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水木风华:用古典诗词书写青春
本书标签: 校园 

水塔撬锁,打开诗词创作的大门(1)

水木风华:用古典诗词书写青春

七律 课间(其一)

朝阅南湖樠木校,暮怀北水莫愁声。

雾寒青山隐天秀,日暖白水逸龙城。

致远略显鸿鹄志,宏图大展锦秀程。

今朝至此留石印,明日离家踏铁痕。

本诗作于2018年10月,郢城一中四楼走廊。

故事得从我母校的一座水塔讲起,因为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郢城市内有一个湖,名曰镜月湖(又称南湖),湖面宽广,其中有数个苍翠朦胧的湖心岛。清晨或雨后,会有雾气自波而生。白鹭时起,浅岛隐约,饶有趣意。

湖边有山,因多生樠木,故得名为樠木山。樠木山虽名叫山,但只是一片高约十米的小丘而已。丘上植被繁茂,鸟类繁多,每至霞落西楼时,常有百鸟归鸣,声杂而音美。

湖山之间,就是我的母校——郢城一中。

樠木山上有座水塔。塔通体雪白,出于层叶之上,登临其上,便可俯视整所学校,是郢城一中的制高点。初来一中时,这座塔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从此,我与水塔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何同学一直很好奇这座水塔的高度。正好我们刚学到重力加速度,只需要在水塔顶上扔一块石头并测出它的落地时间,我们就可以算出水塔的高度。

其实,在水塔上曾进行过一次非常有名的物理实验:1962年,人们利用安装在水塔顶部和底部的一对非常精密的钟表,验证了“对于在一个引力场中不同高度的观察者,时间推移得不一样”的预言,和广义相对论精确地一致。我们在自家水塔进行物理实验,也算是致敬当年的先辈。

问题就是,要上塔测高度,得先把水塔门打开。水塔门口那把大金锁可不是摆设。

得出结论:锁,还是得撬的!

后来想起来,当时的我们不过是为“非法入侵水塔”找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理由。

行动力!2018年10月9日晚,水塔的锁上火花四溅;10月10日晨,水塔大门被“攻破”,换锁之后,我们正式向自己宣布:水塔已经落入我们手中!

打开塔门,水塔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塔的内壁用红砖砌成,楼梯以“之”字形延登而上。风从早已破碎的玻璃窗吹过,发出阵阵呜鸣。我们把手背在身后,就像在审视自己的新家。

为了不让水塔原主人发觉,我们特地给水塔换了一把和原先一模一样的新锁,并在新锁口插上一把钥匙,留字条曰:“这是校方换的新锁,请查收。”这字条是我自己写的,我可以写出大人的字迹。

凭借这些不那么精巧的招数,我们还真骗到了那位管水塔的同志——过了两个星期都平安无事,水塔的新锁也没有被别人动过,说明我们没露出破绽。

从此,每当路过水塔去食堂时,我们总忍不住开怀大笑:“他们做梦也想不到,那座塔是我们的!”拥有水塔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必须“沉得住气”,因为一但此事败露到学校领导那里,其结果必定是毁灭性的,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人云: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我们依旧牢牢把握着打开水塔的“初衷”——测高!

鉴于安全因素,我们测高时只会登至“亚顶”,即塔内楼梯能到达的最高处。为此,我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昼登。即首先在白天完成登顶,摸清楚“亚顶”的情况,排查可能的安全隐患。

