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寒雪的诗文社
本书标签: 短篇  玥柒紫荆城  诗文集 

节日(2)

寒雪的诗文社

寒雪今日主题:节日

寒雪开社啦

………………………………………………

寒雪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从这句话就可以的指中国的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极具内涵。中国的日历上面有很多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有很多的节日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 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节日有很多,它们随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一同传承下来,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在每一年的特定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习俗举行不同的活动。中国最大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的开始,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在春节的前一个晚上是众所周知的除夕夜,那是旧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年的结束的标志。春节的场景可以绘出一幅长长的画卷,小孩们满怀希望等待着即将到手的压岁钱,大人们准备着年饭和贴对联,乡村里不断的响起响亮的鞭炮声,在家中的餐桌上三代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隔日便是出门给邻里乡亲拜年,而且大人有烟拿小孩有糖吃,之后便是到更远处给亲戚拜年,待这些需要跟大人们一起的活动结束后便是小孩们的欢乐时光了,拿着压岁钱买自己期盼已久的东西,或是聚众在一起玩游戏放鞭炮放小烟花。不同的人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准备在全新的一年里绽放光彩。另一个代表团圆的节日是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是不变的传统。不仅有团圆,贺新春的节日,还有祭祀扫墓的清明,登高赏花的重阳等节日。 除传统节日外,在近代的发展斗争中也产生了与多节日。 在公历的一月一日是另一个新年,相比于春节虽然规模小很多但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标志。1949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那以后每年的十月一日便是国庆节,历年都有盛大的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展现中国一年更胜一年的雄风。九月一日的教师节是中国为辛勤付出的园丁专门设定的节日,是属于教师的节日在这一天教师将受到学生和朋友的祝福和礼物。类似的节日还有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等。 随着思想的不断改变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外国的著名节日和全球性节日相继涌出。比如外国的新年圣诞节,它的地位就如新年在中国的地位一样,热闹非凡,在外国即使是贫苦人家也会热热闹闹的庆祝,美味的火鸡、圣诞老人、圣诞树都是它的特色。人们熟知的五一劳动节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它是全球劳动人名的假期。 无论是什么节日,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在时代的变更中产生的,凝聚了人们的各种情感、象征着人们的各种意义、寄托着人们的各种理想,是历史和时代的证明,是文化的一根枝杈。

寒雪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题记 小时候总盼着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大姑家拜年。 记忆中,城市里的春节总是那么热闹,街道上各处有花花绿绿的霓虹灯,从窗户向外看,总觉得很好看。 自三岁起,就有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大姑家的习惯,到家门时,总会有一个孩子满脸欣喜的跑过来说一句:“爷爷奶奶好,姐姐好。”然后又和我们一块儿进去,和我坐在一起,给我看他买的小礼物,在大姑家吃过午饭后,总会和弟弟一起去玩电脑,爷爷奶奶就和大姑聊家常。那时我俩玩的是双人游戏,他总是带着我玩,爷爷奶奶听到我俩的笑声就会在外面说:“这俩孩子还真是调皮啊。” 下午大姑就会带着我和弟弟去买菜和零食,回到家后我就会和弟弟在家里堆积木。大姑就会去厨房洗菜,准备晚饭,爷爷奶奶就会悠闲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晚饭时,大姑总会烫火锅,所有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其乐融融的吃着,爷爷奶奶争着给我们两个孩子讲他们那时候的事,我和弟弟听得津津有味,那时总觉得过年真好,真热闹。 长大了,我还是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大姑家拜年,街道还是那么花花绿绿的,而我却不想再去看那些灯。那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早已是一幅新的面孔了。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些人,可我却觉一切如此陌生,进入家门,我变得拘束,不再和弟弟一起玩游戏,不再和弟弟去开玩笑,不再和弟弟一起堆积木,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会看一看手机。吃饭时我不再喜欢热闹,只是一个人飞速的吃完后便去一旁看电视,弟弟吃完后就过来和我一起看,他总是给我选一些搞笑的节目,可我却很少笑。家里虽然有些热闹,可没有了我俩的笑声,还是有些凄清。 等大家都吃完饭后,电视上播出的春节联欢会的重播,姑父和爷爷偶尔评论一下节目,大姑和奶奶坐在一起玩着手机,大家都出奇的安静,只有电视机里的节目才能体现出春节的氛围。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脚步,这种传统节日的气氛,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有了网络和手机,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我多么希望小时候的那种过节时的热闹气氛能够融入到现代社会呀!

