苦,反而实行雪上加霜的政策吗?

看着苏轼的情绪明显变激动,神宗也只好想办法结束这场讨论。

宋神宗今天就到这里吧,改日朕约你们单独聊。都退下吧。

王安石是。

苏轼是。

其余人也随声附和。

从朝堂出来,王安石主动找到苏轼。

王安石苏大人何必呢?大家在朝堂为官不都是为了前程似锦,一生无忧?苏大人要仔细想想陛下到底站在哪一边。

苏轼反正在下是做不到眼看百姓疾苦,君民隔着迷雾而袖手旁观,违心地附和新法。若大人想找同僚帮衬,怕是找错人了。

苏轼随后鄙夷不屑的看了一眼王安石。快步走开了。

而王安石则感到惋惜,他认可苏轼的才华。认为如果苏轼支持新法会顺利许多。不过现在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他是一定要把新法坚持到底的。

期待下一章吧!

上一章 第十一章 闰之酒后吐真意 北宋风雅之子瞻小心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 杭州上任与子由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