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父子的皇位游戏

唐玄宗与杨贵妃

上一篇我们讲到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就逃亡四川了,就在逃亡的路上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之变。马嵬之变有很多影响,但是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唐玄宗一行马上失去前进的方向。接着往哪走啊?本来原定计划是往四川走的,可是那是杨国忠确定的方案,现在杨国忠都死了,是不是还要往四川走啊?那不同意见就立刻出来了,有人就讲:“杨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资治通鉴》)”杨国忠是谋反之人,他的部下都在四川,去那儿不安全,不能去那,不能去四川。去哪儿呢?那时候意见可就多了,有人说去河西,有人说去陇右,有人说去朔方,有人说去太原,还有人说咱们干脆哪也别去,咱们回长安算了。那唐玄宗到底想到哪去?他其实唐玄宗本心还是想到四川去,为什么呢?因为尽管杨国忠死了,但是四川比较安全可靠,比较物产丰饶,这些优点不会改变,他想到那去,可是当时不是刚刚发生过政变,唐玄宗比较害怕那些禁军,虽然想去,但是他不敢明说,他不敢明说别人又在那儿瞎说,那就不好办了,他就在那犹豫着不走。可是追兵就在后头,不能老犹豫下去,怎么办?你那个叫韦谔的小伙子就出来打圆场来了,他说:“如果现在我们还京的话,应该有御敌的准备,可是现在我们手头就这点兵,回去恐怕是不行的。那既然决定不了往哪走,我建议我们先到扶风(今陕西凤翔),去到扶风,我们再慢慢地考虑。这儿既可以北上,也可以南下,南下的话,扶风就在入口的必经之道上。”唐玄宗当然对这个方案比较满意,其他人也说不出来什么,因为扶风是四通八达之地,接着就准备往扶风走。其实我们讲韦谔当时提出扶风这个方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其实还是想要去四川的,这是一个缓兵之计。那我们想去扶风,接着入蜀,这个想法对不对呢?从躲避敌人这个角度来讲,那是一定正确的,因为四川确实安全可靠,但是如果从打击敌人还都这个角度来讲,那恐怕就是大错特错。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敌人固然是不容易打进去,可是如果你去到那里面也不容易打出来啊!那如果这样的话,就等于说把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人了。这对于唐朝来讲,可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事情会不会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呢?会不会有任何转机出现呢?还真的出现转机了,什么转机呢?就在唐玄宗一行准备打马向西的时候,一群父老乡亲挡在了路上,不让他们走了,他们就拦住玄宗讲:“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资治通鉴》)”长安城里的宫殿,那是陛下的家。长安城周边的寝陵,那是陛下的祖坟,陛下不要家,也不要祖坟,你要往哪儿去啊?希望皇帝不要走。那么,玄宗会不会听呢?我们知道他既然从长安逃出来,就说明他是没有抵抗的信心的,何况当时刚刚爆发过马嵬之变,杨贵妃死了,他正是心灰意懒之中,所以听到父老乡亲这句话,虽然很感动,他也按着辔头待了好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调转马头,往西走。皇帝留不住了,这些父老乡亲怎么办呢?这些父老乡亲又把太子李亨给留住了,他们讲:“至尊既然不肯留下,那么我们愿意率领着自己的子弟跟殿下作战,我们愿意跟您一起向东的,然后收复长安,那如果说殿下您也和至尊一起入蜀的话,我们这些中原老百姓谁来做主啊?殿下,您留下吧!”说这话的时候,老百姓还越聚越多了,最后聚集了几千个人,就把太子李亨给围住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李亨他是要走呢,还是要留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讲孝道的,父亲要走,儿子就得跟着。所以这个时候李亨就讲:“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资治通鉴》)”我舍不得他,再说了,就算是我要留下来,总得跟他知会一声吧,总得请示一下父皇吧!说完也拉起马来,就做出一副要追赶唐玄宗的样子。那么,这些父老和他身边的那些人,会不会让他走啊?不会。还没等李亨的马迈开脚步呢,李亨的两个儿子还有他的心腹宦官李辅国就一把把那个马笼头给抓住了,他们就动员李亨,说:“逆胡犯阙,四海分割,如果这个时候不顺着人情的话,还谈什么兴复帝业呢?如今,殿下您如果跟着至尊一块入蜀,万一敌人烧决战道的话,可就再也出不来了,那时候中原的大好河山就等于完全拱手让人了,到那个时候人情也就离散了。想要聚拢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等到那一天,您再回想起今天,再想时光倒流的话,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建议殿下干脆您别走了,留下来,然后把郭子仪,李光弼他们的兵也招回来,把河西的兵也聚拢起来,然后一块儿跟别人拼命。那么拼过他了,到那时候再扫清宫禁,把至尊迎回来,让他来享受这种幸福的生活,那不是最大的孝顺吗?你何必一定要跟老百姓那些小儿女学习,整天偎依在父母的脚边呢?”说了这么一番话。那一看太子的两个儿子这样说,这些老百姓也都在旁边随声附和:“是啊!是啊!太子殿下,请您留下来吧!”那听大伙儿都这么劝说了,李亨长叹一声说:“既然大家都一定不要我走,那我也就顺应天意民心,不走了。”唐玄宗可还在不远的前方等着太子呢。他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着急就派一个使者去看看吧,太子怎么还不过来啊?结果派出去的使者回来告诉唐玄宗了,说:“太子他被父老留下,他不准备跟您走了。”唐玄宗这时候一听,真是仰天长叹:“天意!”离开长安城才三天,发生了多少事,宰相被杀了,爱妃死了,现在太子也要单飞了,真是众叛亲离。