紫依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的家乡云南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

若梦古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中国人最为传统,最为隆重的节日。多少人不辞辛苦奔回家乡为了这一天的团圆,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忙着贴春联,放鞭炮 ,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到处都喜气洋洋。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副副对联贴上墙壁, 一声声水呼精出红日,一句句际福口耳相传,过年啦!今年的春节与往年相比是相同的但也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春节还是和以往一样热闹、喜庆,不同的是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大家都倡导就地过年,我的爸爸因为工作原因,今年在外地过年没有回家。以往过年的时候我爸爸负责筹备年货,妈妈负责清洗过年用的工具,我和弟弟责负责购买儿童烟花。今年因为爸爸没回家,所以过年所需要的东西由我和妈妈一起完成。 过年必备的是蒸包子,蒸花糕。今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蒸花糕,小时候总是站在一旁看爸爸、妈妈蒸花糕,感觉神奇又好看,今年因为爸爸不在,我也进行了尝试。我做第一个花糕效果还不错,于是我便承包了最主要的一个花糕之外,所需要的花糕,看到自己蒸好之后的一大锅花糕后感觉很是满足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成人过年的快乐。除了春节前的筹备,最应该说的莫过于过春节时的习俗了。 每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我的家乡最为独特且盛大的就要数大年初一的磕头拜年了。在我的家乡,大年初一这天大家会在凌晨四点早早的起来,准备去给各自的长辈拜年。然后同一个村庄在同一个姓氏家谱上的男人们会聚在一起,去给附近村庄上的姓氏家族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子一般是不跟着的,因为有时候走的路会比较远,但是小时候我就特别愿意和爸爸一起去,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早早的起床,怕爸爸不带我去,而我也是唯一一个在这几年里跟着他们去磕头拜年的小孩子,虽然走的路有些远,但我总是乐此不疲,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不能再和爸爸一起去磕头拜年了。除了男人们,女人们则会带着小孩拿着早已经叠好的元宝去庙里烧香拜年,祈求家人平安并许下新的一年里的愿望,所以不能和爸爸去磕头拜年的我就开始和妈妈一起去庙里烧香拜年。 磕头拜年最为隆重的有两次,一次是大年初一的时候,还有一次是元宵节晚上的时候。别的地方元宵节是放花灯,而我的家乡没有花灯,但是一个村庄的人会兑钱聚在一起在宽阔的马路上放一排排最为盛大的烟花,每个村庄的烟花都会一路放到庙堂门口,然后每个村庄里男人会集体在庙里磕头朝拜。这些场景都是过年最为热闹的时刻,但是因为环境污染的问题和今年的疫情原因,大家不再集体放烟花和聚集磕头去庙堂朝拜了,但是磕头给各自长辈拜年还是依旧存在的,这是我们家乡流传已久的习俗。 在一些人看来磕头拜年有些匪夷所思,难以接受。认为拜年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体现,但磕头拜年是陋俗需要摒弃,而我觉得磕头拜年需要传承。磕头拜年,是小辈对长辈表达尊敬的一种礼节,也是礼的一种传承。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山东被称为“礼仪之邦”,同时山东还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因此山东非常讲究礼仪和孝道,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认为磕头拜年,是一种对长辈身体健康的祝福,也是一种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中死去长辈的敬畏和思念,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传统礼仪。孔子向来讲究一个“礼”字,他时常劝告自己的学生要以“礼”为先,磕头拜年对山东人来说也是对“礼”的一种延续。因此我认为山东的这种习俗值得传承下去。 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如今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竹炮,对联,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炮竹声下,映照的是扬起笑的脸。很久没有,如此畅怀的开心,如此肆意的快乐。我过年,我快乐。