第二步:夜登。即在昼登的基础上进行夜登。因为“测”是“夜测”,所以我们必须提前适应夜间登塔的环境及其对应的操作流程。

第三步:夜测。即选取“良辰吉日”夜间登塔,完成测量。

何同学家里有一本老黄历,经过认真的筛选比照,我们将登塔测量日期暂定为11月25日。良辰吉日登塔,兴许能降低我们被领导逮住的概率。

第一次昼登的具体日期不详,我只记得我们抽出了早饭时间进行初次登塔。登塔过程中,除了楼梯有点陡之外,全程大体并无吓人之处,我们很快成功“触顶”。

微微把塔顶的门打开一点,我们终于能以梦寐已久的水塔视角观视一中。南湖畔,青山前,一所充满生气的高中坐落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雾气从城郊的农田升腾而起,半隐远山,使山色由下而上逐渐加深,再与和雾气一样湿白的天空划出一道鲜明的界限。雾冷却青山,隐去秀丽多姿的天空;太阳烘暖白水,中和冷气,温暖尚隐在雾中的郢城。向北思怀,似乎还能看到轻波柔荡的莫愁湖水,似乎还能听到莫愁女跨越千年而来的弦歌……灵秀之地,多生才子;壮美江山,往往能催人奋斗,我想,这正是郢城一中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眼前依旧迷茫,但希望的阳光已然给我带来了些许暖意。

回到教室后,我动笔写下这首七律。

那时的我还没想到,水塔那一撬,不仅打开了水塔的门,更打开了我通向诗词世界的大门。

事情还没完,昼登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夜登。

你也能想到,夜登的难度是昼登难度的好几倍!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有序的筹划工作。这一切完成后,可以说“夜登”的胜利就近在眼前。

对于第一次夜登,我决定以小剧本的形式呈现。

 

时间:2018年10月的某个夜晚,晚上10:45

地点:东边水塔

人物:笔者(S)何同学 H

【灯光倾泻在一片树林中,微微映照着一座白塔。白塔下,两位少年打开塔门。】

S(低声):开了。

H(扫视一眼林外灯下的小路):外面没人,可以进去。

S(迅速开锁):快快快!

H(将S拉入门中,顺手把门带上):老规矩!

S(将门边的一把竹扫帚拿来抵在门上,把书包放在旁边的桌子上):免得风把门吹开。

【两人对视,得意地笑出声。安全入塔是登顶成功的第一步,两人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驰了一下】

H(小声催促)快开灯!

S打开手电筒,向上照去,只见钢铁制成的楼梯,以“之”字形爬上顶端的水泥天花板。

S你先上还是我先上?

H(略微沉默了一会儿)你先。

S(故作轻松)好,我先来,敢为人先嘛……

H:还是我先吧。我轻一些,每上一级台阶,我都会试试楼梯是否还可以支撑。

S:那我在后面帮你打手电筒。

H: 我上了——

【何同学开始抓住扶手向上攀爬,何同学的手抓的很紧,整个人动得很慢,显然有点儿紧张】

S (把声音稍微提高一点,但依旧不敢喊出声):上面稳吗?

H:来吧,来吧,没问题!

【S 也开始向上攀登。扶手上的灰尘在历经一个星期后又一次被这两位年轻的访客触摸。两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路上没有说笑,只是偶尔提醒一下对方要小心。除此之外,只有脚踏楼梯的叮当声和手摩擦铁栏杆的声音。】

【终于,他们来到一个平台上,这里离亚顶仅有一门之隔。】

H(再次压低声音,尽管在这个地方不可能有人听到他们的谈话):关手电筒。

S(把手电筒关上,强忍住笑):要是我妈妈知道我在这个地方,她一定会疯掉的!

H:我要开门了——

【随着吱的一声,何同学打开一扇小门,门外是一座正在熄灯的教学楼和灯火辉煌的地平线。笔者和何同学向下探视一眼,高处风紧,昏暗的树冠正在他们脚下翻涌。】

S(长舒一口气):终于到了,现在我们要赶紧返回……11月25日,就是我们达成最终目标的日子!

终于等到最终测量的前夕。我在11月15日写了一首关于水塔的《临江仙》,里面的注释提到关于登塔的内容,恰好被我的同桌小马同学看到了。

“我的天!你们还真上去了?” 小马把手中的课本丢到旁边,惊讶地瞪大眼睛。

我一开始不太想让他知道我们的事情,所以我先沉默了一会。但是,可能是出于一点虚荣心吧,我摆出一副神秘的表情:“你觉得呢?”

