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浑元剑经
本书标签: 短篇  短篇完结 

精神气息解

浑元剑经

夫气足耐寒,血足耐暑,神足耐饥,精足力绵。惟真阳以御之,则蒸然流遍大千;血犹油也,惟真阳以化之,则渣质净而胎元生;神即心之主宰,人之主人翁也,逢火煅之则光凝,遇水润之则体灵;精即髓液,遇火则融注,逢水则清明。总而言之,四美也。气、神、火也;精、血,水也。水阴中之阳,火阳中之阴。阴潜于阳,阳伏于阴。水火融和,内外功日进。又云:神阳中阳,血阴中阳,精阳中阴,气阴中阴。阴阳结合,一元复昌。泥丸为神舍,玄牝为神谷,涌泉为火眼,气海为火元,白虎为气壳,尾闾为气路,方寸为水宅,周身脉络为水渠,舌本为甘泉。精血者气之化,神亦从之。精舍即生死户也,神胎所结之区,而真意生焉。若能常常照觉,则四美日益,至于能斩开内外之壳者,乃神之良知、气之良能也。悉御之以静,则水火升降、温润之验,日甚一日也。神足力勇无息,悉发于先天之自然;气足则九万六千毛孔生胎;精足则皮肤如婴儿;血足则肌嫩彩泽,无皱纹也。

【阐 释】

此文之题目“精神气息解”,按文中所述之意,应是“精神气血息解”,方题与所论相符。“精神气血”四美也。息者,此四者生化之子母关系。这样,对此段精神气血息解的论述,也就知道其所论内容和目的了。

但要知道,关于精、神、气、血,四者之子母的生化之关系,在医学和修炼家中,认识上有所不同,而历代修炼家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完全相同。虽有不同,但从整体的认识宗旨上看,其间又无异议。为了说明这一点,只好引用历代修炼家的论述,加以对照,可能对理解本经文的论述及其宗旨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

《易筋经》说:

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指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能采阴阳之精华,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矣!生时不过能养灵性。至若元气、元神,即经元神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大放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元精足,护元气元神,下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修炼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精乃元气、元神之母也。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又为元精之主宰,元气又做元精之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辩而可明矣!气乃精神之中枢,此论明矣!

《易筋经·贯气诀》说: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即生之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田之至宝,气力之根本。

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

中气,即仙经所谓之元阳,医道所谓之元气也。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则成内丹,武练则为外丹。然外丹未有不借内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

我们可结合引文和本经文所论述的内容相互为用。便可解得此经文所述之意了。

夫气足耐寒:气无形,属阳,阳足则耐寒;血足耐暑,血有质,属阴,阴盛则耐暑。神足耐饥,精足力绵,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气足则不知疲,精足则不思食。故曰神足耐饥,精足力绵。

气犹水也,惟真阳以御之。真阳者,元阳也。生机之原动力。真阳御气而能周流一身内外,谓之蒸然流遍大千。此乃以生化机能机制而言。血犹油也,惟真阳以化之,则渣质净而胎元生。以炼

油之法而喻血。惟以火炼之,则油纯而渣质去净。由此可知:气血之周流蒸腾、质净,皆以“真阳”为原动力。所谓“胎元生”,即喻之而有“灵性”。俗云:“真乃有血性的汉子”。既有正义感而又勇于捍卫正义的行为。这样的人谓之有血性。此“气血”之论,乃言人体之本元。古人云:“人有一生而有二死”。一生者,气血功能正常则生。二死者,生机灭、化源绝,此乃二死者也。颜子问:“敢问死”?孔子答曰:“不知生,焉知死”。以现在的说法则是:人为何要死?死的原因是什么?答曰:不知生化机理,怎么能知道死的原因呢?只有知道生的道理,违背了生的道理,就是致死的原因。以此“气血”之论,来说明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本是顺生机之修,去害生机者也之事。故修炼家们皆以“气血”生化之机理论述修炼之事的。此经文亦是如此,故有此气血精神之论。以明其宗旨。

神,心之主宰,人之主人翁。生之制者之谓神。而此“元神”又具灵明之性体。非经修炼得当,不知其存在,不知其功用能量。故曰:“逢火煅之则光凝,遇水润之则体灵”。即内功修炼法的“天一生水功法”和“地二生火功法”的意义。又有这样的说法:“遇水运之则清明,逢火煅之则灵光”。此两说是一样的。即神得水火之炼,方能清明灵光。

精,此讲为髓液,实乃指**、阳精经修炼而融合化一之物,即遇火煅之方能融洽合一而能注于四体百髓,逢水洗之方能清明无杂尘。

一般而言,气,神为阳之物;血,精乃阴之物,气血调和,精神乃住,身心乃健。攻防所用,气血精神尔。故曰此为“四美”。《易》曰:“黄中通理,美在其中”。就是指修炼者只有四美蕴其中,方能有身心健康形于外,攻防技击之功能之致用。此乃“以中治外”之宗旨尔。

