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诗文理解
本书标签: 古代 

4

古诗文理解

1.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自然景物可以触发人的画意。

宋代《叙画》

2.

云掠石崖啼鸟树,雨添山涧落花泉。

云掠过石崖边上的树梢,树上啼鸟声声。雨滴在山涧里的泉水中,泉水落花片片。诗句写山中云雨的迷人景观。作者善于描写动景,即使静景,在作者笔下也富有生气。“石崖”、“树”虽是静景,但有白云掠过,兼之以啼鸟声声,画面顿然生色。“山涧”虽是静景,但有了清泉叮咚作响,小雨点点滴滴,落花翩翩跹跹,也使画面百姿千态。两句诗中,云之白,树之绿,花之红,相互映衬,色彩鲜艳。总之,作者浓墨重涂,整个画面有声有色,笔意十分活泼。

杨万里《晨炊白升山》

3.

临流自多美,况此还故乡。

落照中山水已多奇幻,人还故乡,更觉美不胜收。

刘孝绰《太子濮落日望水诗》

4.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

白色的鸥鸟在远远的水边盘旋,黄色的牛犊在夕阳的映照中归来。的是一幅水滨黄昏图。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的景物加以描写,并将上一句的白淼与下一句的昏黄进行对比,造成了两种格调的相互映衬,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留给人印象极深。句式也很奇特,先点出“白鸥”、“黄犊”的形象,再点出“极浦”、“夕阳”的背景,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杨万里《农家六言》

5.

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

池塘边的小路上洒满了片片落花,从前的满树绿荫变得深深浅浅驳杂相间。诗句描写春尽夏初时节的景象。小径上残花点点,枝头上绿叶片片,那绿意仿佛被时间的潮水滋润得由淡渐浓,由黄绿转为深碧。诗人用笔细腻,画面犹如一帧特写,色彩、形象都是那么真切,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却是无痕可寻的,只留下余韵袅袅,任人回味。

谢灵运《读书斋诗》

6.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春天来了,湖上的景象如图画一样美丽。周围群峰围绕,湖水平展如镜。前句概括地写湖景“似画图”,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它的色彩斑斓或素淡恬静,要多美有多美。后一句则写出山水相映的实景,重在一个“乱”字,点出湖的周围,山峦林立,大小、远近、高低各具情态,曲尽其妙。诗句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把西湖的美景描绘得美丽迷人,动人心魄,让人流连忘返。

白居易《春题湖上》

7.

远山如画月将上,野店初灯人欲稀。

黄昏时分,远处的群山浸没在暮霭中,美丽如画。一轮明月慢慢升起。僻静的客店刚刚掌灯,路上行人逐渐稀少了。诗句描写黄昏时站在大观寺远望所见到景色。诗中画面的布局很别致,前一句写远景,象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有一种悠远、空灵之气。后一句写近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谭嗣同《安庆大观寺》

8.

苔轻变水色,霞浓掩日轮。

成片生长的浅淡的绿苔改变了池水原先深碧的颜色,浓重的晚霞遮掩了夕阳炫目的光轮。诗句写的是诗人在日落时刻近视远望所见的情景。虽然两句均为因果句,却一淡一浓,各有情趣。近处浅苔白水,远处浓霞彩晖,色泽艳丽,两相映衬,使画面更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

鲍泉《落日看还诗》

9.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0.

春叫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

春天叫仙霞一般的美景留驻下来切勿匆匆而去,鱼儿身上总带着水中海棠花的倒影。诗句描绘了海棠溪的美妙景色。诗句状景鲜明闪烁,妍艳秀丽,并透露出一片活泼惬意的情绪。前句“风景”两字为概而言之,任人以想象填补霞光闪烁中的景物。“叫”字用得极佳,仿佛真的是风景迎合春的安排,留驻人间。后句浅笔轻描,亲切可爱,是首句“驻仙霞”的具体表现。鱼身带花的描写是极细腻精致的,令人再三赞叹不已。

薛涛《海棠溪》

11.

