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急诊科医生2(江河的恋爱)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江河CP  张嘉译     

好文章分享

急诊科医生2(江河的恋爱)

第一篇:《如何构思小说的剧情》

想写小说,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写出精彩的故事,这就需要去构思剧情。

许多小伙伴在构思时,总感觉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打不开格局,无法想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其实,创作小说故事,是方法的,就是把握三个关键词:因果逻辑、反复渲染和对比反衬。下面具体来聊聊。

一:建立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的强逻辑

小说故事如何才能行文流畅?那就是逻辑性要强。有因必有果的因果关系,就能突出较强的逻辑性。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因或果”。这就是你的灵感出发点,最好化为具体可见的实物,更容易推导出原因的原因,结果的结果,一步一步地展开,深入。

比如你看到马路边一张围巾。回到家后,你就开始想。

这张围巾是谁丢的?然后你就构想出一段情节,一个女人是想用围巾勒死闺蜜。你又继续往下想,这个女人跟闺蜜到底发生了什么矛盾?最后,再折回往后想,围巾丢掉后,女人又做了些什么?

就这样来回往复,一则故事的逻辑线就出来了。也许你构想的情节不那么精彩,不那么吸引人。这时,你可能采用特定的写作手法——渲染和衬托——把故事情节丰满起来。

二:反复渲染,营造氛围的手段

注意,反复不是重复,而是找相似物进行强化,是情感递增的推力。

就如上例的围巾,是一件日常饰品,那你就会想到项链也是同样的功能。突然有一天,那个女人戴了一条细长的金项链,同样可以当成作案工具。无意中就强化了女人的狠毒。

反复是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孙大圣的三打白骨精,武松的三碗不过岗,孔明的六出岐山,都是为了渲染强化一种氛围或一种精神。

三:对比反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情节

对比,这个也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就拿构思人物设定来说,孙大圣神勇无敌,唐僧懦弱无能,唐僧清心寡欲,八戒欲壑难填。网络小说中,一个清纯善良的女主,一般会遇到一个心狠腹黑的女配;一个平凡的灰姑娘,一定会遇到一个尊贵的总裁王子。

由此看来,构思写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联想,加强逻辑,再辅以反复,对比的写作手法去丰满故事,一篇小说就成了!

第二篇:《如何抓住读者的兴奋点》

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

——菲立兹·惠特尼

在作家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如果这些时刻是在经历了被拒绝和失望之后,那么将更加令人喜悦。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第一次听到编辑对我鼓励的话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或者第一本自己的小说握在手中时的狂喜。我坚信,对任何一位小说家而言,真正的“兴奋之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它还会不断地涌现,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激发它。我是指当一部新的小说在构想时,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缕闪光时的奇妙时刻。在一个新故事(或小说)的最初构思中不断闪现时,作者会有一种眩目的感觉,我们通常会觉得这将是自己所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种奇妙的感受可能常在片刻间出现,我会带着此种感受度过几天或几个星期。这些思想中的闪光聚集着如此多的奇异光彩,好像由于某种魔力而不断地闪烁着。

首先,这种感受是那样令人精神充沛,所以我必须把它牢牢抓住,而不是四处奔走相告:我就要写一本伟大的著作了!尽管我已写过73本书,但我仍知道过多的炫耀肯定会减弱那闪烁的光芒,甚至有可能熄灭我对写作它的兴趣。把构想写在纸上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办法,哪怕是寥寥数语也足以捕捉住它们,不让它们溜走。现在我已真正明白,光芒不过是光芒,在短期内还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为此,我学会了等待。

12岁时,我就喜欢编故事。我能够给邻家的孩子一边编一边讲,我那对故事娓娓道来的独特气质掩盖了故事本身的缺陷。但我希望有更持久和能够被人反复阅读的东西。

于是,我把它们写下来。我总是很高兴地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头,但是偶尔才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写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如我梦想中的完美,我太心急了,当我发现自己仅仅是给故事开了个头,必须把它们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便失去了兴趣。魔力消失了,于是我又不断地放弃那些故事。

我羡慕那种能够沿着最初的构想,并把它发展成小说的作家。但是我却无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必须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的方向。我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那些最初的闪光点,并使之继续闪亮或者再现。我发现自己在写到3to页左右时,如果仍能保持初始的兴奋状态,我的兴趣就会被高度调动起来,直到完成作品。

