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唐太宗朕其实很混蛋

经典加经历

咱们这一期的话题是唐太宗,各位小主对他应该一点儿都不陌生,唐朝历史是咱们的必修课程,教材中的唐太宗英明神武、善于纳谏、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等等,这些我估计大家早就烂熟于心啦。不过,唐太宗真的像课本上写的那么英明?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分怎么看,如果从百姓角度来说,只要能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幸福,那就是好皇帝,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看,他恐怕要被扣上“混蛋”的帽子了。唐太宗的小粉丝们听到这里,估计要着急了,哎,别急,太宗也是人,千人千面,人无完人,谁都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唐太宗做的那些混蛋事儿~

混蛋事儿之一:干涉史书的撰写。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天太宗把房玄龄叫来,问他为啥史官记录了皇帝的言行又不让皇帝看史书?房玄龄对答说:“史官记载比较写实,给您看,怕您生气,所以不敢献给皇上您。太宗又说了啊:“不不不,朕和前代的帝王不同,朕想亲自看,这样朕就知道自己之前做了什么事儿啊,才能引以为鉴嘛!” 谏议大夫朱子奢为了阻止太宗看史书,还特意上了一本奏折说:“皇上您如此圣德贤明,没有什么过错,史官记载的啊都是您的优点,您今天看了这些史书,以后如果争相效仿,那史官们恐怕都要被判刑或者被杀掉啦!”按道理来说,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一般的皇帝也就不会再去看史书了,但是咱们的唐太宗就是要看,非要看,不看不行,房玄龄、许敬宗等人没招儿了,于是删掉了《高祖》、《今上实录》等篇,然后呈给了唐太宗。

到底是什么事让太宗非得亲自看一看,再改一改史书呢?他到底想掩盖啥呢?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件混蛋事儿: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一生一共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其中前四个儿子都是发妻窦皇后所生,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 第三子李玄霸,老四李元吉。李玄霸十六岁就去世了,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前,只有三个儿子年龄比较合适,有机会有条件去争夺皇位,其他儿子不是窦皇后所出,而且年龄太小,也都只有几岁。

大儿子李建成是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可以说是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 ,军功一大把,威望也不小,太子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很快就和弟弟李元吉联手。不久之后,朝中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太子集团,一派是李世民集团,经过长期的斗争,太子集团逐步占了上风,为挽回局面,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成功逆袭,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先不说别的,这三人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了争皇位杀掉自己兄弟,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他们活着就是一种威胁,随时可能翻盘,皇家本来也没有什么亲情,但是李世民紧接着又诛杀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最小的孩子应该只有几个月大!所以玄武门之变前后一共是死了两位皇子,十位皇孙!对此,我只能评价,这一招斩草除根,做的还真绝!

其次,根据各种正史记载,大多都说太子李建成性情懒惰散漫,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甚至把建成登基说成唐朝就会二世而亡,比秦二世、隋炀帝还要糟糕,对这一点我是抱怀疑态度的,李建成既然能当上太子,而且常在宫中帮助高祖李渊处理政事,很明显,他绝对不是个草包!虽然是太子,但自己的弟弟在一旁虎视眈眈啊,李建成怎么还敢贪恋女色?怎么还敢懒惰散漫?应该是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缺点都藏起来,让李世民抓不到把柄才对呀! 而李元吉我个人认为他其实有相当出色的军事才能,比如《旧唐书》中有描写李世民赴虎牢关拒窦建德时,李元吉负责指挥留守的唐军继续围攻洛阳。他设伏挫败了敌军的企图,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时元吉不过才十九岁,想一想你我19岁时在干嘛?

所以啊!正史当中如此明显的贬低李建成、李元吉,不难看出,这些叙述有故意抹黑的成分!太宗非要看史书,无非是想掩盖真相,抹黑对手!大家要记住啊,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在李世民之前,皇帝们是无权过问史书记载的,但是李世民非常独特,人家就是要全方面的管,今天史官记载了什么都要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史官还能如实记载他的真实事迹吗?那我们就要在这里,画个问号了~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一聊太宗的第三件混蛋事儿:后宫。

在这里我先给他个评价:“嘿~嘿~嘿~”

唐太宗是一个专情的皇帝,嗯,就是对很多人都很专情,后宫嫔妃的这个来源啊,还是相当地、非常地广泛。比如贞观十年以后,唯一有生子的便是杨氏。杨氏是谁啊?齐王李元吉的王妃,又称为巢刺王妃,从身份上来说,杨氏是太宗的弟媳,虽然这位杨氏在玄武门之变后作为罪籍没入掖庭,本应该去做苦力的,但是很快她就进了李世民的后宫。杨氏背景相当强大,她出身于名门大族弘农杨氏,隋朝时期就是皇室贵族,到了唐朝,杨恭仁还做了宰相,按道理来说,这样的身份免个罪也就罢了,但是唐太宗不但免了杨氏的罪,还收进了后宫,收进了后宫还没完,居然还想立个后?《新唐书》当中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其实太宗收了杨氏,这是一箭双雕,得了美人,又向前朝故勋示好:“大家都是一家人,啥事都好商量”。但是啊我只能说,把弟弟杀了,又杀了弟弟的所有儿子,娶了弟媳,还想立为后,这 的确 很 唐太宗!

太宗的后宫嫔妃除了弟媳杨氏之外,还包括隋炀帝的女儿、罪臣妻子韦氏,以及刨了李家祖坟的仇人之女阴氏等等,如此宽容的妃嫔选择标准,真的不多了,不多了!

第四件混蛋事儿:心胸狭隘爱猜疑。

大家都觉得窦娥冤,能让6月飞雪,但实际上有一个人比窦娥还冤,这个人就是李君羡,李君羡是一名将领,每战必单骑出列,冲破敌军防卫,连太宗都评价他 :“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2006年播出的《至尊红颜》,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君羡和武媚娘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潸然泪下,而实际上他们两个压根儿就没啥交集,甚至可能连面儿都没见过,但是这样并不妨碍李君羡成为武则天的替死鬼。贞观初年,一句谶语“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这句话搞得他觉也睡不好,吃饭也不香,天天猜忌大臣,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并且一系列封号比如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都带有一个武字,于是目标立马锁定,李君羡的霉运就开始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遭到贬官,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被御史罗织罪名弹劾,最后,唐太宗连审都没审,直接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不仅杀了他,还抄了他家。厄运来的如此迅速,估计李君羡至死也是一脸大写的懵。作为一个皇帝,因为一句谶语,审都不审直接处死军功显赫的大将,我只能说,他真的挺混蛋的!

综上所述,太宗依然我行我素,想改史书改史书,想娶美女娶美女,想杀谁杀谁,唯一头疼的,可能就是那一堆老爱造反的儿子们了。还是那句老话,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所有史书的记载都是正确的,一字不错的,史官也有自己的情绪和看法,更别说皇帝的强行修改和删减了,那属于不可抗因素。虽然说,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是力图写实,但是如果碰上了像太宗这样,非得亲自看史书的,看完再改上那么几句的,那谁也没招儿啊!所以希望大家看史书的时候能够多思考多动脑,切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好啦,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大家有特别想听的话题,也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之前有小伙伴老是留言说找不到我的课程,这里提示一下哈,我是目前EWT唯一一个女历史老师, 嗯,再提示一条,我姓吴~好了,提示不能再多了,不能再多了!

好的,那“各位小主”,那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啦!么么哒!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七月条”: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建成残忍,岂主鬯(chàng)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上一章 十位女诗人的诗词2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鸿门宴煮熟的鸭子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