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摘抄笔记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饮品

摘抄笔记

先秦饮品有“六清”

在古代,并没有“饮料”一词,“饮料”这个词语的出现当为近代。民国时期徐珂所辑《清稗类钞·饮食·饮料食品》中有言:“茶、汤、羹、浆、酪之属,皆饮料也。”这段文字同时也点出了古代饮料的种类。

早在先秦时期,茶、汤、羹、浆、酪等饮品便已出现。关于这些饮品的发展,自周代开始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周代饮品由于礼乐制度因而有显著的阶级之分,天子、诸侯贵族与平民所饮之品被严格区分开来。

贵族们的日常饮品主要是“六清”,即水、浆、醴、凉、医、酏6种饮品。《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水,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饮用的白开水,在几千年前基本上都是井水。

浆,也称“酢浆”,是比水更高级,稍次于茶、酒的日常饮料,其实就是比酒略淡的米汁,微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提到过一种浆,即水浸小米或用奶酪制成的饮料。后来,“浆”用来泛称捣成汁液的各种饮料,比如甘蔗汁、豆浆等。

在古籍中,常把水和浆并称,称美酒则为“玉液琼浆”,称粗鄙之人为“引车卖浆之徒”,悲痛不食为“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欢迎军队要“箪食壶浆”。

醴,指的是一种由水和稻、粱、黍等不同谷物酿造的米酒,味道微甜。经过渗漉的酒为“清”,未经渗漉的酒为“糟”,三醴各有清有糟。以清与糟相配重设,称“重醴”。

凉,也叫“滥”,指的是糗饭。糗饭是干粮或者连接成块状或糊状面食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饮,也就是现在常见的凉粥或炒米煮水。

医,即“醷”,煮熟的粥加酒酿成的饮料,比“醴”要清淡一些,通常用梅子来酿,所以又称梅浆。

酏,东汉郑玄注释称“今之粥”,又曰:“酏饮,粥稀之清者。”一般指的是酿酒所用的薄粥,口味甚清淡。以黍煮成的薄粥称之为黍酏。酏有时也指米酒、甜酒或者黍酒。

“六清”皆由卖浆的人负责。《周礼·天官》中记载的一个职业叫作“浆人”,便是周代负责饮品的官员。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期,普通百姓平时是喝不到这些上好米酒的,只有祭祀完毕后,贵族才会把食与饮赐给自己封邑的下人,以示恩惠。

但并非普通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饮料。先秦时期的平民百姓日常饮品同样种类繁多,只是不如贵族精致。

他们有粟米和稻米熬成的米汤(浆),也有具有现代饮料雏形的果酒等甜味酒,而且当时就已经有了豆浆,被称之为“藿”。根据贫富差异,人们往往用不同的原材料,一般人家用豆叶做成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可以做成肉汁状的浓汤。

米汤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通百姓眼中,算是比较高级的网红饮料。如何高级?《孟子》中有言:“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意思是说,当时人们是挑着米汤来迎接帮助他们逃离战乱的军队。可见米汤之金贵。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街市上开始出现挑着担子卖米汤的人。到了汉代,更是有人靠着卖米汤发家致富,成为富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

《礼记·礼运》曰:“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又曰:“玄酒以祭。”《玉藻》曰:“凡尊必上玄酒。”《乡饮酒义》云:“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何谓“玄酒”?清水而已,以酒为名。古人认为,水对应黑色,谓之“玄”。远古时期无酒,以水为饮,酒酿成功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周礼用清水作为祭品,表现了当时对无酒时代以水作饮料的一种追忆,并且以此作为不忘饮食本源的一种经常性措施。而这种祭法的施行,专家考证应当是产生于遥远的史前时代。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十分重视自己的饮品了。

