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腹有詩書气自華
本书标签: 现代  精选好书 

《悲惨世界》上

腹有詩書气自華

维克多·雨果◎作者

《悲惨世界》上——先看第一部

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

教会我们如何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选自自购书籍‖《悲惨世界》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创作了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注:正版的书都有防伪页,注意识别后再购买

第一部很厚,724页

————导读————

维克多·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的一名将军。幼年时的雨果随从父亲行军,曾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11岁时,他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居住在一所古老的修道院里。他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政治立场和丈夫是对立的。青年时代的雨果更多地接受母亲的影响,保守立场鲜明。

1822年,雨果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颂诗集》,歌颂王朝和天主教。

1823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冰岛魔王》,其政治立场同样是守旧的。

19世纪20年代开始,法国社会正在酝酿着重大变化:极端保守派渐渐窃取国家政权,大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侵吞,下层人民饥寒交迫。这期间,雨果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进步。1830年,巴黎各阶层人民拿起武器向复辟王朝发起进攻,爆发了著名的“七月革命”。这时,雨果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热情地迎接并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斗争。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848年之前的10年,雨果搁笔从事政治活动,思想上越来越倾向于共和主义。这时,复辟势力与革命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角逐。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这是复辟势力疯狂的一跳。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反对政变的起义。起义失败,雨果受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从此开始了19年的侨居生活。侨居国外期间,他于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写作,1866年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海上劳工》。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返回巴黎,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1871年暴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对于这次起义,开始雨果并不同情。公社起义失败,公社社员遭到残酷镇压,雨果的立场开始转变。他为公社辩护,呼吁赦免公社战士,并援救流亡的公社战士,允许他们到自己的住宅中避难。1874年他的长篇小说《九三年》问世。

雨果于1885年去世。

他的人品,他的作品,赢得了人心。他逝世后,法兰西举国为这朽战士、伟大作家志哀,100万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

雨果的作品中,以《悲惨世界》最为著名。作者在《悲惨世界》自序中说:

世上,只要存在着体现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人为造成的、充斥我们社会文明的罪恶,存在着反映人类命运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性质的人间地狱;只要本世纪三个社会问题——无产使男子堕落,饥饿使妇女失节,黑暗使儿童衰萎—一不能解决;只要某些地区尚有社会窒息的可能性,或推而广之,只要世间尚有愚昧和苦难,那么,那些与本书同属一个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这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悲惨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进入一座浩宝库,看清楚了其中的奥秘。

短序告诉我们:第一,两个“存在”加上“本世纪三个社会问题”,再加上一个“尚有”,这六个方面的现实,是作者所关注的。第二,书中详细描述的,正是这六个方面。因此,在读这部书时,对这些内容要格外加以注意。第三,作者描述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希望铲除它们,让世界不再悲惨。

自然,作者铲除这些严重弊端的努力,并不是一种直接的革命行动。《悲惨世界》不是一部政治宣言书,也不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它是一部文艺作品,任务是塑造形象,让形象告诉人们,哪些是应该赞扬的,是应该效法的,哪些是应该贬斥的,应该剔除的。一句话,他在热情颂扬真善美,无情鞭笞假恶丑。作者紧扣现实:他说的两个“存在”是他那个时代的“存在”,他说的三个“社会问题”,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他说的“尚有”,是他那个时代“尚有”的现实。

作者所讲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前半叶的法国——法国社会此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王朝复辟势力与革命势力进行了反复、激烈的较量。社会动荡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事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冉阿让为

中心展开:大革命时的一个严冬,靠打短工度日的青年冉阿让,为给饥肠辘辘的姐姐和她的七个孩子充饥,在一家面包铺里偷了一片面包。他被当场抓住,判处5年苦役。他不服,入狱后屡次越狱。当局因他的越狱行动加重了对他的惩罚。这样他在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出狱后,他对整个社会怀着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社会也由于他曾是一个苦役犯而不接受他。在赶路中途经迪涅小镇,他无处投宿。走投无路之际,他到了主教米里哀的家中,受到了诚恳的接待。而他恩将仇报,偷了主教家的银烛台,连夜逃走。他被抓获,而主教掩护、解救了他。获救后,他在大道上又从一个捅烟囱的小孩子那里抢了一枚硬币。

