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英雄介绍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一定要看  以后有缘再更吧   

白寿彝

英雄介绍

白寿彝(1909年—2000年),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光明日报》的创办者之一。白寿彝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 白寿彝把毕生的心血放在史学领域,他曾受教于冯友兰,师从顾颉刚,与***、臧克家、季羡林为好友。 文革惨遭患难,他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 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亲自致信贺书。该书已印刷30多次,累计印数100余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等。

中文名

白寿彝

出生日期

1909年

出生地

河南开封

逝世日期

2000年

别名

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

国籍

中国

职业

历史学家

民族

回族

毕业院校

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代表作品

《中国通史》

《史学概论》

《中国史学史》

《中国交通史》

主要成就

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作品集

中国史学史

中国通史纲要

中国交通史

中国史学史论集

中国回教小史

民族宗教论集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09年2月19日白寿彝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2岁入开封教会学校圣安德烈中学。

1925年考入上海文治大学,不久转学到河南中州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直接教诲。1932年获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哲学史硕士学位,旋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

1928年,白寿彝在上海《民国日报》4月23日《觉悟》版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这是白寿彝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后来在他所写许多文章中,还不断反映这种观点。[1]

燕大时期

白寿彝青年照

1929年9月,白寿彝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此后三年,在黄子通先生指导下,研究两宋哲学,发表关于朱熹的论文多篇,后又编《朱熹辨伪书语》一书。白寿彝关于朱熹的论着,已发表者有《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朱熹对于易学的贡献》、《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朱熹底师承》等。还编有《朱子语录诸家汇编》148卷及其《序目》发表。《朱熹辨伪书语》一书,由北京朴社1933年出版。[1]

白寿彝早年对民间文学、民俗学就有兴趣,在歌谣集出版后,他还写有《中国古代的龙风龟麟崇拜》和《关于处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谣观》、《殷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民俗学和历史学》等文章;同年,在开封创办《晨星》半月刊,后迁北京改月刊。这是以文艺为重点的文史方面的刊物,《河南日报》编辑部陈治策倡议创办,并任主编。先生担任一段时间的主编。这时,先生已写成《先秦思想界三大师》,论述孔老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他将其中的部分篇章在《晨星》发表。[1]

1930年初,赴云南调查,写了《滇南丛话》,记载了一批重要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资料。[2]

白寿彝在30年代记录的回族民间文学资料,大都有出处,包括讲录人、笔录人、流传地区以及讲述人的身份等。有的虽用半文言记录,仍然保持了一定口语习惯。至于如编辑《陕甘劫余录》,许多语言完全保持了西北人口述故事传说的面貌,增强了传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白寿彝对本民族民间文学的高度重视并始终放在较高的地位加以肯定、运用,这种现象在回族文化史上是少有的。[3]

1935年,白寿彝创办《伊斯兰》半月刊,《大河杂志》和《新儿童》半月刊。先生在《伊斯兰》半月刊第4期发表《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这是白寿彝申论回教史研究的重要性及收集史料应采取的步骤的第一篇文章。[1]

1936年,白寿彝编辑的《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上,发表了有关同治年间陕甘宁回民起义的传闻、传说《陕甘动余录》,一直是研究西北回族起义的重要史料。同年白寿彝在《禹贡》半月刊5卷11期发表《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中国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这是白寿彝所写回教史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

抗战期间

1937年,为《禹贡》半月刊办了两个回教专号,其中有白寿彝所写《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一文,并有译文多篇。代顾颉刚为天津《大公报》写了星期论文:《回教的文化运动》、《中国交通史》出版。7月,参加西北考察团赴绥远、宁夏、甘肃、青海,考察民族、宗教、水利。《回教的文化运动》一文,在北京、上海、宁夏等穆斯林集中地区影响甚大。《中国交通史》是白寿彝发表的第一部专着,也是中国交通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本书有牛岛俊作日文译本。1984年,1987年、1993年先后在上海,郑州、北京有翻印本。[1] 1939年,接受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在云南大学研究云南伊斯兰史,主持《云南清真铎报》和《益世报》的《边疆》半月刊。这时,白寿彝开始了云南回教史资料之比较系统的收集,开始了对云南重点人物赛典赤、瞻思丁、杜文秀、马复初等的研究。所收资料中,原始资料和传抄资料都颇为丰富,为回族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1]

