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散文集
本书标签: 短篇  刷任务  每日散文     

八十一、行路难,今安在?

经典散文集

文:杨进涛

在我的朋友中,有研究历史的、也有研究政治和经济的。特别是近几年,他们除了学术论文见学术期刊以外,关于他们对时事的分析是看不到的,哪怕是一句见解或者一句呼吁。这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政体的需要。但在平时的交谈中不难知道,他们确有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人生信念,这一点是常人不具备的。

避而不谈时事的人,可能并不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是觉得少言是一种修炼。本身高行微言的人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估计这也是很多知识分子所想达到的高度。所以,他们不写我是很能理解的。

我是写不出思想激进以及忧国忧民的文章的。但我有忧国忧民的意识,还有很多人都有,多到可以从我们底层身上体现出普世的爱国情怀。这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能写不写,我是想写写不出。所以,我只有一直在散文和随笔体裁中游荡,这可能就是我不会有高度的原因。不过我不后悔,必定人生苦短,懂得去热爱生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于己而言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古人说: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说明人只要知足,想法不要太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高品质的生活。

其实,心若向阳,是不惧悲伤的。不知道是不是都赞同我的看法,至少我希望敏赞同。

敏愿不愿意做我的朋友我心里没有底,而我因为与敏家人的关系早已让敏在我心里驻扎。显然,有些一厢情愿。

敏给我的印象是坚强、阳光。

不惑之年的女人,几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肯定,早被风霜雨雪抹去了娇弱,留下的是无奈和坚强。如果不是因为对家庭和孩子的那份责任,即使有前进一寸的勇气,也会选择后退一尺的从容。所以,女人最终的美,往往是坚强后的从容以及妥协后的坚强,并不是什么气质与风韵。敏同样如此。

和敏接触后,才知道她高中班主任是我挚友,还是我的故交,我有些惊讶。惊讶的是敏称呼老师为‘老师’,而我称呼他老师为‘哥’,敏又称呼我为‘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这里显然是有些乱辈的。

有彼此都熟悉的人,显然可以拉近我和敏的距离。

敏的睿智,独立,果断,与个人经历有关。她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几个转折点,都是她自己主宰,没有人指正和参考。

敏出生在偏僻乡村,家境不算贫穷但也并不富裕,在家敏最小。

有人说童年是彩色的,是热情的,是欢快的,而她和她的哥哥姐姐都并不这样认为,反而,童年的阴影一直是他们无法抹去的伤痕。因为,敏的父亲对家人的严格已接近于无情。对孩子如此,对发妻也如此。父亲的形象在他们心中就是唯我独尊的冷酷。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或许与他成长的经历相关。

最初的中华文明是男权社会,所以,家族延续是很严肃的问题。古时,没有男孩的家庭都会招女婿上门,就是婚后男孩在女孩家去落户居住。目的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严格地说,入赘女方的男性要改随女方的姓氏,并按女方的派(辈)重新起名。同时,女方嫁到男方以后,也会在姓名前加上男方姓氏。后来,虽然没有古时那样严格,特别是计划生育以后,入赘习俗明显弱化。但事实还是存在,但形式有较多变化,比如:男方改姓,女方名字前加男方姓氏都没有了。

敏的外婆家就是因为没有养育男孩,所以,敏的父亲才去敏的外婆家居住。过去在农村家庭没有养育男孩是会被别人欺负的,可能这也是招女婿上门的另一个目的。

敏的父亲自从入赘在敏的外婆家以后,自然也没有逃脱邻里的欺凌。房子不准修,个人财产被邻里强行占为己有等等。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人是非常压抑的,痛恨、憎恶、报复……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可能产生。敏的父亲那怪异的性格可能与此息息相关。

上一章 八十、善良 经典散文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八十二、人生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