冉阿让又做了错事。但是,米里哀主教在他心中点燃了一盏灯。那盏心灯开始发光。冉阿让对自己的新的偷盗和抢劫行为极其后悔,曾急切希望补偿。到达滨海蒙特勒伊时,赶上一场火灾,他挺身而出,舍身救火。这同样是被点燃的那盏心灯在发光。他的行动得到当地人的称赞,并被接纳为该城公民。此后,他改名为马德兰。他在狱中曾学得一种做器料的手艺,靠了这种手艺,他开办了器料厂,让当地百姓进厂做工,给该城百姓特别是穷苦的百姓带来了福祉。他赢得了人们的拥戴,当上了该市市长。

一天,该城一名叫芳汀的妓女,与一位侮辱她的贵族青年抗争,被警察沙威说成是“一个娼妓冒犯一位绅士”而遭羁押。

芳汀原是当地一个天真、纯洁、善良而美丽的穷苦孩子。15岁时她到巴黎打工,把自己纯真的爱给了一个男青年。谁知这青年是一名“浪荡哥儿”,他骗取了芳汀的爱,尔后扬长而去。可怜的芳汀被甩了,而且还有了一个孩子。在巴黎待不住,她听说家乡有人开了器料厂,便带着女儿珂赛特返回故乡,要进那家工厂谋生。进工厂做工,孩子是无法自己抚养的。这样,回途中,她把孩子“寄托”在一个不相识的人家。这家男主人叫德纳第。他和他的老婆借机向这个可怜的年轻女人进行勒索,让她每月寄给他们数量可观的抚养费。芳汀只有答应。她回到滨海蒙特勒伊,进了马德兰的器料厂。她拼命地干活,不但要挣回自己的生活费,还要寄大量的钱给收养孩子的人家,其苦难可想而知。而社会并没有就此饶恕这个可怜的女性。有一个专门打听别人隐私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女人,打听到了芳汀的“底细”,特别是芳汀“有一个私生子”的实情。这让这个无聊的女人感到十分开心。芳汀的“底细”很快传开。厂里不允许这样一个“不正经”的女人待下去——芳汀被开除了。她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按月寄出的高额抚养费更是无法筹集。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拼命地做针线赚几个钱,随后又卖掉了自己的头发,接着卖掉了自己的牙。这一切努力都无法支撑生计,最后,她不得不绝望地大喊:“统统都卖了吧!”她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当了妓女。

沙威要判处芳汀6个月的监禁。

进监狱不怕,可孩子的抚养费如何筹集?所以,对芳汀来说,就等于判处了她和孩子的死刑。芳汀向沙威诉说了自己的无辜,说那名老爷侮辱了她;不是她有意触犯那位老爷;她也绝对不能进监狱,她的孩子需要她;她请求宽恕。

马德兰当初不在现场,没有看到那名“绅士”侮辱芳汀的场景。他不了解芳汀的身世,也不知道他的工厂开除芳汀的事。他到场后,芳汀的申述和恳求他听到了。于是,他以市长的名义,命令沙威释放芳汀。沙威服从了。

实际上,这时的沙威正在盯着马德兰。

原来,冉阿让当初在土伦监狱服刑时,沙威是狱中一名警察。后来主教丢烛台的事,小瑞尔威被抢的事,很快传到警署。警署认定,冉阿让是重要嫌疑人。警署怀疑,滨海蒙特勒伊市市长马德兰,就是冉阿让。这样,沙威被派到滨海蒙特勒伊就职,任务是查清楚这个叫马德兰的人,究竟是不是冉阿让。沙威经过长期的观察认定,警署关于“马德兰是冉阿让”的判断,有80%的准确性。直到芳汀事件发生,他一直坚持这一判断。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意外的事改变了沙威的想法。一个长相酷似冉阿让名叫商马第的人,被指控为偷窃米里哀主教烛台和劫持小瑞尔威嫌犯而在阿拉斯受审。土伦监狱中的几名在押犯出庭做证,都认定那商马第就是冉阿让。而商马第给自己的辩解混乱而无力,说明他心中有鬼。阿拉斯警方一口咬定商马第就是偷窃米里哀主教烛台和劫持小瑞尔威的作案人,而他自称“商马第”,实际是曾在土伦服刑的冉阿让。案件的进展使沙威认定,阿拉斯警方的判断是对的。而警署和他自己怀疑马德兰是冉阿让,是怀疑错了。沙威内心不安,既然对马德兰怀疑错了,他就应该向马德兰说明一切,老老实实地向马德兰市长承认错误,并表示歉意,请求原谅。沙威这样做了。

