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宣王中兴

历史英雄见真章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周厉王死后,召公把太于静奉为天子,即周宣王。周宣王对所处的内外交患的动荡局面,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得到经济短暂兴旺的景象。

首先,周宣王在政治上表明不搞垄断,有事与大臣共同商议,《毛公鼎》上记有“自己发出的政令要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申令各级官吏不要欺压百姓,不可贪财,不准酗酒,以扭转官府中国败的作风。其次,在经济上,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一切土地、山林河塘为王室所有),放宽了对山林川泽的控制。

周宣王还宣布“不藉千亩”,废除藉田典礼,这是在周王室的区域内废除奴隶制和藉田制,这样不仅增加了财政收人,还缓和了厉王时形成的紧张的阶级关系。藉田制是让奴隶耕种王室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

西周以来,周天子和各级奴隶主贵族控制着大面积的良田沃土,这些土地称为公田。由于当时生产技术低下,耕作公田时需要成千上万的奴隶,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种。

奴隶们没有自由,目出而耕,日落而息,在田间劳作还要受到“田畯”的鞭打和监督,田地里收获的所有果实,全部要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奴隶们也有一小块自己的耕地,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东西才是奴隶赖以生存的。但是奴隶们只能“公事毕”然后“治私事”。

先把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收种完毕,才能管理自己私田的事。废除藉田制,是把贵族、王室的公田分给奴隶们让他们去耕种,然后王室收取成果。这是奴隶主贵族受到压力下被迫采取的一项措施。

随着藉田的废除,藉田典礼也显得可有可无了,奴隶集体耕种公田,所产全部物产是周王室和贵族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他们对藉田很重视,每年春耕时节,周天子便举行藉田典礼,就是天子在田地上亲自动手挖一铲土,然后百官们跟着挖,最后让奴隶们耕作。

西周时“天子亲藉千亩”的典礼虽然是摆摆样子,但实际上给大批率领、监督奴隶耕作的百官,起到了示范和鼓动的作用,使那些“田畯”更忠于职守了。

宣王“不藉千亩”的措施,也使一部分国有土地上的奴隶转化为“隶农”,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原没有人格的奴隶具有了半独立的人格,成为“隶农”,同时,厉王时遭到严重摧残的农业生产逐渐有所恢复。

宣王凭借暂时得到恢复的国力,开始了对外的征战,北伐狁、西戎,南征荆蛮、淮夷,使宣王时局得到“中兴”。自西周中叶,少数民族就时有犯周的行动,为了解除这些少数民族的威胁,转移国内视线,周宣王先后发动了对西北 俨(偏旁是犭,打不出来)狁、东方徐戎、南方楚和西方戎人的征伐。周宣王二年(前826),宣王开始对南方的荆蛮和东南的淮夷发动了战争。

他曾命令方叔带兵攻打荆蛮,命令召虎率师攻伐淮夷,命令尹吉甫征讨徐戎,直到公元前810年,历经十六年的苦战,才把这些部落征服,这样,周王朝的版图又扩大了。

周宣王把新征伐的土地赏赐给召虎、申伯、仲山甫等功臣(这在《诗经》里有记载。《诗经·江汉》里,召虎被封江、汉一带;《诗经·崧高》里,申伯被加封;《诗经·烝民》里,仲山甫被封往东方)。

宣王时的征战,“复先王之境土”,从少数民族手中收复了周朝中期以后因国力衰弱而失去的国土,并且还恢复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周王朝的关系,这与周恭王以来那日渐冷落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人称周宣王的这一胜利为“宣王中兴”。宣王晚年,不断地对外战争,使国力损耗很大,“西六师”、成周八师都遭袭击,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宣王征伐条戎、奔戎,遭到惨败。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征伐西戎时不得不把“南国之师”调来作战。但这一仗宣王再次遭败北,“南国之师”被戎人彻底消灭了。

财力和人力的严重困乏,使得宣王想到了利用各级贵族手下没有被国家控制的“隶农”,让贵族们按照实际的人数带领他们从事战争和各种劳役。

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料民于太原”。

所谓“料民”就是统计人口,在实行这项政策前,王室中就设有“司民”,掌握天下人口数字,国家对应服兵役和各种徭役的人数也是清楚的,但由于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没有资格列人统计之内,因此,贵族们就利用奴隶们的剩余劳动为自己开辟私田,想方设法向王室隐瞒人口的实际数字。

