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本书标签: 古代 

无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钱氏(1426年-1468年),南直隶淮安府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中府都督同知钱贵之女。正统七年(1442年),得到张太后青睐,册立为皇后,没有生下子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兵败被俘。钱皇后耗尽资财,日夜哭泣,导致腿部和眼睛受损。明代宗即位后,尊为太上皇后。英宗回归北京后,一起幽禁于南宫,彼此相依为命。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策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重新册封钱皇后。明宪宗即位后,作为嫡母,尊号为慈懿皇太后。成化四年(1468年)六且病逝谥 号“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陪葬于裕陵。

姓名:钱氏

出生日期:1426年

去世日期:1468年

享年:42岁

籍贯:南直隶淮安府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

家世:明英宗朱祁镇皇后

丈夫:朱祁镇

谥号: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人物生平

结发情深

钱氏出身明朝的靖难功臣世家正统七年(1442年)春,钱氏被张太皇太后选中,成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准皇后。钱氏这年十六岁,比英宗略大一岁。

钱氏的册后仪式,也是明王朝有史以来皇帝的第一次初婚仪式。而在此之前的皇帝们,早在即帝位之前,已经完成了终身大事,册后只不过是登基以后过过场面而已。因此,在张太皇太后的操持下,钱氏立后的过程极为隆重。这也是张氏此生为明皇室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因为大婚典礼五个月后,她就去世了。

十六岁的钱氏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着真红大袖衣红罗长裙红背子红霞帔,在一片渲天鼓乐中被迎入紫禁城,成为少年皇帝的皇后。对于丈夫的良苦用心,钱皇后深为感激,然而她并不愿意家族因为自己而无功受禄,损害丈夫的“明君”声誉,因此英宗的打算刚一提出,她就谢绝了。英宗原以为钱皇后的谦逊只是一种姿态,所以他也就再三地提出晋升丈人建议,出乎他意料的是,她钱皇后态度完全不是客套,无论自己怎样提议,她都是推辞。明白妻子的心意后,英宗对钱皇后更为敬重。唯有六宫之主的钱皇后,在生育方面却一直不如人意。立后六七年间她虽然得宠,却一直未能为丈夫孕育儿女。不过英宗和自己的父亲宣宗不同,他对皇后终能生育嫡子一事抱着极大的希望,因为他害怕如果传位给庶子,会导致钱皇后最终走向胡废后的结局。英宗本人虽是个出生不满百日就得封太子的庶长子,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英宗的儿子身上。庶长子朱见深已经两岁,英宗仍然没有将他册封为太子,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钱皇后怀胎的消息。然而中宫怀妊的喜讯还未等到,意外就发生了。

患难夫妻

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刺被俘虏,当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京城,朝臣决定先尝试以财帛赎回皇帝。得知这个决定,钱皇后立即将自己的所有私财都献了出来,只希望也先能看在财宝的份上放回丈夫。然而大批的珠宝撑大了也先的胃口,他越发觉得手里的英宗是“奇货”可居,原本就满腹雄心壮志要统一蒙古诸部的也先认为,可以借英宗逼迫明王朝做出更多更大的退让,甚至可以借此要胁进一步攻取明王朝的疆土乃至政权。

为了断绝也先的企图,摆脱“国无长君”的窘迫局面,在于谦等大臣的一力支持下,九月六日,英宗异母弟、监国的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从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冷清的宫宇中总会隐约响起一个女人哀泣求告磕头求天的声音。那是二十三岁的钱皇后,绝望中的她采用了民间女子最无助的办法,祈望上天能够垂怜自己的诚意,放丈夫一条生路。钱皇后就这样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只是就地稍卧,不肯上床休息。过度的劳累、粗陋的饮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严寒长期侵袭她的身体,她的一条腿受了重伤,再也无法治好,损坏了。而昼夜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了她的一只眼睛。对于自己的残疾,钱皇后毫不介意,也拒绝治疗,她心甘情愿地认为这是接回丈夫,上天要她付出的代价。