我觉得这件事没有史书告诉我们的那么简单,这么温情脉脉,事实上我认为对于这件事太子李亨是有准备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策划的。为什么这样讲?

第一点,太子李享有和唐玄宗分道扬镳的主观愿望。大家可以想,李亨他是愿意跟着唐玄宗到四川去,还是愿意自己走啊?他当然是愿意自己走,和唐玄宗分开的,为什么呢?李亨当时已经四十五岁了,当太子也当过了快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是没少受唐玄宗的猜忌,本来打算苦熬到唐玄宗死去,他再接班当皇帝,没想到又爆发了安史之乱。现在天下大乱,两京都失守了,变数可就更大了。因为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当皇帝收复两京,这个人才能当皇帝,可是如果说他跟着唐玄宗到四川去的话,那还谈什么收复两京呢?是不是会江山易主都不好说了?所以,无论从自己当皇帝这个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前途命运这个角度考虑,太子李亨都是不愿意跟着唐玄宗走的。

第二点,父老挽留的时间比较蹊跷。大家想唐玄宗必定是皇帝,如果没有特殊变故的话,就算太子李亨不愿意跟他走,恐怕他也办不到。可是当时的情况是,马嵬之便发生了,唐玄宗的权威下降了,这就是一个好机会。我上一篇讲过,在马嵬之变之前,陈玄礼曾经跟太子李亨打过招呼,所以我想在那个时候,太子其实就已经做好和唐玄宗分手的准备了。你看父老挽留的时间出现得不早不晚,恰恰就在马嵬之变发生之后,这不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吗?

第三点,太子李享有策划父老挽留的道德需求。马嵬之变之后,唐玄宗的权威下降,固然给太子单飞一个机会,但是要想真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还要解决一个难题,什么难题呢?孝道的难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难题,以后在人前说起来都是不好听的,那怎么解决呢?在这种情况下,父老挽留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手段。因为父老代表什么呀?代表民意天心呐,这可是一个足以可以抗衡孝道的一个大帽子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事情发生的挺有趣的,父老有没有挽留唐玄宗啊?也挽留了,可是感情强烈不强烈呢?不强烈,人数也不多。可是到了挽留太子这儿,怎么呼啦啦一下子上来几千人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是太子排好的一场戏,父老就是群众演员。那可能有人就要怀疑了,说太子当时怎么有那么大本事能召集到那么多群众演员?他得给人多少钱?这不是钱的问题,要知道李亨这出戏之所以能够演出成功,关键是因为当时老百姓确实也希望李唐皇室能够留下一个代表人物来率领他们抵抗,所以他们愿意配合李亨。