1940年后历任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历史系教授。其间,曾创办《伊斯兰》,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

1942年,白寿彝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这几门课程对白寿彝来说,都是新开的课程。他一边学习,一边讲授,都能胜任愉快。[1]

1942年,白寿彝在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讲学,开设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和《咸同滇变见闻录》。《中国回教小史》是白寿彝所写公开发表的回教史的第一种本子,字数不多,但反映了中国回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本有开拓性的著作。[1]

内战时期

1946年,白寿彝在昆明五华书院演讲《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中国伊斯兰史纲要》是在《中国回教小史》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它不只是一本伊斯兰教史,从书中论述的各主要内容来说,并且是一部中国回族史。全书采取教材的形式,反映白寿彝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和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群众的思想。本书有法文译本。在五华书院的讲演破史书体裁风俗,另立新意,是白寿彝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关于史学史方面的意见。讲词见《文讯》月刊1946年新10号。[1]

1947年,白寿彝在苏州协助顾颉刚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编务。停刊已久的《文讯》月刊已于1946年1月复刊。文通书局编译所有一个初步设想的出版计划,包含世界文学名著、文学丛书、医学丛书,少年儿童文库。计划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但也出了一些好书。[1]

白寿彝晚年照

1948年,在中央大学讲授中国通史。中央大学已由重庆迁回南京。同年,白寿彝编辑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和校点的《天方典礼择要解》出版。白寿彝在《月华》发表了《纯真篇义证》。中央大学为中国通史开五个班的课。白寿彝最初用缪凤林的《中国史要略》为教材,后来改用自己编写的讲稿。“义证”是《古兰经》的一个篇名。先生对本篇经文各种汉文译解加以评论,主张以经译经,以经解经,不要揣测。[1]

1949年7月,白寿彝同***、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寿彝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学,兼在地理系授课,用叶蠖生写的初中历史课本,课文简要而讲解详实,教学效果很好。[1]

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白寿彝参加了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总编辑工作,并亲自编了《丛刊》等4种《回民起义》(全四册,1952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是回族史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4]

1951年,出版了《回回民族的新生》。本书从历史上说明解放前后回族政治地位之重大变化。在《光明日报》创办了《历史教学》半月刊,发表了《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的结合》。同年,发表了《爱国主义与历史教学》, 《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论关于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情况的宣传与学习》。同年,发表了《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这是白寿彝提出来的新问题,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1]

1952年他与***等一起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担任研究员。[4]

白寿彝的晚年

1952年,为适应调整院校后课程改革的需要,白寿彝组织青年教师成立中国史教学小组,集体编写教材,分头到各系讲课,解决了六个系的历史教学的共同任务,也帮助了本系青年教师的成长。同年,出版了《回民起义》。全书共4册,云南和西北各2册。云南部分是对《咸同滇变见闻录》的充实。西北部分是重新搜辑的。[1]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他主持编写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回族历史和情况的著作。

1960年,白寿彝发表了《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本文谈了回族史上的四个问题和回族史工作问题。在谈到回族来源时,白寿彝认为回族来源有多种不同的国外族源,但形成民族是在中国境内。这还是新的说法,而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同年,白寿彝还发表了《马端临的史学思想》。[1]

1961年,高教部文科教材会议决定把编写高等学校中国史学史教本的任务交给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华东师大,由白寿彝和吴泽承担。先生开始考虑编写中国史学史的计划,并开始编印专门刊物《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原为内部刊物,后改为《史学史研究》公开发表。[1]