最初的兴奋能持续多久是因书而异的。我先花些时间在笔记本上设计人物,搜集情节中的零碎片段,明确我的写作方向,或者草草记下脑海中曾涌现过的东西,直到我必须动笔的那一刻到来。那一刻总是在我还没完全设计好时就来临了,我从不拒绝那股推动力,至少我可以先为我的故事开个头。为了奖赏自己,我通常会先写上几页,这对写作的连续性是有益的,它能随时帮我回到人物和情节的构想中去。

当我再次翻阅已完成的部分,愉悦的感觉便又涌起,我真想有位读者能与我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文字。我并不期待一下子得到很多,但我的确希望得到赞许和肯定,尽管我知道自己是这些作品的最糟糕的评判者,因为我深陷于创作之中,根本看不到它的缺点。

通常我所选择的读者都是深诸这套规则的,他会在给我鼓励的同时又温柔地来点建议,让我不至于飘飘然。而我迟早都会再读一遍第一章,看看经过了思考后是否能改得更好些。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过早地请人提出批评意见是危险的,它会使最初的兴奋被轻易地浇灭。较为保险的做法是等写完后再请别人来阅读和评判。

现在,我不再奢望极度的兴奋点能始终延续,我知道它还会再现,令我兴奋,激励我继续往前走。要知道,几百页的故事仅靠一次兴奋浪潮的冲击是不够的。在写作过程中,一些绝妙的新想法会使我峰回路转,写出意想不到的转折之笔,把我再度引向兴奋之巅。小说家应该是情绪化的人,倘若我们的写作成为没有激情的自觉运动,写出的小说也一定会平淡无奇。

静等灵感的突然迸发也是不明智的。写不下去时,我常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可能会采取什么意想不到的行动?什么样的情节才是既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的?我在脑海中过着电影,任灵感的火花不断地撞击。

让我们分析一下小说写作中常遇到的三种兴奋状况。第一种是最为重要的,即作者对将要描写的故事的亢奋的感觉;第二种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发挥某种特殊作用时的体验。如果你能发现那些促使人物兴奋的动力,你就达到了兴奋的另一个层次。第三种兴奋是有关读者的。如果你和人物的兴致都很高,那么读者也将从你的故事中得到满足感。

作者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但如何令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之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他的小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对所写内容产生厌倦和没有了长远计划是主要的症结。为了保持对写作的新鲜感,我给自己订了条规矩,即:不要过多地回头看自己已完成的部分。当我每天开始写作时,我只读最后的几页,它给我一种赶紧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尽管我是多么想了解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一看它究竟怎样,但我绝不允许自己往前翻看超过5页以上的部分,哪怕是仅仅一小会儿。

那一时刻还是到来了,当我开始确信我写出的不过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时,我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干脆从头读起,一直读到我写作卡死的地方。然而,它们却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哈,我又精神抖擞,继续往下写。我发现经过这遍浏览后,我对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当我在南卡罗莱纳州的家中写小说《没有过去的女人》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发现自己打破了一项写作原则:给我的主人公一个强大的、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她必须为了拯救自己而挣扎。可在写这部小说时,我总是难以达到这点,于是我的兴奋感渐渐减少。小说开始时,我的女主人公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驱使,她想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但这一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即使女主人公在遭遇了一些事情之后,依然如此。我为她而烦心,但又无从下笔修正。当我问自己她渴望什么,为什么而奋斗时,我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论据。我机械地进行着场景变换,希望能在后面的情节中弥补它。

在这种挣扎(是我而不是我的女主人公)中,我竭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对她保持兴趣,而她却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或别的什么原因而奋斗的。我只好检验其他足够有趣的人物,看看他们能否构成对女主人公的挑战并迫使她有些行动。这个办法还不错。我的兴趣不时被激发起来,兴奋程度也上升了。

当情节放慢脚步时,我便在人物情感上多着笔墨。在小说写到一半时,作者最容易失去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每一位作家都必须设法重新点燃情感之火。有的作家会听听音乐来唤起情绪,有的作家则出去散散步借此放松一下。或者你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不必是作家),和他谈一谈你的问题,交谈有时颇有帮助。

我自己的办法是读书,我和小说进行交流。我读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或得到新思路,而是发现某种情绪。我的注意力在书页之间漫步,当某些东西忽然触动我的情弦时,我就可以继续写了,因为我已经能把那种情绪传递给我的人物了。我把干巴巴的爱情场景重写了一遍,这一回效果很好。

我还发现了一个可以对付兴趣丧失的办法:给你的脑袋补充新给养。很久以前,当我在纽约大学教授写作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句口号:兴趣来源于行动。