冉阿让心中开了锅,多好的机会。这个商马第,第一没有任何背景,第二没有自辩能力。特别是,阿拉斯警方已经一口认定,这商马第就是冉阿让,而这边的沙威也不再怀疑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自己默不作声,案子就结了。而那样,他自己从今而后再也用不着提心吊胆过日子,而是既保住市长的荣耀,又享受着器料厂巨额收入给他带来的幸福。但是,经过反复的内心交锋,冉阿让最终没有沉默。在法庭上,他挺身而出,招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报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商马第被释放了。

在这之前,马德兰可怜芳汀,把她送入厂里的医院疗养。在他们的交谈中,马德兰了解了芳汀的悲惨身世,特别是了解了芳汀的不幸,与他的工厂将她开除有关。马德兰认定自己有责任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他答应把她的女儿赎出来。

随后发生了商马第案件。马德兰从阿拉斯返回后匆匆赶到芳汀身边。芳汀以为马德兰把珂赛特接回来了,兴奋异常——她很快死去。沙威赶到了,接着,马德兰入狱。

为了履行对死者的承诺,找到珂赛特,冉阿让入狱后很快越狱。

他先是取出靠器料厂收入挣得的60万法郎银行存款,把它藏好,随后去找珂赛特。他从德纳第(这是冉阿让第一次与德纳第打交道。此后,这个恶棍像影子一样,几乎跟了冉阿让一生)赎出珂赛特,带她潜入巴黎。他们经历了数次惊险,靠了冉阿让的机智,多次摆脱沙威的追捕,始终“逍遥法外”。珂赛特渐渐长大了,并与一位穷青年马吕斯相爱了。

马吕斯原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吉诺曼是一位贵族,一个坚定的保皇派。马吕斯的父亲彭眉胥原是拿破仑的一名高级军官。在滑铁卢战役中,他作战英勇,拿破仑在战场上赐给他男爵封号。他负伤昏迷。恶棍德纳第(就是收养珂赛特的那个人)在战场上搜罗“战利品”。当他将彭眉胥身子翻转搜寻东西时,彭眉胥醒来了。彭眉胥以为德纳第是在救他,讲了自己名字,并问了德纳第的名字,表示日后一定报答救命之恩。滑铁卢之后,彭眉胥遭到迫害。他的妻子也去世了。他独自一个人在一个偏僻地方生活着。吉诺曼一直咒骂这个女婿是“红色匪徒”,不与他来往。马吕斯受外祖父的影响,也一直痛恨自己的父亲。彭眉胥得了重病,去世前,要求与儿子见一面。马吕斯不情愿地去见父亲。而当他到达父亲那里时,父亲已经去世。马吕斯看到了父亲留下的遗嘱。遗嘱说,皇上在滑铁卢战场上曾封他为男爵。复辟王朝否认他用鲜血赢得的勋位,他要马吕斯承袭、享受它。他说“这是当之无愧的”。他又说,在那次战役中,有个叫德纳第的救了他的命,他要儿子找到德纳第,报答他。这给了马吕斯极大的震动。他用心打听父亲的生平事迹,渐渐了解到,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自豪。他的思想在变化。他与外祖父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最后,他们决裂,马吕斯离开外祖父,独自一个人过上了饥寒交迫的生活。就在这时,他与珂赛特建立了爱情。

也是在这时,马吕斯接近了追求进步的青年,共和意识渐渐浓烈。最后,他走上了反对复辟王朝的道路。

冉阿让发现珂赛特与人相爱,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世上,珂赛特是他唯一的亲人,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怕失去她。马吕斯参加了起义的巷战。那是1831年6月5日。马吕斯托人给珂赛特送来一封“绝命信”,说自己决心为国家献出生命,特向珂赛特诀别。信落在了冉阿让手里。他曾为马吕斯的结局感到高兴——他的珂赛特保住了,可以永远待在他的身边了。

