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诗经》成书

历史英雄见真章

《诗经》总体上看,它们代表着从周初(前1066)武王克殷到周灵王二年(前570)整五百多年的漫长时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具体年月很难确知,就其动态过程来说,《诗经》中最早的作品是宗教性的颂诗,以周颂为代表。它们在形态上还没有脱离歌辞、音乐和跳舞的混合形式,在功能上则执行着宗教的使命。

周颂的年代正是武、成、康、昭的西周盛世,即前1046年到前995年之间。最早的如《清庙》、《维清》等篇成于武王时期,最晚的如《执竞》则为昭王时作,前后持续一百多年。

从内容上看,有向上帝祈谷租祭神酬神的乐歌,也有从事社祭的乐歌,还有对祖先表示敬畏和赞美的乐歌。它们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也体现了君主政治与父权制度加强以后的尊祖敬天宗教观念的进展。

从性质上看,周颂是有戏曲因素的诗歌,跳舞占有很重要的成分。颂诗演进到一定程度,继之而起的是宫廷乐歌大雅,诗歌从宗庙祭司的手上转移到了公卿士大夫的口中。

大雅是周民族的历史,亦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四言史诗。它的内容虽是武王以前周先祖的事,但其作为宫廷诗歌,产生却在颂诗以后。

《生民》叙述后稷的诞生、成长和长大。母亲姜嫄踩了路上巨大的脚印,怀孕生下后稷,觉得不祥,便扔他到狭路上,可是牛羊见到他都绕开走,又扔他到森林,可因有人伐树没扔成,再扔他到冰上,可是许多鸟却用翅膀遮盖他。他经过许多苦难终于长大,擅长种植,并创造稼穑之法,于是定居于邰。

《公刘》叙述后稷的曾孙率领周人移居到豳。《绵》叙述古公亶父又将周人迁移到岐山脚下。《皇矣》叙述文王伐密伐崇的战争。《大明》叙述文王结婚生下武王以及武王伐商。有声有色,词情并茂。

随着西周建立,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面井井有条的时代。史诗随部落生活的过去而成为陈迹,接下来便是对平静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庄园和对贵族、领主乃至王室的徭役不公的描写,这就是小雅的出现,时间大致是穆王(前976)到宣王(前827)之间。

《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把封建庄园的农事生活写得极为生动逼真。《鹿鸣》、《鱼丽》等专写贵族宴饷宾客的情况。《四牡》、《采薇》等则表达中下层士人对于王室或贵族的不满。由于诸侯间的战争,小国破灭而新兴的都市相继出现。农村由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由农奴制走向佃农制。

十五国风兴起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农事、战争、婚丧嫁娶、男欢女爱、邻里争斗等社会百态全都表现出来。时间大约在平王东迁(前770)到灵王即位(前571)之间。

国风兴起,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横扫诗坛,成为诗歌的主流。这就是《诗经》中诗歌产生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诗歌是逐渐被结集成书的。

孔子生前的《诗》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两条途径:其一,颂诗的大部分和雅诗的一部分,是朝廷司乐太师有意保存下来以方便使用的。其二,雅诗中的另一部分和风诗的全部,是朝廷命太师通过“行人”采集并书写成文的,其目的或是借诗歌内容来观民凤、知得失,以补察其政;或是借民间新鲜生动的音乐来充实王室乐章。

如此汇集起来的诗歌是大量的和芜杂的,但也不乏极精彩的上乘之作。

春秋年间,诸侯间关系日益复杂,战争频繁,朝聘宴飨更为重要。一些士大夫为了说动人主,或为了折服敌国,也有目的地从各种诗歌中学习语言,以补救其政论的或外交的辞令。

那些言简意赅,表现力丰富且经常被人们运用的诗歌,便大浪淘沙般地被精心选择出来,作为自我学习或教授子弟以训练口才的课本。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所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就是雏形《诗》逐渐脱颖而出并结集成册的基本原因。由于当时的公卿大夫士学《诗》

因而他们对于诗的引用,大多是断章取义。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政治或学术辩论中作为述古、论理、暗示、譬喻的工具,如晋国赵孟到郑国,郑侯设宴招待,郑大夫子皮即席赋《野有死》末句。

《野有死庸》本是描写男女幽会的,但这里却用来暗示晋国不要侵我边境。这种不顾诗的原意,滥加运用甚至曲解的状况,引起了孔子的愤怒。

孔子为了正本清源,也为了用好的教本来教育和训练学生,便对雏型《诗》做了严格的整理、审订和删削。在《论语》中孔子自称“吾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

他自卫返鲁那年是周元王二年(前474),那时他已六十八岁了。孔子删诗的宗旨是“温柔敦厚”,一切归于“思无邪”。本来孔子是十分厌恶民间诗歌即十五国风的。

齐人赠送女乐,由于所奏不是雅乐,孔子愤而离去,并说“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但是他在最后删定《诗》时,仍然还是保留大量的民间诗歌,并不得不把它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十五国风不仅在民间受到喜爱,而且战胜雅乐并备受上层统治者青睐。

有人为梁惠王演奏雅乐,梁惠王勃然大怒说:“寡人非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宫廷乐官不得不把雅乐与世俗之乐(民歌)同时保存起来。因为世俗之乐要经常演奏,而雅乐只在迎神或社祭时用到,反而只好把它放在最前面,造成风雅颂的排列编订顺序。

孔子一个人无法改变全民族从上到下的欣赏习惯,只有从俗。就孔子本人来说,内心也有对国风无法割舍的隐衷。他虽然不喜欢世俗之乐的俗,但国风中所写的庄园生活却正是他的理想世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生活在孔子晚年是越来越难见到了。他想往周人往昔的日月,只有在国风中寻找其已消逝的面影,因而,他虽然在音乐上“放郑声”,但对于诗歌他却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并一仍旧例地将国风放在自己删定后的《诗》的最前面。

上述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从宗教走向宫廷再走向民间的过程,也是《诗》结集成书为什么呈现为先国风,次雅乐,后颂诗的基本形态的过程。

上一章 太公故里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周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