故其曰:气、神,火也,精、血,水也。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有心打人则火盛,属有为也,用则伤神耗气。无心而用,不先物为,乃无为,用之自养气养神。形体妄动则燥生,燥则伤津炼液,亦有为也。因物之所为,故能无不为也,用之亦养精血养津液。此乃“无害生机者也,去其害生机者”之精义尔。

水,阴中之阳,乃言“坎”中之一阳;肾属水,其卦坎。其精一阳;火,阳中之阴,乃言“离”中之一阴,心属火,其卦离,其精一阴。

阴潜于阳,阳伏于阴:此乃言说内功修炼的“气沉丹田德润身”之事,即“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精义。将心气沉于丹田,就是心之一阴潜沉至肾之一阳中。又名“水火相济”之法。阳伏于阴:是说:气伏于丹田,神息于其中的伏练之法。气、神者,阳也。少腹丹田部位乃阴位也。故以“阳伏于阴”而说伏练之事。这样,水火相济而融和,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列功法修炼,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用工日久则质而弥光,可脱胎换骨、脱壳换相。故曰:“内外功夫日日皆有进展,即日日新”。此重申内功修炼“浑元之道体”的意义。有此“体”方有其妙用。

又云:神、阳中阳,血、阴中阳,精、阳中阴,气、阴中阴。此乃从“四美”的“四象”法则的排列,而再认识“神、气、精、血”的作用。神,最灵最明,最具神通,故以阳中阳视之。血,阴之物具阳之性,故以阴中阳视之。精,阴之物,化阳至用,故以阳中阴视之。气,虽属纯阳之物,但寓于无形之中,虽能接于有形之表而不可见之,又可达至幽之境,故以阴中阴视之。此四象的阴阳之解,与前面所论的阴阳之说。本质无差异,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其目的是在说明下面的论述。

阴阳结合,即精血神气的阴阳之结合。一元复昌,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再三而浑化归一的“浑元之体、用”方能恢复昌盛。即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功能可达到最佳状态。即有益自然之生机者也。

泥丸为神舍,乃阳中阳;玄牝为神谷。玄牝者,玄窍,又名乾宫,乃生之窍,可通天气之信息,亦为阳中阳。涌泉为火眼,地二生火之意也。气海为火元,乃指真阳。白虎为气壳,乃言真气。尾闾为气路,内气入脊到头,气从尾闾而始升,此为要路口,方寸为水宅,水者,气也,方寸乃指丹田。水者,精血,方寸乃心也。周身脉络为水渠。血管、经络、油膜,皆是也。舌本为甘泉,乃金池、玉液尔。

精血者,气化为用之,神亦从气化生尔。故有炼气化神之说。精舍即生死之户。心无**则死,肾失阳精则亡,阴阳之精合者则生。练功法云:“死我地户生我门”。此乃言“丹田”为精舍,是生与死的门户。故曰:“神胎所结之区”乃言伏练的气、神息于丹田之中所结之胎元的这件事情,乃长生筑基之法也。

而真息生焉。即练功法中所言:以后天真人呼吸法,寻得先天真人呼吸处。即神胎所结的胎息之景象,此乃长寿之根基。

若能常常照觉,则四美日益。照,乃“凝神照气穴”之练法。觉,内景象纯真而能知之。则神气精血会日日变化而对身心健康有益,亦对听探、顺化之知能有益。然修炼至于能够斩开劈破内外之壳者,乃神之良知、气之良能之功也。既心之七壳通透,是神之良知,气之良能之功。全身可具备“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由于较技中可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寂感而通的自动化功能了。

此全得之于以静功修炼,则水升火降,水火相济,打成一片,少腹如汤煮,两肾如热熏蒸,温热之气,润泽遍体。乃此之证验也。内气运行,健运不息,气升液降日甚一日。自然内清虚而外脱换,基础固矣。七壳通开,神而明矣!

神足力勇之功自无间断矣!此悉发于先天自然之力。气足的表现是毛孔生胎,即听探的敏感度达到极佳。精足的表现是皮肤润泽得象乳婴那样细腻。血足的证验是肌肤稚嫩光彩润泽,无皱纹也。

总之,以内功修炼,可神充气足,精足血足。即可养生,又可技击。充分地表达了传统手战之道的养生、技击并行不悖的观念。无非是静练体、动练用。但此段从精神气血的生化机能、练功方法,较细致而又全面地论述清楚了。这是从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的角度专题的论述。可谓详且尽矣!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者能不精细详密地研究此论之妙义吗?能知此论之妙义者,修炼便有准的,自不会有失误之处,弊病生成了。乃此论之精妙处。

如以此“精、神、气、血、息”的方法之论述与“神、意、志、魂、魄”的脏神论结合论述,则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在本质之核心问题皆可一理贯串迎刃而解了。亦可知此“精、神、气、血、息”之论的精髓矣!

此篇之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内功修炼的主要功能作用。即“黄中通理美在其中”。同时又解释了一些内功修炼的名词精义。

上一章 剑力详解 浑元剑经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七十二手使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