若梦“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国人思乡怀亲,祈盼丰收、幸福之情。千百年来,每逢中秋,人们遥望明月,品咂人生,畅叙幽情。古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丰富的传说,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等习俗。又一年中秋将至,博物馆、高校、图书馆PK创意,今年中秋文创花样翻新!以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王孟希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来源,将古画中的山水小景设计成月饼图案,同时选取宋画微黄的底色和千里江山的青绿,让传世名作之色融入饼皮。这款月饼礼盒一经推出便受到追捧,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销量已破两万。国家博物馆以馆藏文物“堆彩赤壁赋圆漆盘”为元素,还原苏轼《赤壁赋》中远山、秋月等意象,“盒盖安上电池就是一盏小夜灯,给人一种‘揽月入怀’的美妙感觉。”国博官方线上店铺显示,这款月饼礼盒限量300份,目前已售罄。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也在中秋之际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校徽月饼,彰显校园文化的同时为学生送去节日祝福。

岚惜“咚~咚”伴随着一声声爆竹声,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不管是热闹的大街上,还是村庄旁,都洋溢着一股喜庆的味道。人们一会儿忙这儿一会儿忙那儿,真是不亦乐乎! 一大清早,我便被那巨大的爆竹声惊醒。是的,春节来了。我高兴地跳下床,匆匆吃好早饭,便一家子出动,来到镇上逛街。一到街里,放眼望去,哇塞!真壮观。只见大街上的颜色比平时鲜艳多了。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飞舞,仿佛在对行人拜年。迈着缓缓的步伐,我们走进了茫茫的街道上。顿时,我耳边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来来,快来买啊!清脆又甜的广东甘蔗啊!10块钱一根!”“烟花,买烟花喽!各种各样的烟花快来买啊!”“新鲜出炉的年糕啊!红红又喜庆,吃了让年年高,发大财!”…… 在街上买完东西后,刚一回家,大伙又开始忙碌起来。我看见爷爷正拿着用糯米作的糊贴春联。于是,我连忙跑了过去,笑着对爷爷说:“爷爷,我和你一起贴春联吧!”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我兴奋极了,顺手拿出了一张对联,右手用刷子蘸着糊,有顺序的涂在春联背面,然后跑到门旁,踮起脚,小心翼翼的将春联慢慢地贴在了门上。望着那张被我贴上去的春联,我心里不禁喜滋滋的。 转眼便到了晚上,妈妈煮了一大桌香喷喷的饭。最让我口水直流的就是那个大火锅。红红的火焰将锅中的水煮的沸腾。我迫不及待的将底料和蔬菜羊肉以及其他的都倒了进去,就等着开过。眼睛死死地盯着它,目光中闪着亮光,恨不得把整锅的的食物都吞进我肚子里去。终于开动了,我如同一只饥饿的狼,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饭,当然是我们的最最开心的了,那就是给压岁钱,我拜爷爷,拜奶奶似的,来到家人面前,一边伸出手,嘴中一边喊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望着那一张张大红票票,我乐开了花,抱着钞票,不停地跳跃着。 “轰,轰,轰!”爆竹声响起来了。我赶忙叫爷爷也放烟花。爷爷从屋里碰了一个“大箱子”放到马路上,接着用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我捂住了耳朵,稍等一会儿后,各种各样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升向了天空。有的像一窜一窜的毛毛虫;有的像人们下雨天使用的雨伞;有的像直冲云天的火箭;有的像盛开的鲜花……寂静的夜空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五光十色,变成了一座大花园。礼花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时而似轰轰的春雷,时而似划破夜空的闪电。姐姐拿出一个瓶状的礼花,只见礼花似银丝一条升上云端。再深蓝色的夜空中,绽放美丽笑脸,似壮观的流星雨散落而下,如画卷。我拿出一捆手摇的花,用打火机慢慢靠近,几秒钟后,顶端滋出五颜六色的花,我拿着小棒在空中乱写乱画,顿时,烟雾四起,如同仙女的银纱,美丽极了。 望着那灿烂的夜空,我们欢呼着,快乐着,伴着欢笑,我们愉快地度过了春节。