终于,在明代宗的支持以及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的得当指挥下,明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的国祚,迫使瓦剌归还了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二十二岁的明英宗由漠北返回了北京城。迎接他的是一个“太上皇”的虚名。明代宗权位已固,将哥哥看成是自己的重大隐患,虽然在于谦的强烈主张下接回了英宗,却坚决拒绝了礼部建议所有人(包括代宗本人)在返京典礼上向英宗行君臣之礼的要求,并且在第一时间就把英宗幽禁进了冷清的南宫。

好不容易才摆脱敌手的英宗没料到,自己的王朝自己的兄弟竟以这样的方式迎接自己,他更没有料到在南宫中等待自己的,也不再是思念中那个风姿绰约明眸善睐的妻子,而是一个病体支离的残疾女人。在最初的惊愕过去之后,朱祁镇很快就知道了妻子致残的原因。虽然史书从没有提到过那一刻朱祁镇都有些怎么样的反应,但我们仍然能够猜想得到。英宗刚刚在事业和亲情两方面都备受打击,却猛然间感受到了妻子将自己视若性命般的情意,两相对照下,实在是百感交集,不但不嫌弃妻子的残疾,反而真正明白何所谓结发情深,将妻子视若珍宝

从这天起,英宗和钱皇后以及一群妃嫔在南宫中相体为全过起胆比的“大上皇生涯

公正地说,明代宗在做监国时并没有取代哥哥的想法,在被推举为帝后他无论才干还是勤政纳谏,也都比英宗要强得多,在他的手上,明王朝保持了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代宗的心思迅速发生根本变化。为了巩固权位,也为了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他对哥哥再没有骨肉之情,虽然不至于暗下杀手,提防忌惮之心却是越来越重了。他不但想方设法要把侄儿从太子位上赶下去,而且不允许英宗走出南宫一步。

代宗如此态度,势利眼儿的太监宫人就更变本加厉了。被幽禁的英宗不但没有得到与“太上皇”头衔相符的生活待遇政治地位,到后来就连日常衣食都变得难以维持了。英宗困在南宫中愁闷焦躁,度日如年。

丈夫的处境都看在钱皇后眼里。她一面百般宽慰迁就丈夫,一面支撑着病体带领南宫中的嫔\n妃宫娥赶制绣品,以此换些食用。

同甘共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患病并迅速加重。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使英宗的人生再一次发生根本大逆转。三十岁的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月十七日凌晨时分,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都督张、太监曹吉祥等人冲入南宫,拥英宗复辟。

英宗既已重登大宝,当然也就要再次册立皇后。钱氏作为英宗的结发妻子,理当成为皇后。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忽然发生。

由于钱皇后不但已是严重的残疾,而且病损也完全摧毁了她的生育能力,庶长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在儿子复立为太子,自己也进位皇贵妃之后,想到婆婆孙太后母凭子贵正位中宫的往事,不禁心驰神往,希望借此机会自己也能更进一步,尝尝当皇后娘娘的尊贵滋味。

英宗听说此讯,顿时大怒,将蒋冕贬斥,后妃之位仍如原样。周皇贵妃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英宗实在无法抛弃对他情深意重为他致残的发妻。决定权不在自己手里,无可奈何的周皇贵妃只能强忍下满腹怨气。

在丈夫的庇护下,钱氏重新开始了她与世无争的皇后生涯。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十二月,明英宗患了病,病情很快加重,到正月初六的时候已经无法上朝理政,只能让皇太子朱见深于文华殿代理国事。十六日,英宗明白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他召来了内阁重臣和近侍太监,当众口授了遗诏。这时的英宗虽然已是油尽灯枯,心里却很明白。他对于自己的王朝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皇太子已经成人,自己也给他选定了足以承担母仪之责的皇后,还留下了得力忠诚的辅臣班子。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妻子钱皇后的处境。

英宗对于当年太监建议废后之事记忆犹新,他也非常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只是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永远将妻子保护在自己的身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死会在了前头。他非常担心周皇贵妃将要报当年之仇,借儿子的势欺凌钱皇后,甚至于废除她的皇后名位。

于是,在口授遗诏叮咛之后,英宗还特别面嘱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这样说了之后,英宗仍然觉得不放心,怕儿子终会屈服于生母的意志。于是他又紧拉着大学士、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反复叮咛:“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李贤流着眼泪退出英宗的寝宫,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