日照池光浅,云归山望浓。

阳光照耀着山池,池水波光粼粼,水色由深碧变成浅淡。云霭归山,远望云山色泽变得浓重起来。诗句描写的是诗人游后园时看池水、望远山所得的印象。近观远眺,一浅一浓,相映成趣。诗句工丽隽永,表现了一种幽远、清秀的意境。诗句采取了倒文的手法,原来的语序应是“日光照池浅,望云归山浓”,现在经过如此调整,一是增加了诵读时的参差交互感,有了更多的形式美,同时也突出了描状的主体:日和云。于中可见诗人的一片苦心。

萧绎《游后园诗》

12.

绿水映霞红胜锦,远山凝黛淡如烟。

霞光映照得绿水比锦缎还要红艳,远处的山峦象少女一样凝皱着眉头,那颜色比白烟还要清淡。读罢两句诗就象观看了一幅多层次的色彩画。那绿水、彩霞、锦缎、朦胧的远山等,给人以色彩斑斓之感。诗用对比,“绿水”与“远山”相对,是距离的对比,给人以既清晰又朦胧的意象;“水”红与“山”淡相对,是浓重与轻淡的对比,给人以“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感。这哪里是两句诗,分明是一幅清新明快的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现代画。

陈基《十一月晦与同幕张公登南高峰因过湖上小集》

13.

绿涨连云翠拂空

此句描绘西湖风景给游览者以总体的印象。平满的湖水,碧波荡漾,绿柳垂杨,一望无际。这地上的景物与长空蓝天相互交映,就会产生这神奇的画面:树连天,天接水,林木湖水与苍天共色。句中用借代修辞手法,使“绿”、“翠”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到语工,极富情韵。

辛弃疾《小重山·与客游西湖》

14.

云薄鳞逾细,山高翠转微。

云朵迫近,它如同鱼鳞般的形状看得就更加清晰仔细。山峰高峻,翠绿的颜色就变得隐微朦胧。诗句描写云低山高的自然景色。诗人不是静止地描写外物,而是通过人们对云山远近高低的不同而产生的视觉印象的变化来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两句诗所写之景一纵一横,线条构势有变化,遂使画面愈加丰满多姿。

尹式《送晋熙公别诗》

15.

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

丝丝缕缕枝状的云雾隔断石岩山峰,弯弯曲曲的水流浸没了山崖低岸。诗句描绘诗人游后园所见的云石相间、山水相依的景观。“枝云”、“脉水”是视域极为开阔的远景。“间”、“浸”两动词拟人化地写出云石、山水的动态。诗句词美句佳,工整秀丽。又该诗既为回文诗,便可颠倒来读,即: “岸山浸水脉,峰石间云枝”,意境虽相似,但别有一番情趣。

萧纲《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

16.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什么地方偶然出现断虹残影,给人以冷落之感,有时露出一道斜阳,忽然给人以光明之感。诗句描写阵雨初停后的天空景象。诗人用断虹残影、云霞变化描绘雨后的天空,将天空中阴晴相侵、忽明忽暗的景象和彩虹映空的美丽色彩写得很为生动,很为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令《和束熙之雨后》

17.

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18.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这里彩墨轻勾雨霁天朗,东方欲晓时空际出现的清丽景色。风吹云动,绮霞散碎,映衬天边。晓月仍是那么明亮,透过稀疏的林木,只能望见寥寥的几颗晨星,仿佛是悬挂在树枝上的残灯。句中运用静观直照式的写生手法描绘景物,把瞬间捕捉到的视觉可感的色彩再现出来,创制出神貌肖似的画面。

林仰《少年游·早行》

19.

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

黄昏后,天空中的一轮缺月,象是佳人那弯弯细长的娥眉,我那白鹤峰新居在葱郁的紫山绿树的掩映中时隐时现。诗句写新居夜空中明月的娇美之貌。诗人写景常常因心境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喻物,情绪好时,则常以美女等美好的事物做喻体,本句即属于这种情况。

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

20.

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

远处的光亮,与四周的景物相互辉映。瀑布的水流哗哗作响,仿佛在吟咏着天地之歌。诗句描绘了雨后天晴之景色,以景色的清爽明丽,寄托了诗人向往清明政治和追求超脱的生活情趣。诗句构思新颖,文笔清秀隽永。前句仿佛印象派大师的名画,莹光耀眼,草树闪烁。诗情画意、理想寄托,俱于“光”中泛出。后句的“吟”字,仿佛可见天地吟咏之从容不迫,更见其妙。

刘禹锡《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

上一章 3 古诗文理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