寒雪节日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节日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华夏儿女来说,节日从来都是如此的清晰并且厚重。它既是清明时华夏共披的一蓑烟雨,又是中秋时炎黄共赏的一轮明月;它既是除夕夜里煮出的一锅锅和和美美,又是元宵节上点亮的一盏盏团团圆圆。节日是一个民族赖以凝聚的力量源泉。因为这些传统节日的根在中华。五千年的流水滋润着她,才使许多优良传统得以发扬与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早已与华夏民族生成一体,血肉相连。 然而近些年来,西方的节日在中国逐渐火热。以圣诞节为首的西节大军,比曾经的枪炮更容易地攻入了中国的大门。 每年接近圣诞节时,行走大街小巷,就能看到商家披红挂彩,大做文章。追求时尚的人们纷纷高价购来普通苹果视为“平安果”,购来新伐幼松视为“圣诞树”,忙于其中,不亦乐乎。更有愚人节属,专以恶作剧,骗人为乐。人们玩得乐此不疲;还有情人节玫瑰的身价更是惊人,商家赚得乐此不疲。 可是反观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日渐冷落。端午清明常常被人遗忘,中秋节往往也就是一带而过,像腊八、立春这样的节日更是变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了。连最擅长煽风点火,借机赚钱的商家,面对这些传统节日,也都难提雅兴,无声无息。春节尽管还很火热,却开始变了味。对有的人,春节成了“搓麻交流节”,有的成了“送礼应酬节”,有的则成了“旅游节”。试问,在中国人常做的那种无聊购物式旅游当中度过的春节,还有什么意义呢? 怎么了?怎么了? 传统节日是一剂黏合剂,把散落在四面八方的同宗同组的人聚合在一起;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把民族的优秀精华和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这棵大树,终究少不了根啊! 当然圣诞节也好,愚人节也好,在西方自然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但是它的根不在这啊!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根都属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西方节日没有根,就像门前那无根的圣诞树,终究只能作一夜的昙花一现。

