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赏景色品味人生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日更金币  旅行   

苏州2

赏景色品味人生

园林特点

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截至2014年,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天平山

天平山形成于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为钾长岩花冈石组成。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天平山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部分剥落,残存坚硬部分森然耸立,仿佛万笏朝天。

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西距苏州古城8.5公里(公路里程为15里)。东南为金山,南连灵岩山,西北通华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岭和观音山,占地面积77公顷。山高海拔201米,为天平、灵岩景区诸山中最高峰。顶平正。可聚数百人,故名天平山。唐代又名白云山。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

天平山由底至巅分三段,从山下至“一线天”为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山顶平整处名望湖台,并有照湖镜巨石。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去上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

三绝

据宋《平江图》所示,山顶有宝塔,现已无考。天平山有奇石、清泉、红枫三绝。奇峰怪石有卓笔峰、奇峰、护山奇石、一线天(又名龙门)、飞来石、五丈石、卧龙石、回音谷、印石、鹦鹉石、头陀崖等。卓笔峰在上白云,高数丈,下粗上尖,形如笔杆,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莲花洞、白云洞(即大石屋,可容数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

石刻白云泉

摩崖石刻原有40余处。山半有名泉“白云”,历代题咏不绝。清乾隆三年李果作《补修白云亭记》,赞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乐天、宋苏子美各有题咏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民国29年,游人尚见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将泉水导至池中央一钵盂内,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又名钵盂泉。钵盂瓷色斑斓,20年代寺僧告李根源云:“为雍正时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中钵盂失去,现用一普通陶钵。在扩大茶室后泉水池时,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扩大而白云泉水流量减少。白云亭为乾隆三年筑,后改题“云泉晶舍”,为啜茗品泉处。因久受白蚁蛀蚀,1969年拆除,建为西式茶室。其他泉水有一线泉、一砚泉、卓锡泉(均在中白云)。

什景塘

山庄前濒什景塘,又分为二:大为荷花池,广约5亩;小为玩花池。中以大堤相隔,池上架桥,红栏曲折。池南为接驾亭与高义园石坊(乾隆帝题额);园西侧白云寺,现改设游客餐厅,寺西砖墙有门,门额“登天平路”,为上山主道。御碑亭独立枫林之中,重檐八角,亭中置四方砚石御碑,刻有乾隆游天平山诗4首。西侧忠烈庙存仪门碑亭与正殿两进,院中小池石桥,古树参天,庄严古朴。

上一章 苏州1 赏景色品味人生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