晚景凄凉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即英宗去世两个月后,钱皇后被尊为“慈懿太后”,周皇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周皇贵妃对此也只能干生闷气。

经此一役,辅臣们都知道周太后不是个好相与的,预料到她终有一日会与英宗“与钱皇后合葬”的遗诏重起事端。于是,在为英宗兴建陵墓的时候,李贤和彭时就预先提出,要在地宫中同时营建三间墓室。

对于这个建议的内中玄机,宪宗和朝臣们都非常清楚。周太后也非常清楚。她绝不甘心死了还要在老公面前当钱太后的陪衬,哭哭啼啼地坚决反对。宪宗和朝臣们也不敢逼急了她,这事终于不了了之。

周太后虽然在太后尊号及待遇的事情上吃了个瘪,却并不肯就此收手。尽管钱太后从不与她争夺主宰后宫的权力,周太后也并不买帐。

成化元年(1465年)七月二十一日,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与吴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这位少年皇帝并不爱自己年轻漂亮的皇后,偏偏爱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十九岁的宫女万氏。万氏诡计多端又泼悍无比,吴皇后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在万氏的谗毁下,宪宗对吴氏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好感更是荡然无存,成婚仅仅一个月就决定废后。

对于儿子废后的要求,钱太后觉得毫无道理,表示反对。这时候周太后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周氏在此时的表现也很值得回味据野史记载,周太后本来也觉得吴氏没有过错,是个合格的皇后。然而由于钱太后表态支持吴氏,周太后便立即改变主意,坚决要和钱太后唱对台戏。

由于在废吴后一事上,钱太后没有支持宪宗,宪宗对嫡母也遂渐心生芥蒂。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晋封生母周太后的哥哥周寿为“庆云伯”,追赠周太后的父亲周能为“庆云侯”。对于嫡母家族的晋封,他却连提都没有提起(直到宪宗之子孝宗即位后,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才被封为“安昌伯”钱太后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了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思夫成疾又抑郁寡欢的钱太后离开了人世。

未得合葬

都是为钱太后请命,要求让英宗夫妇合葬的。在这样的刺激下,周太后更是勃然大怒。不管廷臣们说什么,宫中发出来的仍然是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次日,面对周太后的一意孤行,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刚下早朝就集体跪于文华门外放声大哭,直哭得响震云霄,整个后宫都被笼罩在嚎啕声中。

心烦意乱的周太后要儿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拒不从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群臣自当天已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开始,一直跪到下午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纵使哭昏晒晕也不肯罢休。看见群臣如此一致的誓死决心,周太后也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乱子,终于答应了朝臣们的要求。

七月,宪宗位嫡母钱太后正式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并将神位衬入太庙,与英宗并列在一起。同时宣布钱太后将于九月与英宗合葬裕陵。

然而不甘心的周太后终于还是捣成了鬼。由于当初为英宗建陵时没有预留皇后合葬的位置,因此必须为合葬的钱太后以及未来合葬的周太后重新营建下葬墓穴,再从地下打通通向英宗墓室的隧道。在建墓穴的时候,周太后暗中授意经办此事的太监,将钱太后墓穴的那条隧道故意挖错,不但与英宗墓室方向错开足足数丈之远,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而留给周太后的石穴则刚好相反,有一道宽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除此之外,在皇宫内供奉历代帝后神位的奉先殿内,周太后也不允许在英宗身边摆放钱太后的牌位画像。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周太后病死,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她的孙子孝宗朱佑,但后因周太后生前只是贵妃,故去掉帝谥,仍称太皇太后。

周太后虽然为了取代钱太后在英宗身边的地位而出尽损招,但在照料孙子方面她还是非常尽心的。孝宗感激祖母的呵护,为周太皇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合葬英宗裕陵。

在检阅裕陵地图时,孝宗惊讶地发现了裕陵地下的隧道隐情。他将此事告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打算为钱太后打通隧道。并决定将周太后的牌位画像和自己母亲纪太后的牌位画像一起别祀于奉慈殿,而不是与英宗共衬太庙。然而孝宗打通钱太后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终也因钦天监和阴阳师都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不得不作罢。

上一章 无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