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涂山大会(2)

历史英雄见真章

禹建国时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历来的史学家也有不同的说法。

见于记载的有阳城、阳翟、平阳、安邑和晋阳。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告城镇,阳翟在今河南禹县,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南的晋源镇。

在五个地方除晋阳外,都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

从考古工作对夏文化的发掘考察来看,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河南西部的可能性较大。

禹建立的夏王朝,以原华夏部落联盟为基础,统治地区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大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当时在这些地区是小邦林立,社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虽然,禹伐三苗的胜利迫使这些氏族、部落统一在禹的领导下,但仍是一种联盟的形式。而且,在当时,地处东方的东夷部落的势力也很强大。

在禹征三苗时,他曾想联合东夷共同出兵,可是“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战国策·魏策二》)。

因为东夷集团与三苗有婚姻关系,当然不愿助禹攻三苗,但在东夷部落中的一些氏族酋长,又与华夏部落联盟有联盟关系。

如皋陶和益,都来自东夷的氏族酋长,在舜时就担任过联盟中的职务,后又协助过禹治理洪水,所以尽管夷之民不愿助禹伐三苗,禹也没有对东夷用兵。

禹建立夏王朝以后,为了缓和一些氏族、部落与夏王朝的矛盾,首先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北),使其“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史记·五帝·本纪》)。原来禹做部落联盟领袖时,曾准备推荐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但皋陶死得早,禹因皋陶最贤,所以封其后人于英(春秋时期的蓼国,在今河南固始东北)和六(今安徽六安境内)。

同时又封与夏同姓的姒姓氏族、部落和与夏后氏有婚姻关系的酋长们,如司马迁听说的: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以及原来的一些氏族、部落为诸侯。

安抚了各华夏部落联盟中各氏族、部落之后,为统一江南地区各氏族、部落和巩固对东夷的统治,“禹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省方”就是巡视,禹是以天子的地位到东南各地去巡守。

当禹走到了涂山时就住了下来,和各方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相会(此涂山又名当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

有的古书中说,“禹娶涂山氏女”之涂山即此地,此说不确。据研究,涂山氏部落应在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

到了相会的时间,从四方赶来的氏族、部落酋长多达万人以上。而且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进玉,小邦献帛,所以后世史家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次与天下诸侯相会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的祭仪,表示禹是受命于天帝,是天之子,从而掌管天下,同时,奏起大夏之乐,表演了干羽之舞。

许多边远地方来的诸侯、方伯欣赏了这些声情并茂的乐舞,看到了如此有礼仪的祭祀,对先进的中原文化都赞不绝口,不得不佩服禹领导有方。

加之在大夏之乐中,又歌颂了禹治水之功,干羽之舞又显示出夏军的威武雄壮。于是同声称颂禹的功德,都表示愿臣服于夏王朝,岁岁称臣,年年纳贡。禹虽然

显示出天子的威仪,但是为了扩大夏王朝的疆域,巩固王朝的统治,将各地的氏族、部落统一于夏王朝,就封前来相会而未有封号各氏族、部落酋长为诸侯或方伯,并和各方的诸侯、方伯协商每年向夏王朝进纳贡赋的种类的数量,最后向大家宣布了规定的贡献。

这些来自黄河流域、大江南北的诸侯、方伯也表示要遵照天子之命执行,不起二心。

涂山大会诸侯,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也是禹力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检验。

禹未用武力征伐而使四方诸侯(氏族、部落)臣服,方面是禹平治水土,发展了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有功于全国人民,人心归服;另一方面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社会发展到末期,各氏族、部落内部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在黄河流域和江淮两岸的一些氏族、部落内部,较早地开始了分化。伴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掠夺异族的财富、人口和扩大地域的兼并战争也在增加。

在这些长期的、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中,都力图将其他氏族、部落统一于自己势力之中。

以禹为首的夏族在这些氏族、部落中是势力最强大的,对三苗征伐的胜利,显示出夏军巨大的军事威力,因此统一的任务由禹建立的夏王朝来完成,是顺理成章的事。

涂山大会以后,禹为了纪念这次在历史意义的盛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青铜)铸了九个青铜鼎,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为夏王朝镇国之宝,这就是所谓的“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左传·宣公三年》)。

这是我滴动力!😘

上一章 涂山大会(1)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夏启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