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晋悼公图霸

历史英雄见真章

周简王十二年(前574),晋国发生变乱,晋厉公杀掉执政大夫三郤(郤锜、郤至、郤),大夫栾书和荀偃又杀掉了晋厉公。第二年,荀偃和栾书派十鲂至京师(东周京师,指洛阳)迎晋襄公少子桓叔之孙周回晋国,立为晋君。当时周年仅十四岁,但十分精明。

当晋国大夫们表达了立他为君的心愿时,周说:“我之始愿并未及此。可事情至此,岂非天意吗?人之求君上,是为使君上发号施令。若立其为君却又不听从其号令,那还立君干什么?你们今天立我也罢,不立我也罢,共同遵从君上,是神之所福。”

大夫们回答说:“是群臣之愿也,我们敢不唯君之命是听!”正月十五日,周与晋之大夫杀鸡盟誓,然后才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悼公。长期以来,晋国执政大夫势大,政出多门。悼公未即位,便想到这一威胁,并收回权力,实在是十分高明的一招。

悼公少而有才,于此可见一斑。

晋悼公一人晋国,便下令驱逐了七个不臣之人(“不臣”有二解:一是引导晋厉公为恶,而不依当时道德尽臣责者;二是厉公之死党,不臣属新君者)。

即位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强国富民的措施:“始命百官,施舍、已责(国债)、逮鳏寡(施惠及于鳏夫寡妇)、振废滞(起用被废黜或淹滞之旧日贵族)、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

任魏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为卿,荀家、荀会、栾嫠、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他们训导卿之子弟共(同恭)俭孝弟(同悌)。任士渥为太傅,使修范武子之法;任右行宰为司空,使修士茹之法。

任弁纠御戎,掌管校正之官(为掌马之官),负责训导驾驭兵车的驭手。使荀宾为戎右,负责司士,使他训导勇力之士。取消各军将佐之定员定人,而立军以统摄之。

命祈奚为中军尉,因为祈奚果决而不过分;羊舌职为中军佐,因为羊舌职聪敏肃给;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任魏绛为中军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任张老为元侯。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疆,任铎遏寇为上军尉。知籍偃之悖帅旧职而恭给,任籍偃为上军司马,使他训练步兵和车兵步调一致。任程郑为乘马御,负责六驺之官(主管驾车和御车)。

凡晋悼公所任用的六官之长,都是民之所誉,有极高威望者;晋悼公所提拔之人,都各称其职。官吏按常规旧典办事,爵位则量其德行而授。一般官吏各守其职,互不相凌。这些都是晋悼公复兴霸业的开端。

晋悼公之知人善任,可从祁奚身上反映出来。

晋悼公四年(前570),祁奚请求告老还官。晋悼公问谁能接替祁奚的职务,祁奚推荐解狐。

而解狐和祁奚有私人仇恨。但在将让解狐任职时,解狐却去世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就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祁午当了中军尉以后,直到晋平公时死去,几十年中,军无秕政。所以《左传》说祁奚:“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建一官而三物成”。

另一个例子是魏绛。周灵王二年(前570),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鸡泽(今河北邯郸东)之会中不遵行列,扰乱军容。魏绛为中军司马,掌管军法。见扬干如此,便将为扬干驾车的驭手杀掉,以示惩罚。

晋悼公开始十分恼怒,对羊舌赤(时为中军尉佐)说:“会合诸侯是为了荣誉,扬干却受到这样的侮辱,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得上这个?你必须杀掉魏绛(军尉之职高于司马)。”

羊舌赤回答说:“魏绛为公之心,长无二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他自己会来解释,何必您下命令。”刚说完,魏绛便到了。魏绛给仆人留下了遗书,准备伏剑自杀,士鲂和张老拦住了他。

晋悼公看了魏绛写的遗书,上面写道:“昔日君(指悼公)缺乏使唤之人人,使臣司司马之职。臣听说'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岂敢不敬?君师有违犯军纪者,执事者不敢执行军法,是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于众人,至于用钺行刑,臣之罪重,敢不从刑以使君心恼怒?请归死于司寇。”

晋悼公一看,怕魏绛自杀,来不及穿鞋,光着脚跑了出来,对魏绛说:“寡人说那些话,是因扬干是寡人的弟弟。你杀扬干之仆,是执行军法。寡人有弟而不能教训,使其干扰军令,是寡人之过也。请你不要加重寡人的罪过。”

通过这件事,晋悼公认为魏绛能以刑佐民。

从会盟回来后,特赐魏绛以公食大夫之礼(以魏绛为宾,晋悼公为其特设礼食于庙),并任魏绛为新军佐,而以张老代魏绛的司马之职。晋悼公喜欢打猎,魏绛便以后羿和浇等因游弋无度而亡国为例以谏。

悼公由是改过,并致力“修民事,田以时(闲时打猎而不干扰民事)”。

晋悼公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甚至博得了敌人的称赞。周灵王八年(前564),秦景公派人到楚国去,请求楚国出兵和秦国联兵伐晋。楚共王答应了秦使的请求,楚令尹子囊却阻止说:“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晋君类能而使之,举拔人才,各得其所,官不易方。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其职守,其十人努力于教训,其庶人致力于农穑,其商工阜安居乐业而不知迁。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后可。君其图之。”

当时,晋、楚争霸的重点是地处中原的郑国。而当时,郑朝于楚。公元前564年,晋国率宋、齐、鲁等诸侯之师伐郑,包围郑都。

郑恐,乃行成于晋。在盟会上,晋大夫士弱负责书写盟辞,说:“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郑大夫公子马非急忙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裡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委顿,而无所诉苦。

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疆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荀偃反对子马非之言,郑大夫公孙舍之反对。知武子看了形势后说:“我实不德,而要人(要挟别人)以盟,岂礼也哉!非礼,何以主盟?姑盟而退,修德息师以来,终必获郑。何必今日?我之不德,民将弃我,岂唯郑?若能休和,远人将至,何恃于郑?”于是,和郑国盟誓而还。

通过这件事,晋悼公认识到,若要与楚争霸,单靠武力是不行的。因此,会盟归晋之后,晋悼公即与卿大夫计议休养生息之策。魏绛建议施惠于民,转运积聚之财物以借贷于民。

自公以下,所有有余裕之财者,尽出之。国家财货流通而无积滞,生产得到发展。人无困难无告者,公家园宅山林之利与民共之,民众不贪求。祈祷不用牺牲,而用皮币代之;款待宾客只用一种牲畜,器用也不更新,只用旧器,车马服饰够用即可,不求多余。这个政策实行了一年,“国乃有节”,晋国迅速富强起来,形成了对楚国的绝对优势。

因此,在以后的两年中,晋国三次伐郑,楚国因无法和晋国相对抗,遂释郑而退。郑国乃不得不赂晋悼公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轮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铸、磬;女乐二八”。从此以后,郑国遂服于晋。

晋国的霸主地位重新确立起来。

晋悼公在霸业已成之后,十分感念魏绛的功劳,以郑国赂晋的“乐之半赐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魏绛辞让说:“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是君之威也,也是其他大夫的功劳,臣何力之有焉?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劝。”

晋悼公说:“子之教,敢不承命?若无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赏赐是国之大典,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于是,魏绛始有金石之乐。

上一章 晋楚鄢陵之战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晋齐平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