这条路走得也是非常不顺,为什么?人心散了。本来马嵬之变,唐玄宗权威就有所下降,现在连太子都跟他分道扬镳了,这士兵的思想就更混乱了。一时间,流言四起,都是抱怨唐玄宗害得他们吃苦头,而且流言也越来越厉害,眼看着陈玄礼这儿又要控制不住了。我们也知道政变也是有习惯性的,既然士兵们在马嵬之变尝到甜头,难保不再发生第二次政变,而且更要命的是,马嵬之变的时候,唐玄宗还有杨贵妃给他当替罪羊,现在如果发生二次政变的话,可能连替罪羊都没有了。想到这里,唐玄宗也是心都凉了,怎么办呢?我们看旧小说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天无绝人之路”,或者说“吉人自有天相”,反正这样的说法放到唐玄宗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在唐玄宗非常绝望的时候,救命的东西来了。救命的是什么?春彩。春彩是一种丝绸。从四川进贡过来的丝绸,我们都知道,四川的丝绸质量很好,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虽然当时安史之乱爆发了,但是唐朝没有灭亡,所以那年四川照样去进贡了十多万匹春彩,运往长安的途中先经过扶风,现在已经运到这儿了。唐玄宗一看这批春彩,眼睛都亮了,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怎么办呢?他就把这批春彩给堆到院子里了,然后就把士兵给召集到一块了,跟他们讲:“我最近几年来真是老糊涂了,我托付非人,这才导致逆胡乱常,四海分崩,现在没有办法,我只好避一避他们的锋芒了。那我也知道你们这些人跟着我走的时候都很仓促,都没有来得及和你们的父母妻子告别,能够和我一起走到这儿已经是非常辛苦了,我对你们感觉很惭愧啊!以后的路还非常长,而且蜀地的州县规模也不大,我怕它养活不起咱们这么大队人马,所以不如咱们就在此告别吧,我带领我的儿孙自己慢慢往四川走,你们这些将士们就回长安去,那现在这些春彩就是我留给你们做路上盘缠用的,你们回到长安之后见到你们的父母,妻子见到长安城的父老乡亲,代我向他们问好,说我愧对他们,以后咱们就各自保重!”说完之后,唐玄宗的眼泪纷纷就落下来了,把前襟都给打湿了。那我们说这个叫什么?这是真情流露,但是这也是煽情表演,这是一出苦情戏,唐玄宗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上。要知道人都是有同情心的,自古人就会同情弱者,一看皇帝陛下都哭成这个样子了,本来那些不满意的士兵倒都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纷纷就表态说:“臣等死生从陛下,不敢有二。是死是活,我们都跟你走!”那玄中的苦肉计终于成功,军心稳定下来了,军心稳定下来以后,往后的路再难走,也就成了一道平平的路了。就在这一年的七月中旬,唐玄宗终于度过剑门天险,就来到了普安郡(今四川剑阁)这个地方,追兵基本上就不太可能追过来了,剑门天险,逃命不成问题了。唐玄宗的心开始放下来了,也就开始考虑全国的局势了。那么,唐玄宗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就在七月十六日,在普安郡,唐玄宗发布了一道非常非常重要的制书,这个制书也就代表了他考虑的大部分内容。这书都讲什么呢?两个方面

第一,唐玄宗承认自己要对天下大乱的局面负责。他说:“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全唐文》)”这几年发生这件事,全都是我的错,我愿意为此道歉,为此负责。这是干吗?这是在收拾人心。

第二,就是做整体战略部署,他怎么做部署呢?他讲:“以太子亨统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资治通鉴》)”我念了一大串人名,又念了一大串地名。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唐玄宗把自己所有能干一点的儿子都给动员起来,让他们各自领兵打仗,从各个方向对安禄山形成合围之势,这样做干什么?唐玄宗想得也很明白,无论最后哪个儿子取胜了?这天下不都还是他们李家的吗?这就行了呀!那么,唐玄宗这时候把儿子给派到各个方向去了,他自己干吗?从这个诏书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了,唐玄宗给自己安排的角色就是居中控制。他是老板,儿子们都是打工仔,无论哪个打工仔取得成功,最后成绩都是他这个当老板的获利。

我刚才不是讲太子被父老留下,要抵抗吗?可是他手里就那点兵,抵抗什么呀,他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留下之后他还得跑,他爸爸往南跑了,他往哪跑?商议了一番之后,太子决定他往北跑,往朔方跑,为什么往朔方跑呢?

