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禹伐三苗

历史英雄见真章

国家和民族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各个地区性的氏族、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加剧,各个部落联盟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势力。

尧、舜、禹为中原地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期,我国正处于夏族建立国家和华夏族形成的前夕。

华夏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最大最强的一个,而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部落联盟的势力则是南方最强的一个,华夏部落联盟要向南扩展势力,便受到三苗部落联盟的阻挡,而三苗部落联盟要向北越过长江扩展其势力,也必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就这样,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领袖期间,与三苗部落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争夺战。

三苗,在古史书中又称有苗、蛮、南蛮。相传为颛顼的后代,也有说他们的祖先是帝鸿氏。

帝鸿氏有一个不成才的儿子叫浑牧(四凶族之一),据学者的考证浑牧就是獾兜。他曾是三苗中最有势力的一个酋长。在尧时被流放到崇

山(嵩山),可能后人向南迁徙,成为南蛮中的一个部落。

三苗可能是由三个氏族或部落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活动的区域很广,据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有鼓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战国策,魏策一》)彭蠡指今湖北东都和江西鄱阳湖一带,古代此地区湖泽较多,古洞庭范围较广,大体上包括今湖北南部和现在的洞庭湖。文山在今江西吉安东南。衡山指现在安徽霍山。三苗就是仗恃着这样一个有利的天险地区,经常侵扰其他氏族、部落(为政不善),最后才被禹赶走(禹放逐之)。

三苗早在尧时就已有一部分越过长江到达今河南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活动,尧和三苗在丹山(今流经河南到湖北注人汉水的丹江。

有的学者认为此丹水在古冀州境内,即今山西东南部)大战,结果被尧打败而归顺,但是尧并没有跨过长江与三苗其他部落再战,而是采用分化的办法,将归顺的这部分苗人迁到了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三危”在甘肃陇西县西北)。

舜时又将归顺的三苗中的一部分苗人迁往北方。同时为了防止三苗再反叛向北越过长江,便通过交往的方法,想改变三苗人的习俗。因为在三苗这个部落联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已进入定居农耕,有了贫富分化,阶级也已形成。有的还处于不定居游牧阶段,这部分人流动性很大。

所以,尧舜采用逐步分化北迁,变更其习俗的办法,但是三苗在江汉流域的势力仍然很大。

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三苗也参加了治水工程。但是治水成功以后,各氏族、部落都得以论功行赏,只有三苗未受赏。三苗因此又不服而反叛。禹准备用兵去征伐,但舜制止说:我们自己的德薄,反要用武力去征伐三苗,是不道德的事,于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篇》)。也就是用了三年时间来对三苗实行教化,同时加强练兵。古代练兵是军十一手执防身用的盾牌,叫作干;一手拿一种斧形兵器,上面插上羽毛做装饰。

操练时要奏乐,其动作如舞蹈一样整齐协调,所以叫作“执干戚舞”,又叫作“武舞”。

三苗知道舜、禹做了文武两手准备,只好归顺。

三苗在舜推荐禹做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又起兵向禹发动进攻。

但此时期的禹已经掌握了领导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大权,而且已经形成为以夏族中心的一个领导集团。

禹在这个领导集中的威令已具有王权的特征。协助禹治水时专掌刑罚的皋陶就曾做出规定,各氏族、部落的人民,如有不听禹的号令、调遣的,就要用刑罚来惩办。

禹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统一长江流域,决心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相传禹在出兵之前,在“玄官”(祖庙)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先祭祀上天、后祭祀祖先,祈求上天和祖先给以力量,保佑战胜三苗。

祭祀之后,举行了誓师大会。参加这次誓师会的,有各氏族、部落酋长,也有掌管各种事务的“百官”,禹在会上手握玄圭向参加者宣布:“三苗为乱,上帝要惩罚他,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

在他们那里是妖魔四起、天生变异,黑白颠倒,夜里出太阳,还下了三天的血雨,炎热的夏天也有冰冻。大地开裂、涌出泉水,连种的五谷也起变化。祖庙中出现了青龙,狗也在市中号哭,人民惊恐。我受天地、祖先之命,前去征讨,希望大家同心协力,以诛有罪。”

誓师以后,禹率领约五千人的主力队伍出发南下,沿途又联合了当地的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直抵三苗活动的根据地--江汉流域。

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战,也驱军前来抵御。

但禹所率领的军队,是有严格组织和经过“执干戚舞”训练的武装,不仅战斗力强,而且也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战斗一开始,三苗的酋长就被禹军射死。主帅丧失,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跑。大部分向南退却,少数逃向北方、东方,一部分向西南方逃走。这些苗民逃到各地后,逐渐被融合到其他氏族、部落中去了,也有些被俘而沦为奴隶。

只有向南退却的苗民,才得以保存下来。

相传后世在湖南、广西、广东以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

禹对三苗的这次征伐,虽不知最后打到什么地方,但是自此一战,禹的势力已经达到江淮流域,而且北方和东夷的许多氏族部落,也都纷纷向禹表示愿意归顺,这些地区的氏族,部落的人民,后来就成为夏王朝的国民。

以禹为首的夏族领导集团,在这次战争中也俘获了许多的苗民和掠夺了大量的财物,这些俘虏就被分配给夏族和参加征伐的各氏族、部落首领们作为奴隶。

由于对三苗征战的胜利,以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禹的个人权力也远超过在一个地区部落联盟中行使的范围。

有的古书中说,禹战胜三苗以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大平御览》卷882引《随巢子》),也就是说,战胜三苗以后,四方归顺,疆土得到开辟,禹开始称王。

虽然禹在这时期建国称王不一定合实际,但是夏王朝这样一个初期奴隶制的国家的雏形已经形成,国家代替联盟,奴隶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洪流。

上一章 第二卷 夏商周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涂山大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