紫依在这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心情在呐喊着。不经意间,猛地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天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天的绚丽热闹。 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着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着金灿的闪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这看谁更有才……哦!在不经意间,春节已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 街上的灯笼早已绽开了红红的笑脸,对联用它那优美的文字表达它的喜悦,年画上的孩子也笑得那样灿烂,冬青树用那耀眼的翠绿为春节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就连空气中也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窗外“噼里啪啦”,那是春节的警钟,向所有的人们宣告“过年了!”,当然了,过年时烟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天空的装饰品。点燃烟花筒,只听“轰隆”的一声巨响,信号发出,只见无数明亮而又璀璨的明星飞过天际,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也有的像一串串的珍珠,一条条瀑布,让我不禁想起青莲居士的名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然人感到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春节时的美味,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下到锅中,饺子就像晶莹剔透白色的小船,飘在滚滚的开水中。饺子的头上犹如一丝丝波浪,翻滚着。等到起锅时,迫不及待地捞起一个,咬一口,皮薄馅大。若是沾点醋,那滋味呦,唇齿留香,更有浓浓的幸福味道弥漫在心底。 元宵节 灯火阑珊,元宵之夜是充满光明的夜晚,千家团圆。“东风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天上的烟花,地上的花灯,将世界装扮的灯火通明。 十五的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莹莹月光挥洒下来,一声声巨响便由远而近的飘舞而来了。渐渐地,这响声如潮水般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猛烈。一道道彩显腾空而起,一丛丛火焰燃烧上天空,一朵朵礼花绽放在云霄,一声声巨响震得个云淡田清。一阵阵巨浪汹涌地拍打过来了,一次次风暴疯狂的袭卷而来了,这气势,好似千军万马呐喊而来,好似亿万花朵频频献芳。看着满天娇艳,万紫千红,如临仙境,又入神谷,一缕缕芳香让人心神荡漾!如果说月是一首永恒不变的诗,满天烟火便是一卷千变万化的画。 地上的花灯点燃了人们的热情,高挂彩灯千盏,河中漂着浮灯,河上燃灯数百,水面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飞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浮灯随波逐流,变成闪光星带,灯火点点,闪烁荡漾,犹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两岸千万盏灯彩照耀川陆,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还要绮丽壮观的水上灯景。让人不禁想起稼轩居士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若梦乎每年都是这样子的,一个人无聊,眼睁睁地看着时间随着白云飘走,被微风掠过。然后时间准确地指向十二点,心里默诵到:新的一年又到了。再然后,我的心痛了一下。 记得小时侯,每到临近新年,我就活跃的不得了。每天都活蹦乱跳的,眼里只有新衣服、好吃的、还有压岁钱。每年都熬的两眼浮肿,双孔微陷。而心里依然充满着无尽的喜悦。 也不知是从何时起,我开始对过年产生了极大的厌恶,而这种状况也愈加恶化,逐年增强,不可遏止。也许我只是不想承认我在一天天变老。在这短暂的一年里,我的记忆是空白的。当我挤在拥挤的人流里,行人匆匆、路人忙忙,我被推攘着夹在其中,我望不见尽头我没有方向,我在里面慢慢沉沦。路人狰狞的面容使我不敢去求救,我怕刚出狼窝又如虎口。我就感觉着自己的身体在巨大的吸力下慢慢往下陷,满脑子的生死轮回。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新年之际)我不应该说这些的,因为大人们说这是不吉利的。这是习俗。说起习俗可真是烦人。比如说:到了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三十的后半夜不准再翻柜下地,如果想要下地还必须在嘴里含点东西随便什么都行。所以一到新年我就什么也不想干,只是机械化的规范操作完这一道道熟悉的程序,然后便埋头大睡。连拜年都懒的去。 村子里众多习俗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上坟。上坟的时间应该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基本每一次我都没有“缺席”。近几年,都是我自己去,就是不再与爸爸同去了。但是我们同路的却是一大片。村子里,我们也算是大姓人家。由于我们的祖宗是在一块埋的,所以我们都是成群结队的。每个人手提一个篮子,碰上是雪后或者是风大的时候,有的人抱着一堆柴草为了更易点燃祭祀的东西,然后一伙人便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前行。