第一,太子原来曾经遥领过朔方军节度使。虽然没去过,但是毕竟有那么一点历史渊源。

第二,朔方军兵强马壮可以依靠。

第三,朔方他的治所就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西南,这个地方离长安不太远,是便于站指挥战略反攻的。

那太子因为这么三个理由想要到灵武去,想要到朔方军去,问题是对于这个落难太子,朔方军欢迎不欢迎呢?朔方军节度使是一代名将郭子仪,但是他当时领兵在河北打仗,所以当时朔方军主事的人是节度使留后杜鸿渐。杜鸿渐又是何许人?杜鸿渐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开元贤相杜暹的侄子,这是一个聪明人,一听说太子已经到了他们朔方军的地界了,这个杜鸿渐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奇货可居我立功的时候到了,所以赶快派人去迎接太子,而且把朔方军的兵马粮草这些关键数字写成一张表,都给太子汇报上去了。什么意思呢?“太子殿下,从此灵武这片地方,我们朔方军这些人就归顺于您了。杜鸿渐这个行为太子也很感动啊,七月十号,他就带领人马来到了朔方,那么到了灵武之后,太子李亨办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不是讨贼,是称帝!就在七月十三日,也就是李亨到临武的第三天,他就急不可耐地登基称帝了。李亨怎么那么急啊?他位置还没坐暖呢,气儿还没喘匀呢,怎么不歇两天再当皇帝?当然,第一点是,当太子二十来年了,心里也够急的了,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手下聚集了一批想要名分的人。谁想要名分?首先是跟着他一块逃难的那些人,另外就是朔方这些迎接他的人。谁不想当从龙功臣呢?他们能够跟着太子到灵武,或者迎接太子到灵武,本来就是想要图一个拥立之功,然后让自己飞黄腾达,现在太子都来了,就赶快上吧。所以就纷纷劝进,让李亨当皇帝,那李亨总得推辞,说:“我爸爸明明是皇帝,我现在不能当皇帝。”那这个时候杜鸿渐他们就讲了:“这些将士跟着您来的那些人可都是关中人呢?他们可都是想要回家的呀,之所以冒着路途上的风险来到灵武这块地方,还不是因为希望您当皇帝,他们能立尺寸之功。如果说现在您不当皇帝的话,他们可就要走了,要回家了,那时候你再想召他们回来时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殿下为了心腹大计起见,也为了江山社稷起见,您还是勉强一下自己,就从了我们吧,您就给我们当皇帝吧!”把江山社稷这顶大帽子又拿出来了,您看杜鸿渐,他假装是为那些跟随太子的人考虑,其实他更是为了自己考虑,我干吗接你来?你要不当皇帝,我接你来有什么意思呀?那就这样反复劝进五次之后,太子李亨终于半推半就地答应了。就在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三日,李亨登上了灵武的城楼,称帝了!这也就是史书所说的“唐肃宗”。就在继位当天,肃宗李亨大赦天下,改元至德,从此天宝十五载变成了至德元载了。那既然皇帝在灵武了,灵武就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了。那远在四川的唐玄宗怎么办呢?这点肃宗可太有经验了。学习老爸当年对自己爷爷那一套不就得了吗?当年肃宗不是尊睿宗为太上皇吗?现在李亨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也让他去当太上皇。

唐玄宗是在八月一日这天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成都,在八月十二日这天,太子这边派来通报情况的使者就到了。使者一到,就向唐玄宗讲了:“你儿子呢?他已经当皇帝了,现在我们决定您是太上皇了。”那大家说,唐玄宗听见这个消息,他是什么反应呢?他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谁都知道皇权是唯我独尊,不容挑战?谁也不愿意主动放弃权力?何况这么多年来,唐玄宗一直在拼命防范太子抢班夺权呢,是没想到是到如今还是被儿子抢班夺权了。当年,唐玄宗自己就是搞政变起家,把自己老爸推到太上皇的位置上去,现在天道好轮回,现在自己也被儿子给抬到同样的位置上去了。对于唐玄宗这么一个权力欲旺盛的人来讲,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心里难过,不愿意当太上皇,在现实中,他是怎么表现的?人家使者来告诉他,他什么反应?《资治通鉴》记得很清楚“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资治通鉴》)”我儿子这样做是应天顺人之举,我很开心,非常顺利,非常迅速地就承认儿子的合法性。不仅口头上承认了接下来几天,唐玄宗还做了四件大事来强化这个意思