文革患难

1971年起,在***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5]

自1975年起,白教授约请全国数百位史学界、考古界、科技界共500多位的专家和学者,风风雨雨,辛勤耕耘,历时二十三个春秋,于1998年底全部完成《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这部大通史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历史理论、史书体裁、编撰内容上都有创新。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被学术界称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多卷本《中国通史》对于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铨先生为《中国通史》的完成写有两句贺诗:“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

晚年时期



白寿彝著作

1979年,白寿彝曾经说过,他70岁以后才开始作学问。实际上,先生积累数十年来学术耕耘,自70岁以后成果累累,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同年,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倡导了历史课程体系的改革。[1]

1980年,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一书,有一些新的看法。本书的体裁也有新的形式。印数达80万册,有英、日、西班牙、法、德文译本。[1]

整个八十年代白寿彝发表了大量关于历史的著作。[1]

到1999年,历经二十年的大型《中国通史》全部出齐,北京师范大学为先生举行隆重学术讨论会,***等中央领导人写信祝贺。[1]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

2000年3月,白寿彝去世。[1]

主要影响

主要作品

回族人物志

白寿彝一生著述颇丰,他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回族 人物志》[6]等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1999年,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5]

白寿彝生平主要作品

年份发表和出版的刊物、图书

1928年《民国日报》《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

1929年出版《开封歌谣集》、《中国古代的龙风龟麟崇拜》和《关于处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谣观》、《殷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民俗学和历史学》等文章;同年,创办《晨星》半月刊,《先秦思想界三大师》、《朱熹辨伪书语》、《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朱熹对于易学的贡献》、《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朱熹底师承》等。《朱子语录诸家汇编》148卷及其《序目》发表、《朱熹辨伪书语》。

1935年创办《伊斯兰》半月刊,《大河杂志》和《新儿童》半月刊。发表《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

1936年《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中国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

1937年《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回教的文化运动》、《中国交通史》

更多

【表格资料来源[1]】

个人贡献

白寿彝与叶亚廉

白寿彝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写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回族史的杰出学者。作为一名回族成员,他积极进行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促进了回族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担任众多的社会职务,在这些职位上,他做好本职工作。

白寿彝在高校任教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人才。他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期间所进行的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白寿彝对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的记载和使用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其一,注重于历史价值。他在1952年编《回民起义》时将《陕甘劫余录》收入其中,并加按语说:“这篇记录的内容,都是得之的传闻,难免有口述者记忆错和笔录者听错写错的地方。但这总是回民自己的材料。这对回民起义史料说,是难得的。”这是对自己记录、使用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目的和意义的概括。在《回族简史》中多处引用民间歌谣、谚语作为佐证。

其二,白寿彝搜集记录回族民间文学资料,总是洋溢着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深沉的感情。如在《滇南丛话》中说明蔡老师祖故事的出处时说:“予得之沙竹轩阿衡。阿衡,昆明南城寺之教长,最娴于滇中我教之故实者也。”

其三。记录忠实于原作。

担任职务

白寿彝与何兹全

白寿彝曾历任中国民盟北京市盟委常委、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五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委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等社会职务。[3]

白寿彝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五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3]

中国回教小史 白寿彝 著

改革开放后,白寿彝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5]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白寿彝对历史学做出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成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会”,以此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7]

家庭成员

儿子:白至德

白至德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因为《中国通史》的版权问题发生过纠纷。

参考资料

[1]白寿彝先生学谱国学网2013-09-07[引]

[2]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凤凰网2013-09-07[引]

[3]白寿彝:河南大学培养的杰出院士之《中国通史》作者河南教育网2013-09-07[引]

[4]白寿彝新华网宁夏频道2013-09-07[引]

[5]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逝世光明日报2013-09-07[引]

[6]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7]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白寿彝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人民网2013-09-07[引]

上一章 缪云台 英雄介绍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丘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