从食茶羹到饮茶

西晋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中写道:“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其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一句,点出了茶在饮品中的地位高于“六清”。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关于其起源的传说非常多。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茶树的栽培种植,对于茶叶的最早记载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根据一些记载显示,周代时,茶叶已经出现在贵族的几案上,当时南方一些地区将茶作为贡品进献周天子。晋代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人曾将茶叶作为稀世珍宝进献给周武王,而且巴蜀地区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在中原地区,茶最初并不是作为饮品饮用,而是一种熬煮的菜肴,或者用来当作药剂服用。《晏子春秋》记录了春秋时齐国人喜欢把茶叶作为菜肴来食用。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茗菜主要是将茶叶单独或者和其他蔬菜混合在一起煮成菜羹。从晏婴食用茶叶一事可以看出,茶叶已经逐渐融入贵族生活。

当时真正流行喝茶的地区只有地处西南的巴国和蜀国。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茶》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惠文王赢驷起用司马错灭蜀并巴,推广茶叶,打破了文化壁垒。至此,流行于巴蜀一带的茶文化开始传播到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时期,人们通过直接咀嚼茶叶来感受茶叶的提神以及清新效用。咀嚼茶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而这也可以看作是饮茶的前期表现。

西汉时期,茶作为饮品的功能日渐强化,但是作为饮品的茶又无法与其药用完全脱离,由此形成了饮与药并存且相结合的形式。也就是说,茶有时会被当作药物,有时则被当作一种饮料。

汉宣帝时期的辞赋家王褒是蜀郡(今四川)人,他在《僮约》一文中记述了茶在四川成为普遍性饮料的情形:王褒家的童仆日常工作有两项与茶有关,即“烹荼尽具”和“武都买荼”。其中,“烹荼尽具”指的是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这成为童仆的日常劳动,说明在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经常饮用的家庭饮品,至少在王褒家里是这样的。

“武都买荼”中的武都,一说指武阳,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寿、眉山等地。这些地方距离王褒的家成都不远,是我国传统的产茶区。武阳在当时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型的茶叶交易地,童仆们几乎每天都去这里买茶,说明当时茶叶的消耗量之大。有专家分析认为,在西汉中期,西南丝绸之路已经形成,成都是丝路上一个重要的城市,武阳茶叶市场的兴起,与西南丝绸之路不无关系。

另外,假设茶作为药用,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消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茶饮在当时的四川已经广为流行。

汉代许多关于茶的文献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许慎的《说文解字》等。这说明了茶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经常饮用的饮品,也体现了文人对茶的重视。由于饮茶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而这恰恰满足了文人写作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汉末三国以来,清谈之风渐起,文人们高谈阔论,当然需要助兴之物。茶可长饮而且令人神清气爽,于是饮茶之风在汉末迅速蔓延。

从汉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叶产量与销量的规模,这反映了民间对茶叶的需求,说明茶饮在民间也很流行,就像今天很多人喝茶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追求精神兴奋。民间对饮茶的这种观念,使茶成为一种更纯粹的饮料。

三国时,东吴的很多地方开始种植茶树,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树种植普遍发展起来,为茶饮的普及按下了“加速键”。茶饮也更多地被用在了招待客人及祭祀等方面。

茶由食用、药用再到饮用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对茶的认识日益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的功效,把握住茶最为显著的特点——令人兴奋,并根据这种特殊的功效找到了利用茶的更好的方式——饮用。于是,茶终于成为一种饮料,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占据着饮品界的主导地位。

1、杏酪,捶杏仁作浆,挍去渣,拌米粉,加紧糖熬之。

2、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3、茶汤:茶汤因用龙嘴大铜壶冲制,水烧开后,铜壶盖旁的小汽笛“呜呜”响着,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水满茶汤熟。茶汤的主料是秫米面(高梁米面)、糜子面,调料有红糖、白糖、青丝、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加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

4、“熟水”: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制作方法成熟的各种夏季饮料,这些古代饮料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而且特别重视口感和保健的双重需要。只是古代还没有“饮料”一词,聪明的祖先,把他们喜爱的这些饮料统称为“熟水”。

