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影视一览表
本书标签: 古代 

西游记

影视一览表

时至当代,无支祁说又进一步发展。2014年8月9日,“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无支祁,进一步论证了无支祁说的正确性。 [4]

释悟空说

关于孙悟空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5]

石磐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有相似之处: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5]

还有一点,石磐陀是一名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近。“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常常见到碰到几个胡僧,而中国民间恰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里,胡人性格直爽,跟孙悟空性格很象。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5]

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认为,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是孙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6]

哈奴曼说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7] 胡适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形象究竟怎样产生,才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鲁迅支持“无支祁说”,认为认为孙悟空是由无支祁演变而来的。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7] 胡适认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传人的鼎盛时期,李氏的书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

上一章 西游记 影视一览表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