声势浩大气势宏伟。遇上别家上坟的人单枪匹马,但总要自言自语到:人啊多啊!我们便昂首挺胸大踏步向前走,一种豪迈的气势,其实很可笑。 在我的影象中我们的坟地似乎是最远的,来回得用三个多小时如果顺利的话,要是碰上下雪什么的则更甚。一个人在如此之遥长的路上难免寂寞,可我们就不同了,人多嘴杂,说什么的都有,大伙不时开怀大笑,笑声传的老远老远。 今年跟往常一样,只是天气格外的冷。我们十几个人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他们不时的打趣,我低首不语默默地踩着别人的足印跟在后面。等到了坟地,我的手僵硬的都不能动弹,匆匆磕完头站在一旁看他们磕头,一脸虔诚的样子,很是好笑。可是我不敢笑。扭头看了看路旁的那几棵树光秃秃的样子,有点奇怪,因为每年的现在都会有成群的鸟儿在等待着享受美食,可是今年没有。也许他们从善了吧,我想。 整个下午我那也没去,我想一个人静静地想想今年所发生的一些事,有喜有悲。我怕过了今天我会忘记一切。估计有人会说我这是杞人忧天,也许是吧。我总是没事找事。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愚昧。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去什么地方玩。朋友拉我去玩,我不想去。我怕被别人冷落。他们都在尽情地玩,正如朱自清老先生说的一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到了晚上的时候,我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靠着墙。背部明显有些凉,但是我不愿意再去多穿些衣服,没有原因。我溶入了这浓浓夜色之中,没有人会认出我,而我却可以看清别人。我暗自窃喜,虽然有那麽一丁点悲哀。阴天让我找不到星星,这并不重要,因为还有月亮。我总是在自我安慰,没有星星点缀的天空总是不完美的。就像湖水没有了涟漪一样成了死水一样。没有星星的天空就像一块巨大的帷幕遮在我的眼前,不让我看清这黑暗的背后是什么。也许是包罗万象、内藏乾坤,仰或是一无所有。虽然黑暗中似乎有一种神秘撩人心动,可是小小的一个我又能做何?只能望尘莫及、叹为观止。月亮从一个地方游走到另一个地方,一切悄声无语。隆隆作响的随身听里传出的音乐穿越过空气不断涌进我的耳朵,有种不言而喻的亢奋。脚尖拍地的声音似乎与音乐的节奏不相匹配,很糟糕的样子。极其蛊惑的声音不断引诱我走进一个又一个那曾经的画面,心情糟糕透了。本以为过年时心情会好一些,世事难料,还不及平常时一颗平常的心态。风儿不断拂起我的衣角,有一种痛彻心扉的错觉。黑暗的尽头似乎有些泛白,黑暗中炮响的声音渐渐增多,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十二点到了。二00三年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时间不再,青春不再,记忆不再。我想做些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愣愣地看着墙上那块表,伤心欲绝。后记:其实在写这些的时候新年已过去好几天了,全然没有当时的感受,还是不知该写些什么。只是沉默、伤心。是的,一年又过去了,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岚惜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当寒假生活拉开了帷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奶奶家,这是个很普通的小村庄:池塘,田地,稀稀疏疏的房屋,还有冬日的小雨。我每一天都盼着春节快点到来,可是…今年似乎有点不大一样。 父亲带我去村庄附近的小镇上买过年需要的年货,街上的人谈不上少,却没有去年时那么多,甚至有点冷清,只有从商铺里所卖的物品才能看出过年了。 回家时,我们要经过一长条的房屋,但大门都紧闭,听不见一点声响。只有陈旧的青砖红瓦伴随着长的十分茂盛的野草,不知是谁家的鸡钻进了杂丛里,稀稀疏疏的声响,给院子带来一丝生气。布满灰尘的墙上是不知什么时候贴上去的对联,经过风吹雨打对联上的字迹已经看不太清楚了。有些房屋的院子里停着三轮车,轮胎已经漏气,铁锈爬满了车身。看着荒凉的院子竟有一丝悲伤。奶奶说,有些人因为嫌农村不太方便,搬到了城市,只有过年时他们才肯回来一趟,可今年因为疫情,他们又不得不就地过年,所以今年才会这么冷清。 我踢着脚下杂乱的石头,滴滴咕咕着:“什么嘛,这里明明就修起了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说什么不方便……” 我还依稀记得,在小时候过年时,爷爷会把我背在他的肩上,去村委会门前的空地看他们舞狮。大年初一,全家去镇上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沿着那一长条屋子,和邻居们话家常。 “大伯新年好啊,今年的稻谷收成不错吧,哪天我们全家去你那吃顿饭呀!” “姑婆新年快乐,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还这么好呢,您孙子在家吗?来,小哀跟你外甥打声招呼,快呀!” “嗨,新年好啊,这么多人,生意不错呢,等你发财了可不要忘记我这个朋友啊。” …… 即便是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也会很热情的走上去搭讪几句,附带一声“新年好”。 那时的春节可真是热闹呢,真希望疫情能够快点过去,也许明年春节,这一长条房屋的主人就都回来了,他们一定会看到这个小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我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了梦乡。

………………………………………………

寒雪下章主题☞

寒雪886

上一章 岁月(2) 寒雪的诗文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