1、酸梅汤

酸梅汤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宫闱,其中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的,乌梅、山楂消油解腻、开胃健脾,梅汤口感好,更避免了让饮用者摄入过多糖分。

2、绿豆汤

绿豆汤是一道以绿豆和水作为主要食材熬制而成的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汤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汤类,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绿豆汤有各种煮法,口味繁多,最主要的有薏仁绿豆汤,百合绿豆汤,南瓜绿豆汤和海带绿豆汤等。

3、桑叶茶

桑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箕星之精神也,蝉食之称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桑叶又名,神仙草,日本人称桑叶茶为长寿茶。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富含人体17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1、醪糟:也叫甜米酒,低度酒,类似现在的儿童饮料(含酒精成分);

2、茶: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3、酒: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左右,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

01紫苏饮子(紫苏熟水)

  在南宋时期,用紫苏制成的紫苏熟水,是街市上最受追捧的饮品。宋皇仁宗定汤饮,紫苏熟水第一名。

  据《广群芳谱》记载,宋仁宗曾经令翰林院举办天下饮料评比大会。当时的紫苏饮、沉香饮、二陈饮、香薷饮、薄荷饮、桂花饮等报名参加,最终紫苏饮子以其色香味俱佳和具有消暑养生功能脱颖而出,宋仁宗称它为天下第一饮料。

  到了元代,还有文人盛赞它的消暑功力,“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时至今日,紫苏依然是应对暑气的民间智慧。

制作方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明代高濂《遵生八笺》

  《本草正义》指出,“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中医理论认为, 紫苏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的功效。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叶富含挥发油、紫苏醛、柠檬烯等物质,有镇吐、镇静、抗病毒、促进小肠蠕动、止血等功效。对于风寒感冒、妊娠感冒、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术后出血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功效。日本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剂量紫苏叶配合速尿使用,具有解河豚鱼中毒的功效。

  夏日饮用紫苏饮子,可消暑、祛湿、导滞、提神。

  

  02荔枝膏水

  实际上,荔枝膏水中并无荔枝,反而更像是宋朝版的乌梅汤。

  制作方法:乌梅(半斤,取肉) 桂(一十两,去皮,锉) 沙糖(二十六两) 麝香(半钱,研) 生姜汁(五两) 熟蜜(一十四两) 右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沙糖、生姜汁,再熬去滓,澄定少时,入麝香搅匀,澄清如常,任意服。——《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指出,荔枝膏水可生津止渴,去烦。

  中医认为,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去皮桂主治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痢、腹中虚痛。生姜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中用到了麝香。麝香一味,贵重难得,并且使用起来有诸多禁忌,所以此方主要供大家了解,不建议大家自行使用。如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03豆蔻熟水

  据说,豆蔻熟水是才女李清照常用的一款夏季养颜饮品。明朝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上记录了十二种熟水,其中包括豆蔻熟水。

  豆蔻熟水

  材料:豆蔻3克,石菖蒲1.5克,甘草9克。

  做法:将豆蔻、石菖蒲稍微捣碎,和甘草放入茶壶中,滚开水冲泡。把杯子盖好,稍微等一会儿就可以喝了。若是觉得味道太浓,还可以继续加热水。

  功效:豆蔻燥湿健脾,石菖蒲补养心气,甘草保护脾胃。日常饮用,祛脾胃寒湿之气。

  《开宝本草》记载豆蔻:“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中医理论认为,白豆蔻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等症。

  夏季“暑必挟湿”,来上一杯豆蔻熟水,可很好地预防暑湿、脾胃气滞、胸闷腹胀等。不过,阴虚血燥者禁服豆蔻。■

隋唐:保健饮子

隋唐生活比以前讲究,出现了用果品或草药熬制的“饮子”。它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饮料,不但解渴,还可以清热解毒。“饮子店”遍布长安街头,喝“饮子”一度成为了古人的一种潮流。