当学生们感觉脑袋里空空如也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走出去,尝试一些新东西,那些他们从来不知道的东西。它们不必惊天动地,只要能打开一个新领域的研究之门。当学生们如法行事时,总是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兴趣又回来了,并且很快就涌出了新故事的构想。首先,你必须做些事,然后你才会产生兴趣。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当我写小说《唱歌的石头》时,我去乘坐了一次热气球。我并不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到我的小说中去,但它肯定在我的内心中掀起了波澜,并为我的小说提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高潮场面。

所以当我被《没有过去的女人》所困扰时,我干脆对一个新课题进行了研究:人们对通灵感应到底知道多少。这样我又来了兴致,又发展了几个情节。我甚至还研究了猫,我读了几本关于猫的书,以便能够在小说中用到它。研究新的领域会为你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你、你的人物及你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但当我写完整本书后,我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因为尽管书中有一些挺不错的戏剧性场面,但女主人公的漂浮不定仍然困扰着我。我焦急地等待着编辑的回话。令我吃惊的是,我的代理人和女儿都说故事很有感染力,是令人激动和满意的。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我的主人公的行为总是被动的。我原以为这样肯定不行,但却成功了。为什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这也是个有用的答案。我是在怀特。斯温的《塑造人物》一书中发现答案的。他创造人物的目的之一是:“从……中解脱。”现在我明白我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能成功了!我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她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点很重要),因此最后理应获得胜利。从不幸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符合情理的,并能令读者感到满意。

尽管女主人公靠自己的微薄力量几乎做不了什么,但小说中却大量地刻画了她的焦虑。她经常感到恐惧,她处于绝望、危险的境地,她令人揪心,令人同情,她应该从别人制造的不愉快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而我恰好这样做了。

“焦虑感”是值得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我并不推崇这个带有负面效应的方法,它仅是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把兴奋传递给读者,并使它不断增强,以保持思想的最初闪光。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

第三篇:《如何制造冲突》

合理制造对比冲突,是作品能否走红的一个关键。关于这一点,我这里偷一下懒,直接把以前的一期主编手札复制过来吧。以下是手札全文。

今天又在论坛看到个老帖,评论金庸作品中人物武功的高低,这类帖子,看得多了,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来。不过,由这个帖子,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商业化写作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

全盛状态的段誉和丘处机,这两人武功谁高谁低,内力谁强谁弱?恐怕所有熟悉金庸作品的读者都会选择段誉。不过,这两人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根本就没有机会交手,又怎么能知道两人的强弱?而且从内力的表现来看,段誉和乔峰喝酒时能用内力将酒逼出,但丘处机和江南怪拼酒时,也同样能将酒逼出,从这些表象来看,两人是一个档次的。不过,读者们显然不会这么看待。这是为什么?

很显然,这是因为人物之间的对比。在《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不过是个二流高手,在他之上,无论是东邪西毒,还是郭靖裘千仞,和他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尽管武功时灵时不灵,但至少灵光的时候,他完全有实力与任何一位一流高手一争高下。正是这些虚拟人物之间的对比,给了读者强烈的印象,丘处机武功平平,段誉实力超群。

提到东邪西毒,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几乎都是强大。尽管在书中,这两人也没真正表演过多少单掌碎石之类的绝技,但他们武功的强劲,却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相比之下,一些新手作者写的武侠,尽管让主角吼得声嘶力竭,尽管让主角如街头艺人一般卖力表演,但他们的强,读者却始终打了个问号,对于他们,终究还是不如东邪西毒那样令人放心。这些作品的差距,到底是在哪儿?

我认为,差距不是在对天下第一高手的刻画上,而是在于对武林二三流高手的描述上。当一部作品成功刻画了江南怪这样的普通高手后,当他们的形象已经深入读者脑海后,紧接着出现的全真子、铁尸铜尸、武林四绝,这些一个比一个强的高手,形成稳固的对比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下,金庸要突出黄药师的强,根本就不用去描写黄药师上树上房如何潇洒、拔树碎石如何轻松,只要用之前高手,比如丘处机的一句崇敬的言语,或者一个如临大敌的表情,就足以让读者接受黄药师的强了。