第一件,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人家已经即位了,他再追认一下。从今以后,我的诏敕一律改为诰。你们和我打交道,也必须要称我为太上皇,四海之内,军国大事都交由皇帝处理,等他处理完你们再向我通报一声,通报到什么时候,一旦两京都收复,连通报都不用通报。我把这个权力放给现任皇帝,以诏书的形式承认。

第二件,他还把自己认命地几个宰相,像韦见素都给打发到灵武去,我这儿不另立中央,我不保留任何政治班底。

第三件,把象征皇帝身份的传国宝,也给肃宗送去了。

第四件,他本来在普安,不是说让几个儿子个个领兵打仗吗?现在这个命令取消了,这几个接受他任命的儿子们赶快都到灵武,都到皇帝那儿去报到去。

一句话,唐玄宗没有表示任何意义,非常顺畅地就接受了儿子给他的安排,当太上皇。

那大家可能就不明白了,感情上那么不愿意,为什么实际还要这样做?我想除了因为他们父子两个人在地理上天悬地隔很难遥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理由,什么理由呢?就是唐玄宗他必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哪儿?就看一看他把国家利益放在哪一个位置上,玄宗爱不爱权力呢?玄宗固然爱权力,但是他也知道,此刻是国难当头,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团结的领导,如果这个时候他再和儿子争夺第一领导权的话,那么吃亏的只能是国家。所以,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权力之争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唐玄宗是慨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权力得失放在第二位了,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跟谁比了不起?跟他爸爸唐睿宗比就了不起,当年唐睿宗也是当太上皇,但是不是还保留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吗?搞出两个政治中心来,最后逼得他儿子唐玄宗发动二次政变。可是唐玄宗现在他没有这样搞,他是彻彻底底的交权了,裸退,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他的这种明智决定就避免了唐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能够集中精力去打安禄山了,这也是唐玄宗对唐朝做的最后一个贡献了。那么当了太上皇,真正的政务就已经离他而去了,剩下大把大把时间干吗?就用来反思吧。唐玄宗都反思出什么结果来的呢?有两件事情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至德元载,也就是756年的十月,唐玄宗有一次跟一个叫裴士淹的给事中谈起宰相来了,就谈到姚崇,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资治通鉴》)”毫无疑问,回想起来,姚崇还是唐玄宗最敬重的一个宰相,他既高瞻远瞩,又有实干能力,当年就是他的建言十事,给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调,也是他这种实干精神,让唐玄宗迅速摆脱乱象,走上正轨。古人云:“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现在面对满目疮痍的河山,唐玄宗开始怀念起姚崇来。既然谈到宰相,就不免要说到李林甫。唐玄宗怎么评价李林甫?他讲:“嫉贤妒能,亦无敌也。(《大唐新语》)”这家伙最擅长嫉贤妒能。那我们也知道李林甫是唐玄宗任命时间最长的宰相,他为了专权顾宠,拼命地把那些比他有本事的人给打发走了。正因为如此,唐玄宗身边能够贡献真知灼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像军事格局一样,外重内轻,这样的制度缺失也长期得不到纠正,最后才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大祸。现在栽了一个跟头,唐玄宗明白了,这家伙不是好东西。玄宗既然这么说,裴士淹也就忍不住问了一句,说:“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说你既然知道他不行,你为什么要那么久呢?唐玄宗默然不应,他为什么不说话?因为这个问到他的痛处了,换句话说,宰相的素质体现的是皇帝的素质,唐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就能用姚崇,后来已经昏庸了,就会有李林甫,责任全在他这儿。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二件事,至德二载的三月,也就是转过年来的三月,唐玄宗专门派人到韶州去祭祀开元贤相张九龄。我们知道张九龄是一贯反对唐玄宗宠幸边将的,当年安禄山犯法被压到洛阳来,还是张九龄说:“要按军法处死。”,后来唐玄宗网开一面,张九龄还曾经据理力争过。那时候唐玄宗觉得张九龄太迂腐了,所以对他的意见不以为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肠子的悔青了。你想啊,当时如果能听听张九龄的意见,对于边将可能引发的问题多加小心的话,哪会有今天的颠沛流离,皇位不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落难至此,唐玄宗终于醒悟了,可是晚了。

那么善始善终的当一个好皇帝,唐玄宗是没有做到,现在他该做太上皇了,那么他又将面临怎么样的问题呢?

上一章 江山与美人的抉择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太平天子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