“这……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撬锁啊。”

我知道他被我的这三个字震惊到了,但我面色淡然不改,搞得跟撬锁是我家常便饭似的。

“你们不怕被学校领导逮吗?”

“怕,肯定是怕的。”我很神气地往后面靠了靠,“但怕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了,我们去了那么多次,一点问题都没有……领导又不是天天没事干,他们到那个鬼地方干什么!”

和他细讲了我们和水塔之间的故事后,小马同学强烈要求和我们一同前往,鉴于小马同学和何同学以前在初中调考班是同班同学,比较可靠,我们决定进行一次“载人航天”——我们把带新手登塔称为“载人航天”。

“你看那座塔——”我把手中的笔放下,指向窗外。

小马同学咽了一下口水。

“目测得有20米,你有那个胆量吗?”

小马盯着窗外的水塔呆呆地凝视了一会,又犹豫着望向我,与我期待的目光抵在一起。最后,小马深呼吸几下,说:“我想我可以的。”

“那就对了嘛!”我拍拍他壮实的肩膀,“我们几个人中,你最不该害怕!”

25日的夜晚如期而至,此时,我们的“登塔队伍”已经壮大到五人。熬过晚延长后,为了尽可能做到迅速(我们不想让家人发现我们回来得出奇得晚),我们抄了一条近路,直接从幽暗的树林里穿行而上。走哪条路、怎么走、哪里有不好走的地方……我们在经历前几天的“踩点”后都了然于心。行动一环套一环,细致而紧凑,当我们五人都聚到水塔脚下时,才10:40。如果搞得快,测量工作10:50就能结束(毕竟我们只需要记录一个数据),像这样,我们回家时只需要告诉家长,我们去了趟小卖部,就能轻松把家长们忽悠过去。

哈哈!绝妙!

黑夜笼罩的树林中的水塔非常阴森,再配上做贼心虚的我们,那气氛,还真有恐怖片的味道。这个时候,晚上散步的教职工家属早已回家,就算有人看到我们,可以试想:在虫声密织的幽林里看到几个人形的不明物体晃来晃去,还不被吓出心脏病!

“What’s up,怎么这么高啊……”小马同学抬头望向塔顶,不由感叹到。

“不许扰乱军心!”我和何同学异口同声地说。

“会不会被领导抓……”

“不要制造恐慌!”又一次,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要是真有领导怎么办?”

“那我们就要拿出自己最坚定的意志来,决不认怂,据理力争!”

我在一旁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也强忍笑意。

还是熟悉的操作,开门,在十秒之内五人迅速进入,最后一人进入后用扫帚抵住门。登塔顺序早已被编排好,何同学打头,我在最后拿着手电筒殿后照明,其中一位同学携带了三块石头, 还有一只停表。晚上的树林里肯定没有人,但我们出于安全考虑,依然选择“内放”——即将石头向塔内无初速度地放下。

何同学一手握石,另一只手持停表,在握石手松开的同时按一次停表,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时再按一次停表,记录三块石头下落过程的总时长。测出的总时长除三,就是每一块石头下落的平均时长。我们只要事后在网上查出郢城市的重力加速度,再用匀加速运动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塔高的理论值。

一切进行得相当顺利。下水塔时,大家的心里很放松,个个有说有笑。出水塔门时,我们也没有太警戒,等何同学和另一位同学先走出树林后,我与小马同学才从水塔里出来——

“我就说不会有领导吧!”锁好门后,笑容在我脸上铺开。我再次拍拍小马同学壮实的肩膀:“你是最不该……”

“可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还预感?我从不相信预感!哈哈哈。”

当我看见何同学被一个黑影栏住,黑影手里还有一只亮灯的手机时,我笑不出来了。

我大吃一惊,心猛地往下一沉。糟糕,这下恐怕真撞见“鬼”了!

水木风华:用古典诗词书写青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