宋代:白豆蔻熟水

到了宋代,饮料的品种就丰富多了。一款叫“白豆蔻熟水”的功能饮料,也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它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发明的,用植物或其果实作原料煎泡而成,取材纯天然,口感醇正,不但能促消化,暖肠胃,还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呢!不过这听着感觉就像我们现在的绿豆汤。

元代:里木渴水

饮食界认为,宋元时期是制作冷饮最有天赋的时代。蒙古人西征中亚时,最先喝到了“里木渴水”,便喜爱上这种酸甜口感,随之带回了中原,在当时的宫廷深受欢迎,也成为忽必烈最爱的饮品。“里木”就是柠檬,所谓“里木渴水”就是柠檬饮料。为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在广州设置专门的“御果園”,栽种了大小八百棵里木树,柠檬在古代就大受欢迎啦!

明代:果蔬渴水

中国人从明代开始就榨果汁儿喝了,他们把果蔬型饮料叫做“渴水”,在《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明代著作中,“渴水”是饮料名,相当于今天的稀释类果蔬饮料——橙汁、椰奶等。明代的果蔬饮料种类繁多,有林檎(沙果)渴水、木瓜渴水、五味子渴水、杨梅渴水等。

清代:汽水

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常喝的汽水,清朝的同治年间传入我国后,成为达官贵人宴席中的高级饮料,后来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办厂了,汽水也就不稀奇了。

1、薄荷饮。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生姜、薄荷、韭菜等煮成茶汤饮用。在马伯庸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影视剧中,小说人物也有嚼薄荷清新口气的习惯。中医认为薄荷性凉,味辛,具有发汗、散风热和止痒等功效。

2、菊桑饮。大家都知道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除了这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外,蒲松龄其实还写了一部叫做《药崇书》的读物,里面就有他总结的菊桑茶配方,他认为菊花有明目、补肝滋肾以及抗衰老的作用,而桑叶也有疏散风热、明目益寿的功效,两者结合,再辅以枇杷叶和蜂蜜制成饮品,是一味护肝滋肾的良方

3、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是古代名医张仲景的名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中医认为它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药。

4、枸杞红枣茶。《全元散曲·庆宣和》中写道“充腹黄粮暖炕柴,送老山斋,枸杞茶甜如蕨薇菜,去来,去来。”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神秘服食类·枸杞茶》中也记载“於深秋摘红熟枸杞子,同乾麪拌和成剂,捍作饼样,晒乾研为细末。每江茶一两,枸杞子末二两,同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甚有益及明目。”中医认为枸杞有补血安神,养肝明目,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饮品有:青梅羹、碧粳粥、合欢汤、珍珠翡翠汤圆、莲叶羹、香薷饮、竹韵露、合莲盅、莲心薄荷汤、金丝燕窝、樱桃酒酿、红枣血燕、旋覆花汤。

糖蒸酥酪、玫瑰清露、木樨清露、杏仁茶、冰糖燕窝粥、面茶、莲叶羹……建莲红枣汤,

青梅绿茶,酸梅汤,绿豆汤,红豆汤,大麦茶,酸角汁,凉茶,鲜榨果汁,柠檬水,柠檬茶,菊花茶,桑叶茶,荷叶茶,薄荷茶,鱼腥草茶,苦瓜汁,红珍珠奶茶,杨梅荔枝饮,自制冰红茶,双花白菊饮,莲子芦根百合饮,香薷饮,麦冬山楂饮,玉米须茶,决明子茶,五味枸杞饮,香蕉冰淇淋,盐茶饮,

荷叶凉茶、陈皮凉茶、薄荷凉茶、杏仁雪梨茶、桂圆生姜茶

上一章 糕点 摘抄笔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摘抄(梅花被蜘蛛丝拉扯看起来十分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