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诗词赏析
本书标签: 古代  诗词  赏析 

秋风秋雨愁煞人

诗词赏析

今日有雨,风微凉,雨微细,秋天越来越近了。秋雨,多是带愁的,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我脑海里记了很多年,但我一直不知道全诗,只记得这是著名爱国巾帼秋瑾女士的遗言。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的色彩,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这句诗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秋瑾女士用这句诗充分表达了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了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为秋瑾女士所做,后查了资料才发现,次句诗出自一位清代文人。

秋暮遣怀·陶宗亮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盘游,霜华拂处尘氛扫;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诗。

原诗作者陶宗亮(1763—1855),据说为东晋名士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后人,因先生字元亮,追幕其人,故而取名“宗亮”。诗人追寻陶渊明隐士之志,隐居于太仓娄江(今浏河)支流桃源泾畔,这一首《秋暮遣怀》出自其诗集《沧江红雨楼诗集》,为其壮年所作。此诗充分表现了一名隐于乡野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品行高洁,鄙视时速,不满现实,有所追求,但壮志难酬,只能无奈隐居的怨愤情怀。

首两句“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人之生于天地之间,恰若一叶浮萍,难以自主;而世人皆为功名利禄汲汲营营,而不知名利这些东西犹如三秋之草,衰萎枯黄,终归一毁。如《汉书·苏武传》言:“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又如苏轼《答陈师仲书》:“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第三、四两句再加强调:“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以功名利禄比作秋草,但是秋草尚能化作养料滋养来年新生的春草,而役役利名只能虚耗光阴,落个“苍颜难换朱颜好”,白发苍颜难换青丝红颜,毫无价值。既然如此,人生一世,何必执着于功名利禄?

诗人想要效仿仙人淡泊明志,隐而静居,但内心又不能平静接受,忘情世事,故云“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诗人爱菊,曾自号澹人,取“东篱爱菊,人澹如菊”之义。他仰慕先人陶渊明隐居不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在此秋草方衰,秋菊尚未开放之际,待其花开。诗人爱菊,可见其品行如菊花一般高洁;但是菊花未开只能待菊,也体现了诗人的无奈迫切。菊花未开,只能一人寂寞饮酒,而无花可赏,更觉清冷凄凉。更何况又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秋雨又加秋风,寒宵又独坐,此时思绪万千,愁思不断,人真能被“愁煞”,心真是“如捣”。

诗人既不愿“役役”于“利名”,又不甘寂寞独守,乃设想趋时入世又如何呢?“出门拔剑壮盘游,霜华拂处尘氛扫;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青春年少时,壮怀激烈,勇往直前,追求前程,于外游历,然而,涉足世事未几,现在已是两鬓添霜,步入壮年,此鬓毛飘拂之处,正是为“尘氛”所染,拂扫不去。少壮时俯视天下,胸怀山河,朝凌五岳,暮越三洲,气概盖世。但“人世风波”,明言人世烦嚣,充满艰险,处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一旦涉足,必有大祸,此时岂能自保!人生劳苦,世事艰难,饱经风霜,以致于青春忽逝,年华早衰,可见其心痛无奈。

结尾两句,总括全诗,诗意升华,诗云:“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诗。”归卧糟邱,是以酒浇愁,以酒解忧,以酒终了一生,弃“利名”于不顾,舍壮志于脑后。如此老死于蓬蒿之间,无名无利,坦然安息于九泉,专事吟哦阴间之诗,何等舒心遂意!谓“不如归去”,是对“利名役役”、“人世风波”的否定,亦是对首句“人生天地一叶萍”的呼应,如此,才能突出题旨,收束全诗。诗人追求归卧糟丘、老死蓬蒿,并非消极厌世之语,是因为诗人厌恶尘世纷扰利禄纠缠,而直面现实的激愤之语。

上一章 秋思----那些我喜欢的秋日私语 诗词赏析最新章节 下一章 《秋窗风雨夕》----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