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文偷来赏
本书标签: 古代  吟游诗人  古风诗文     

陈亮·龙川先生

古文偷来赏

在永康太平水库大坝西侧,陈亮永远安眠在这里。

  陈亮墓正对着笔架山,山下就是鳞次栉比的新房。广厦千万间,这是陈亮一生未能见到的繁华。  

龟趺碑上的“陈亮传略”,字迹桀骜不驯,让我们仿佛回到800多年前,隐约看到那个狂狷耿介的布衣,在夜里辗转难眠,嘴里不停呢喃着“靖康之变”“绍兴和议”“隆兴和议”……这样的夜晚,重复地出现在陈亮的一生,也促使他用笔如投枪,多次上书言中兴之策,至死都在为抗金呐喊。

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军符离溃败的战报加急传回临安。第二年,宋对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每年向金贡献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隆兴和议”。

  对于和议,大部分官员都为得到喘息机会而高兴。而在距离临安200公里外的永康,陈亮愤怒地拍击桌子:“求和!求和!求和!这个国家,还有救吗?”这已经是宋王朝40年里的第三个不平等合约。

  彼时的陈亮,从临安归来才一个月。几年前,陈亮因《酌古论》被婺州知府周葵引为座上宾,后跟随调任兵部侍郎的周葵前往临安,直到因定亲回永康。倘若议和时陈亮在临安,性格如斗士的他,想必会拉来棺木,站在皇宫前,誓死反对议和。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家庭变故,陈亮无暇再回临安。

乾道五年(1169),陈亮以婺州“解头”的身份参加礼部考试,试图借此入官场,致力于实现收复中原的大业。但是因为考官的刁难,陈亮未能金榜题名。索然而归的他,把郁郁不得志换成了满腔忠诚,化为《中兴五论》里“中兴”“开诚”“执要”“励臣”“正体”五个方面的建议。可是,“奏入,不报”。

  斗士如陈亮,又岂会轻易放弃?淳熙五年(1178),在临安的太学外,陈亮奋笔疾书。20多天里,他接连三次上书孝宗皇帝,希望搅动南宋朝廷这安静的局。

  如陈亮所想,南宋的安静确实被搅动了,只是他的三次上书更多像一块稍大的石头,荡起了些许涟漪:偏安的文武官员怒其吵闹,孝宗皇帝“赫然震动”,打算赏他个一官半职。

  收到皇帝的美意,陈亮突然大笑,宫墙上高大的身影,却让他自个儿显得更小了。“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他潇洒而去。

  可是,陈亮就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那粒铜豌豆。绍熙三年(1192)春,入狱两年多的陈亮出狱。此时,朝堂上端坐的已不是孝宗,而是光宗,这让陈亮觉得复兴中原大业又有了一丝希望。一年后,陈亮参加礼部考试,高中状元。50岁的他仍然高唱:“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

  可惜的是,绍熙五年(1194),壮志未酬的陈亮就病逝于龙窟家中,至此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在他逝世80多年后,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偏安的南宋也至此落幕。

  历史回答了陈亮年轻时的提问:南宋,未救活;靖康耻,也未能洗刷。

一生未被重用,大部分时间是一介布衣,中间两次入狱,陈亮为何始终对南宋爱得深沉呢?

  陈亮后裔、永康市陈亮研究会原会长陈广寒认为,“历史兴衰、家庭熏陶、文化思想,促使陈亮行走在报国的路上”。

  翻开两宋300多年历史,富庶繁华的表象下,国难是绕不过去的伤痛。国难当头,失去的不仅是国土,更有无数个鲜活的生命。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便是其一。北宋宣和年间,陈知元守卫开封时战死在固子门外。

  不久后,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陈亮一家从北方一路颠沛迁到永康,而为国捐躯的陈知元未能得到安葬。每每听到曾祖父的故事,性格刚直的陈亮想必横眉竖目、怒发冲冠。而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早早懂得了国仇家恨。

  陈亮的仕途并不顺利,除了跟随周葵在临安时能发表政见,更多时间只是永康一介书生,或者是一名老师。

历史记载,陈亮曾在永康办了一间书院。不过,关于书院的名字,历史上存有疑义。正德《永康县志》、康熙《永康县志》以及《龙川书院记》记载,宋状元陈亮筑龙川书院。而道光《永康县志》、光绪《永康县志》则称龙川书院为明成化年间朱彦宗(陈亮七世孙婿朱希成的孙子,曾编刊《龙川文集》)建。而在吕祖谦的来信中,吕祖谦曾询问陈亮保社书院建得如何,还鼓励他说“后生可畏,就其中收拾得一二人,殊非小补”。

  不过,在《陈亮年谱长编》作者成立海看来,无论这书院是龙川书院还是保社书院,可以明确的是,陈亮创办的这间书院,并不简单。

  成立海说,书院首先满足了陈亮的生计所需。陈亮创办书院是在上《中兴五论》之后,那时陈亮已家道中落,一度落到了“三丧(母、祖父母)在堂未葬”的困境。创办书院,让他有了一定的收入。

  书院就建在小崆峒,离老家不远,这也是陈亮年少学习的地方。而陈亮平日所为,主要有三件事:看书、著书、讲学。他看书,喜欢研读史学兵法。他著书,写的都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中兴复国建议。他办学,是为兴邦培养人才,从学者中较为出名的有喻民献、喻偘、喻南强、何大猷、钱廓、凌坚和吴深等。

  成立海认为,这间书院承载的是陈亮光复中原的希望,而这也正是“事功学说”的一次生动实践,也为以后“事功学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读书时,想必大家都曾背诵过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写入教材的词作与陈亮有关。

  同样是主战派,两人既是知己,也是战友。在历史上,两人仅有的几次会面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是第二次鹅湖之会。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长途跋涉来到江西拜访辛弃疾。两人不顾四周风雪漫天,携手同游鹅湖,酌瓢泉而共饮……此次会面引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宋代赵溍在《养疴漫笔》中是这样记录会面场景的: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故事虽然精彩,但真实性有待商榷。且不说,斩断马首,得用多锋利的剑了。如此暴戾的陈亮,辛弃疾是否愿意引为至交呢?此外,正规史书上没有记载此事,就连辛弃疾和陈亮本人的诗词文也没有一处提及。

  对于二人的鹅湖之会,陈亮和辛弃疾却有另一番解读。分别之后,两人相互唱和了5首,互诉为抗金九死犹未悔的决心,以及壮志难酬的难过。

距离陈亮离开已有829年,但是人们对陈亮依然充满感情。在陈亮老家永康龙山镇,陈亮墓、陈亮公园、状元街,人们以身为陈亮的同乡而自豪;在永康城区,龙川公园以陈亮的号命名,是很多永康人儿时的记忆;在五峰书院,陈亮的雕像傲然立于山谷之中,目光如炬,是往来游客敬仰的高峰……

by金华日报

上一章 辛弃疾·稼轩 古文偷来赏最新章节 下一章 贺新郎·辛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