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其它类型的小说,但凡是成功的商业化作品,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这些对比的痕迹。一般来说,各种鲜明的对比越强,作品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日本的动漫大作《棋魂》,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在《棋魂》中,主角是个连围棋规则都不懂的门外汉,但附体在他身上的灵魂,却是曾经天皇的围棋老师、曾经的围棋界第一高手。这种强烈的反差,就给了读者很大的期待。在这个灵魂的教导下,主角究竟会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棋魂》中的对比不仅在此。比如,当主角学到点皮毛,自己出手时,他是个完完全全的弱者;而若是他听从灵魂的指挥,让灵魂来出招时,他就是个超一流高手。这样,就会形成围棋初学者认为主角很弱,对他不屑一顾,而一些顶级职业高手却完全被主角的实力所折服,对他惊为天人的强烈反差,而当那些初学者和职业高手有机会聚在一起时,戏剧性的场面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棋魂》的这种对比模式,完全可以扩展开来,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小说中。比如写武侠的话,也可以设计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昔日的天下第一,死后灵魂不灭,最后附体在一个去某门派拜师求艺的少年身上。这少年本身半点武功基础都没有,但附在他身上的灵魂却是个武学宗师,这样,强烈的对比就行成了,之后的故事,也很容易发展出来了。比如少年武功的快速进步、偶尔显露的武学天才、一招半式的发威、旁人对少年武功高低的迷惑……这些,都可以成为很强的卖点。

当然,在写作中,造成对比的方式千千万万,不限于这么一种。相比之下,近年兴起的转世重生、灵魂附体一类题材,更容易体现出对比来,尤其是关于主角自身的对比。这类作品,主角要么是灵魂换到了别人身上,要么是换到了多年前的自己身上,但不管怎么样,主角拥有的这个身体,身体中存在的思想、知识、技能等等,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变,重生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比如最近上架的一本新作,写的是一个年高德邵的少林方丈,重生到异世界,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这样,除了传统的武力对比,也就是少林方丈武学功底的深厚与花花公子的不学无术的对比之外,还体现了道德观念上的对比,少林方丈严守清规戒律,人品端方,而花花公子却作恶多端,人品低劣,两方面一对比,戏剧性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如果把这个题材反过来,让一个花花公子重生到一个德行兼备的老和尚身上,这样,对比依然存在,戏剧性也依然存在。当然,这么一改的话,因为主角性格等设定的不同,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就完全变了,小说的写法也必须跟着进行改变。

要让主角自身形成对比,也不一定要用到转世重生。其实,许多传统的模式,都是体现了主角自身的变化。比如众多的传统武侠作品,主角都是吞食某种奇珍异果,或是得到某本绝世秘笈,这么一来,主角当前的弱,和他之后可能的强,也形成了对比,读者的胃口也就被吊起来了。而另一种更常用的商业化写作手段——扮猪吃老虎,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角自身的对比。确切来说,是主角真实的内在的强,与他虚假的外露的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手法虽然老套无比,却是屡试不爽的吸引读者良方。

主角自身的对比之外,自然就是主角与其他人的对比。这种类型,在架空历史类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主角去了古代,他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就与当时的世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上文所述,只要对比一出现,故事自然就能展开,而吸引力也就出来了。

其实,只要仔细找找,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传统的商业桥段,都体现着形式各异的对比。如果缺少了对比,故事的吸引力将会非常有限,除非作者文字功力特别深厚,否则,几乎都是平淡无味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描写武林高手,如果只是空泛地去写他如何如何强,只是用上一串形容词,那么就无趣得很,而若是先有个对比的对象,然后说主角比他更强,那就很实际很生动了,而且想要让他强到什么地步,作者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出来,因为可以与那参照高手激战三天三夜,也可以一口气把他吹飞,只要有了参照,一切就变得容易了。

类似的,如果光是写主角打败某个敌人,读者并不会感到太兴奋,但如果打之前就刻画出对手的强大与可恶,写出打架前对手的轻蔑和旁观者的不看好、朋友的担忧,或是此战的重要性,然后,再和打赢后对手的震惊和不敢相信,旁观者的崇拜,朋友的欢呼……这样一对比,读者的兴奋度立刻就上来了。

总之,对比是商业化写作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武功天下第一,是比出来的;作品的超高人气,也是一系列的对比吸引来的。想办法创造对比,扩大反差,是一个商业作者必须要考虑的。

作者说今天就不给各位读者大大们更新了,我的脑细胞已经用完了需要时间来构思一下后边的剧情该怎么发展,这个月我的思绪很乱,可能我需要静一静,最近这几天我会分享一些关于写小说方面的故事和文章,事先说好我不会弃文的也希望你们不要喷我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上一章 好文章分享 急诊科医生2(江河的恋爱)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一章妈妈,你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