实行“料民”就引起了王室与贵族间的矛盾,当然遭到贵族们的反对。

有一个名叫仲山甫的大臣,曾对宣王说,老百姓的人口数目是不能统计的,统计的确切数字会暴露周王朝人口减少、兵源松竭的弱点,这样,各诸侯国就会偏离王室,会妨碍对国家的治理。

但周宣王不顾贵族们的反对,坚持“料民”。反而使周王朝所能控制的人民数目有所增加,兵源问题也得到暂时的补充。但是,由于西周奴隶制王朝已不是一朝一王所能挽救的,宣王的“中兴”只是延缓社会崩溃。

宣王死后,到了他的儿子幽王时,西周王朝终于在天灾、人祸和外族人修中灭亡了。宣王死后,太子宫涅继位,即周幽王。幽王执政时,暴虐荒淫,百姓怨声载道。幽王宠幸褒姒,褒姒生的儿子取名为伯服,幽王废掉太子,同时又废除太子的母亲王后,立伯服为太子,立褒姒为王后。

史伯阳父说:“祸患已经酿成了,谁也没有办法了!”周幽王时设有烽燧台和大鼓,当敌寇人侵,就点燃烽火以召集援兵,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取悦褒姒,让士兵点燃燧火,诸侯们率兵赶来,却不见敌人;褒姒见此果然大笑,幽王喜欢她的笑,故就屡次点燃烽火。最后,以至于失去了信用。

虢石父是幽王时的部下,此人为人奸谗巧诈,善逢迎好利,百姓都厌恶他,而幽王任石父为卿,执掌政事。

这事使被赶走的太子和被废除的申后极为愤怒,便纠集了缯国和酉夷、犬戎一并攻打幽王,幽王燃起烽火,以召唤援兵,但诸侯却都不派兵,最后,犬戎将幽王杀死在骊山下,俘走了褒姒,掳光了周京的财物,而后,诸侯跟着申侯一起拥立前幽王太于宜臼,即平王,以供奉周朝的祭祀。

周平王即位时,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已残破不堪,戎人遍布王畿各地,周王朝常受其滋扰。因此,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在各诸侯的护卫下迁都到洛国(今洛阳)。由于洛邑在镐京的东部,所以历史上称为“平王东迁”。

迁都后的周王朝便称为东周。平王东迁时,主要依靠的力量有郑国、卫国、秦国、晋国。这四个国在当时地理位置上是围绕着东周王室,可起到护卫王室的作用,还兼有与东周王朝联系方便的利处。

郑国的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被封于郑,他执政有方,颇得郑国百姓的拥戴。周幽王时提升他为王室的司徒,又得到河、洛地带民众的好感,犬戎人侵时,他坚持在王朝守职,和幽王同时被杀。

郑桓公的儿子武公一心替父雪耻,在与戎人的交战中,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战功显赫,周平王命他继承父职,为周王朝的司徒。卫国封于周初,卫国的祖先卫康叔原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夷王时封卫顷侯为侯爵。到了卫武公时期,他一心恢复卫康时实施的各项德政,使国家繁荣,百姓安宁。

当卫武公得知犬戎杀死幽王的消息时,他带领将兵立即前往宗周,与戎人勇猛作战,立下了大功,被周平王晋封为“公”的爵位。

秦国的襄公与西戎是世代冤仇,他的祖先是周宣王时的秦仲,宣王时提拔秦仲为大夫,在讨伐西戎的战斗中殉职。秦仲的长子庄公带领四个兄弟,继承父业,得到宣王补充七千人马,大胜西戎,后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

秦庄公的长子名世父,他一心想为祖父秦仲报仇,誓言:“戎人杀了我祖父,我必得杀死戎王!”他把应他继承的爵位让给了弟弟襄公,自己则率兵与西戎拼搏去了。后来出师未归,战败后成为戎人的俘虏,被关押了一年多才回来。秦襄公在幽王被杀以后,为雪祖恨兄辱,带兵竭尽全力挽救周王室,并立下功勋。

上一章 “共和”执政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