但是,他的善良本性不允许他如此坦然对待。他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珂赛特的爱情。他有了一个决定:去街垒,奔赴即将开始的巷战。他到了街垒,加入了起义者的战斗行列,并且表现出色。

沙威作为官方的密探也在那里,并被起义者认出。起义者准备处死沙威。冉阿让已经赢得了起义者的信任,他寻找机会放了沙威。

后来,马吕斯负伤,昏迷不醒。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背着马吕斯离开险境。他背着昏迷不醒的马吕斯进入下水道。但出下水道的时候,沙威等在那里。只是,眼下沙威不忍心逮捕冉阿让了。但他不能理解冉阿让的善行。他精神迷茫,不得解脱,最后自杀。

马吕斯是下了必死决心的,因此,他的身上有一个条子,上面写着外祖父家的地址,他请发现的人把他的尸体送到那里去。冉阿让便依照那个条子,把马吕斯送到了吉诺曼家。

送到后,马吕斯依然昏迷不醒。冉阿让趁大家忙乱之时,悄悄离开。马吕斯醒来了。冉阿让已经走了。家人没能问明那个陌生人的名字,马吕斯不晓得是谁救了他。后来,冉阿让把珂赛特送到了马吕斯身边。马吕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救了他的就是冉阿让。冉阿让还留下必要的生活费,把近60万法郎的存款给了珂赛特。

冉阿让曾是一个“苦役犯”,他自知讲明真实身份后,不会为身居上流社会的马吕斯所容,珂赛特也将为有这样一个“苦役犯”的爸爸而感到痛苦。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他不得不隐瞒自己的“前科”。

冉阿让离开女儿独居。他痛心伤怀,孑然一身。为能够看一眼珂赛特,他每天都躲在一个角落里,向珂赛特的住处远远张望。

他的身体渐渐不支了。他了解到,他送给珂赛特的那近60万法郎,马吕斯和珂赛特没有动用。他明白这是他们认定这笔钱来路不明。这个扣解不开,对珂赛特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冉阿让决定解开这个扣。临终前,他写了一封信给珂赛特,告诉她,给她的钱,是他的正当收入。讲这些,就不得不涉及某些真相。

这时的马吕斯在寻找两个人:一个是救他父亲的恩人德纳第,一个是救他自己的恩人某某某——他不知道名字。

其实,近年来德纳第一直在马吕斯的身边。他改名换姓,为非作歹,马吕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这个无赖与救父亲一命的恩人联系起来。最后,恶人德纳第又出现在马吕斯面前:他借了解马吕斯妻子珂赛特的父亲的“底细”——一个“苦役犯”,向马昌斯进行敲诈。在谈话的过程中,马吕斯既知道了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他一直找的、搭救父亲的“恩人”,又知道了,搭救他自己的恩人,原来就是冉阿让。

马吕斯知道自己错怪了一个如此好的老人,愧疚万分,于是立即和珂赛特一同赶到冉阿让的住处。冉阿让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孩子们的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就这样,在广阔的历史画面上,作者着力描写了冉阿让这一形象。他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他处于社会最底层。他是悲惨人群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但他的本性是善的。他遇到米里哀主教后,善的心灯被点燃。自那以后,他尽管历尽苦难、惨遭迫害,但始终不渝,坚持斥恶扬善,最终获得了人性的完美。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阶层的悲惨遭遇,同时表达了仁慈博爱是改造社会、拯救人类的巨大力量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的人格是美的,他的行为代表着人类追求善良正义的意愿和努力。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内在动力。正因为这样,这部小说虽然篇幅很长,但读者拿起来阅读时,都因关注人物的命运而难以释手。它打动了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

———作者序———

世上,只要存在着体现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人为造成的,充斥我们社会文明的罪恶,存在着反映人类命运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性质的人间地欲;只要本世纪三个社会问题——无产使男子堕落,饥饿使妇女失节,黑暗使儿童衰萎——不能解决;只要某些地区尚有社会窒息的可能性,或推而广之,只要世间尚有愚昧和苦难,那么,那些与本书同属一个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维·雨果

1862年1月1日

于奥特维尔别馆

上一章 《三体》地球往事 腹有詩書气自華最新章节 下一章 《悲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