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英雄介绍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一定要看  以后有缘再更吧   

周光召

英雄介绍

周光召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技领军人”。 他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荣誉。

中文名

周光召

出生地

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

1929年5月15日(己巳年)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

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姓名

周光召人物履历

周光召

1929年5月生,湖南宁乡人。周光召父亲周凤九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公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有影响的专家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被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周光召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他的视野,养成了他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数学老师唐秀颖先生的影响下,他特别喜爱数学课,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

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1961年2月,他奉召回到祖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基本粒子和统计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9月,周光召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前去参加了会议。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会间,许多科学家在讲话中,表达了发展中美科学合作和友谊的强烈愿望。

1981年9月,周光召赴西欧原子核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他是该中心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物理学家。1982年9月,周光召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再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升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5年7月,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年底,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1月22日,周光召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月,被授予纽约市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月,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88年10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陈嘉庚基金会”理事长。11月,被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2月,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89年10月,被保加利亚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90年10月,被欧洲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2月,被蒙古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1993年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副主席。

1994年3月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0月被罗马尼亚科学院选为外藉院士。11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光召

1995年1月11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0月2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湖南周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在长沙成立。

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

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1998年12月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1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协主席。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科学贡献

周光召的主要贡献按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

五十年代

这一阶段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仅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就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3篇论文,其中有不少文章得到国际上的好评。例如“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理论”及“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在散射理论中,这两篇文章最先提出螺旋态的协变描述;“关于赝矢量流和重介子与介子的轻子衰变”是最早讨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PCAC)的文章之一。他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部分赝矢流守恒律,这一观念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是对弱相互作用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进,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和很高的评价,其成果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普遍重视。此后又连续在《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12篇论文,其中有4篇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在此期间,周光召的学术成就较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周光召

①他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在电荷共轭宇称时间(CPT)联合反演不变的情况下,尽管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总宽度相同,但时间(T)反演不守恒,它们到不同过程的衰变分宽度仍可以不相同。

②他在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这是他在强子物理的研究中做出的出色成果,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

③为了适应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和当时的雷吉(Regge)理论的需要,他第一次引入相对螺旋散射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在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与苏联教授对“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研究结果”的相反的意见,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而周光召并没有向权威妥协,他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严格证明了自己的意见,然后,把研究结果写成了题目为“相对性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的论文,发表在《理论与实验物理》杂志。过了些时候,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提出的经过。

④他最先提出用漏失质量方法寻找共振态和用核吸收方法探测弱相互作用中弱磁效应等实验的建议。

⑤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合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

此外,周光召还在粒子物理各种现象性的理论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致于当时国外人士称赞“周光召的工作震动了杜布纳”。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

这一阶段,周光召转到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上来,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以及此后核武器的预研和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于1964年和彭桓武、邓稼先等8位同志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6年至1987年

周光召

这一阶段,周光召逐渐将他的工作转入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其中许多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并把所发展的方法,尝试应用到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力学、随机淬火系统等方面,不仅得到有成效的具体结果,而且显示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发展了前人提出的方法,处理了统计物理方面很多理论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1987年,他以其“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7年以后

1987年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表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干,他把治院方针概括为:“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他认为,“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在中国科学院“决不允许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自由”、“科学研究中不存在先验的‘框框’;真理的获得只有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达到”。这些思想的贯彻,为中国科学院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做了若干项重大的工作。德才表现

贡献突出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过程中,因受到当时世界各国都对原子弹理论保持着高度保密的制约,曾经一度使设计陷入了困境。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向国家部长介绍情况的一份口授的且极其简要的记录。由于这份资料上的数据有个别错误,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些坚决相信苏联专家的科技人员坚持认为资料上的记载是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在理论上算不出那一数值是由于我们“不懂”。周光召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做了一个“最大功”的计算,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让大家确信算不出的原因是由于资料上的误记。为了扭转在大跃进后普遍存在的热情高而科学性不够的情况,周光召从建立严格科研程序,培训科研人员,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入手,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此后的10多年中,周光召对核武器理论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都显示出很高的造诣和很强的指导能力。他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弄清核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十分关心科技人员的培训,多次举办专题讲座,亲自撰写讲义,深受听课者的欢迎。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不少科学研究人才。

周光召勇于坚持真理,然而也从不固执己见,以一种完全尊重客观规律与求实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在他和邓稼先等人一同对核武器理论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研究的时候,所有的讨论会都能集思广益,谁的意见对就听谁的,最终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献身国家

周光召

当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正在苏联杜布纳工作的周光召最焦急的便是要回国来参加建设。他主动召集在苏的中国专家给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写信,表示愿意转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去。

周光召一贯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时常以这句话来告诫青年科技人员,就连接见中外记者采访时也不例外。80年代初,周光召应邀赴美讲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对记者说:“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誉,这表明中国科学家在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得到了承认。”

作风严谨

周光召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凭主观臆断办事,而按科学的程序先作调查或是可行性论证,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根据。他反对形式主义。他奉行务实和开拓的精神,倡导良好的科研道德,发扬学术民主,尊重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他从一个科学家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的思维也同样得到创造性了最大的发挥。他应用中外当代管理经济学和科技管理方面的一些正确观点来分析现实,从而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意见,并具有开创性。他倾听各阶层、各专业人员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比较求得真知灼见。

周光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管理干部,他对科学事业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对改革事业果敢的实践,将无疑会为这个时代留下深深的痕迹。社会兼职

1983年以后,周光召先后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他还兼任《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编委。人物观点

科学事业是集体的事业

周光召书法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有人称赞周光召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他笑着说了这么一段著名的话:“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院士制度

针对一些媒体刊登的,前任中科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炮轰院士制度一文,他没有做出解释,只说,当前的院士制度和科技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有人这样批判院士制度:现在的院士类似于“一考定终身”,承袭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少院士对自身的定位错了,社会对他们的定位也错了。

周光召认为,院士制度需要改进,“现在到处设院士像和院士馆,这实在有点过分,不利于年轻一代在科学上的成长。学术界应该是没有权威意识的,只有在统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真正造就人才,实现科技创新。”

我不一定能考上大学

在接受其他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及高考制度,周光召笑言 :“如果让我去考大学,我不一定能考上。”

周光召当年参加高考时,因偏科而被一所大学拒之门外,后被清华大学录取。他说,中国的考试制度,要求考生每门功课都很优秀,才有把握考上较好的大学,这非常难做到。因为有一部分人才是专才,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缺欠,比如爱因斯坦,他读书的时候,曾有几门功课不及格,如果爱因斯坦参加中国高考,也不一定能考上。设立基金

周光召基金会

周光召基金会由香港爱国人士钟健国先生及其家属捐资于2006年6月15日在香港设立。

基金会的运作和管理遵照香港法律进行,由基金会理事会负责。周光召为基金会理事会永久名誉主席。钟健国为基金会理事会主席。

基金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奖励科技人员为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此设立由9名专家组成的基金会奖励顾问委员会,负责奖项的设置、奖励的政策制定、评审和授予工作。周光召兼基金会奖励顾问委员会主席。

基金会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和奖励顾问委员会评审会议各三次。每年颁奖一次。经典语录

⊙、当人类战胜自身的弱点,在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同时,始终和大自然及其同类和谐共处,协同进化。人类就会进入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就会有光辉灿烂的前景。

⊙、中国科学的繁荣,必须让科技界形成复杂的适应系统,在急剧的变动环境下,通过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不断向高级阶段进化。

⊙、高技术企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竞争力和持续的创新力是高技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界应该是没有权威意识的,只有在统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真正造就人才,实现科技创新。

⊙、我们要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

⊙、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上一章 王希季 英雄介绍最新章节 下一章 任新民